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書·何之元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書·何之元傳出自於《陳書》,是一本紀傳體史書,唐朝人姚思廉所著,凡三十六卷,記南朝陳朝史。記載自陳武帝陳霸先即位至陳後主陳叔寶亡國前後三十三年間的史實,成書於貞觀十年(636年)。 [1]

原文

何之元,廬江灊人也。之元幼好學,有才思,居喪過禮,為梁司空袁昂所重。服闋,昂表薦之,因得召見。解褐梁太尉臨川王揚州議曹從事史,尋轉主簿。及昂為丹陽尹,闢為丹陽五官掾,總戶曹事。尋除信義令。之元宗人敬容者,勢位隆重,頻相顧訪,之元終不造焉。或問其故,之元曰:「昔楚人得寵於觀起,有馬者皆亡。夫德薄任隆,必近覆敗,吾恐不獲其利而招其禍。」識者以是稱之。

會安西武陵王為益州刺史,以之元為安西刑獄參軍。侯景之亂,武陵王以太尉承制,授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武陵王自成都舉兵東下,之元與蜀中民庶抗表請無行,王以為沮眾,囚之元於艦中。及武陵兵敗,之元從邵陵太守劉恭之郡。俄而江陵陷,劉恭卒,王琳召為記室參軍。梁敬帝冊琳為司空,之元除司空府諮議參軍,領記室。

王琳之立蕭莊也,署為中書侍郎。會齊文宣帝薨,令之元赴吊,還至壽春,而王琳敗,齊主以為揚州別駕,所治即壽春也。及在軍北伐,得淮南地,湘州刺史始興王叔陵遣功曹史柳咸齎書召之元。之元始與朝庭有隙及書至大惶恐讀書至孔璋無罪左車見用之元仰而嘆曰辭約若此豈欺我哉遂隨咸至湘州。太建八年,除中衛府功曹參軍事,致仕不得,尋遷諮議參軍。

及叔陵誅,之元乃屏絕人事,銳精著述。以為梁氏肇自武皇,終於敬帝,其興亡之運,盛衰之跡,足以垂鑑戒,定褒貶。究其始終,起齊永元元年,迄於王琳遇獲,七十五年行事,草創為三十卷,號曰《梁典》。 禎明三年,京城陷,乃移居常州之晉陵縣。隋開皇十三年,卒於家。 (節選自《陳書》)

譯文

何之元,廬江灊人。之元幼時好學,頗有才思,因居喪過於毀頓,為梁司空袁昂所看重。服喪結束,袁昂上表舉薦他,因而得蒙召見。初仕為梁太尉臨川王揚州議曹從事史,不久轉為主簿。及至袁昂為丹陽尹,徵辟之元為丹陽五官掾,總領戶曹事務。不久任信義縣令。何之元的族人何敬容,位高勢重,多次造訪,之元始終不曾回訪。有人問其故,之元說:「當年楚國觀起受寵於令尹,祿位低而有馬數十乘,因而遭誅,此後,像觀起這樣無其祿而有其馬的得寵之人便都逃亡了。德薄而受重用,必然已到了敗亡之邊緣。我怕的是未能從中得利而先已招致禍患。」有識之士因此而稱道他。

適逢安西武陵王為益州刺史,以何之元為安西刑獄參軍。侯景之亂髮,武陵王以太尉之位而秉承皇帝旨意而便宜行事,授之元為南梁州刺史、北巴西太守。武陵王自成都舉兵東下,之元與蜀中百姓均進言請求武陵王不要東下,王認為他敗壞軍心,囚之於艦中。及至武陵王兵敗,之元隨邵陵太守劉恭到郡。不久江陵陷落,劉恭卒,王琳召何之元為記室參軍。梁敬帝冊封王琳為司空,之元授職為司空府諮議參軍,兼任記室。

王琳立蕭莊時,任之元為中書侍郎。適逢齊文宣帝薨,令之元前往弔唁。還至壽春,而王琳敗,齊主以之元為揚州別駕,治所即壽春。及至眾軍北伐,取得淮南地,湘州刺史始興王陳叔陵遣功曹史柳咸齎書招徠之元。之元因先前與朝廷有誤會,等到書信到,十分惶恐,讀信至「孔璋無罪,左車被重用」,之元仰天嘆息說:「詞意如此,怎會是欺誑我呢?」便隨柳咸到了湘州。太建八年(576),任中衛府功曹參軍事,之元想辭官不得,不久升任諮議參軍。

等到叔陵遭誅,之元便斷絕與陳人交往,潛心於著述。認為梁朝起自武皇,終於敬帝,其興亡的運數,盛衰的軌跡,足以流傳後代以供鑑戒,確定史書褒貶之準則。考究其始終,起自齊永元元年(499),終結於王琳被擒(太建五年即公元573年),七十五年大事,起稿為三十卷,命名《梁典》。 禎明三年(589),京城陷,於是移居於常州之晉陵縣。隋開皇十三年(593),死在家中。 [2]

作者簡介

姚思廉(557—637),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名簡,以字行 。早年從父察讀《漢書》,盡得家學。南朝陳時,任會稽王主簿。入隋,任漢王府參軍。父察曾撰梁、陳二史,未成,遺令他續撰之。

又奉詔與起居舍人崔祖浚修《區宇圖志》。遷代王侑侍讀。入唐,為秦王府文學館學士、太子洗馬。貞觀初,遷著作郎、弘文館學士。三年(629),奉詔與秘書監魏徵同撰梁、陳二史,乃據家藏舊稿,兼采謝昊(一作吳)、傅縡、顧野王諸家之書,撰成《梁書》《陳書》。官至散騎常侍。

姚思廉在撰史工作中,充分利用了其父已完成的史著舊稿。自貞觀三年至貞觀十年,歷時七年最終完成了《梁書》與《陳書》的撰寫工作。姚察及姚思廉父子雖為史學家,但都有較深厚的文字素養,於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簡潔樸素,力戒追求辭藻的華麗與浮泛,繼承了司馬遷及班固的文風與筆法,在南朝諸史中是難能可貴的。[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