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孟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孟祥
北分瑞利分析儀器公司職員
出生 1947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北分瑞利分析儀器公司職員
知名於 全國勞動模範

陳孟祥,男,1947年生,北京市北分瑞利分析儀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所屬北分瑞利分析儀器公司紅外事業部職工。他參與了多種產品和多項傅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的設計開發和機加工工藝編制工作。他設計的專用漫反射附件,與WQF-400/410型傅立葉紅外光譜儀聯用組成「海關防偽單證檢測系統」廣泛應用於中國各海關系統。陳孟祥曾多次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2005年獲得北京市勞動模範和傑出人才提名獎,[1]

個人簡介

陳孟祥提出建議,改進510型傅立葉光譜儀的超高精度光學件定位及固定方法,解決了光能量的不穩定,降低了維修率30%左右。又建議改進了風扇的固定方法,排除了風扇的機械振動影響儀器信號噪聲,提高了儀器的信噪比,降低了維修率近10%。提高了產品的質量。陳孟祥在軍工生產中,為軍工底座的設計和焊接工藝及表面處理工藝,多次走訪了焊接專家和表面處理的專業人員,取得了第一手資料和工藝性準備,為設計人員設計零部件取得了工藝性保障。在整套的圖紙的圖面校對中,提出了許多合理化建議,提高了零件設計的工藝性,同時還編制了軍工的機械加工工藝。在軍工零件的加工中,多次去機加工車間進行工藝性生產服務,及時地對設計人員和工人加工中存在的技術問題進行溝通和解決,保障了軍工生產按質、按量、按時完成了任務。

人物事跡

陳孟祥練就紮實基本功

1969年, 陳孟祥被分配到瑞利公司的前身北京第二光學儀器廠鉗工班,他從做榔頭學起,工余時,經常跑到其他工種前,看師傅們如何操作,默默記在心裡,反覆揣摩,遇到想不明白的地方就向師傅們請教。由於技術過硬,他被調到了總工程師辦公室下屬的研究室,負責儀器裝調。在研究人員的帶領下,他多次參加了全國機床工業展覽會和儀器儀表展覽會,充分了解了當時國內機床和儀器的發展情況。有一次,在機床展覽會上,展出了由密雲機床研究所研製的中國第一台加工中心,演示的時候他就一直站在旁邊仔細看,看一遍沒明白,就看第二遍、第三遍,一直站了一個半小時。當時,廠里引進一台設備很困難,但是,每進一台新設備他都跑去看,自己上不了手就在一旁看着,看人家怎麼操作,自己在心裡記。

在總辦研究室,陳孟祥還學會了視圖畫圖。除了自己的工作,有空的時候他就在研究人員旁邊看他們繪圖,看着他們畫出的精確、工整的機械圖,陳孟祥很是羨慕。可是當時他連圖紙都看不明白,正巧當時廠里為了解決年輕工人看不懂圖紙的問題,開辦了機械製圖培訓班,由廠里工程技術人員的師傅給講課,自願學習,陳孟祥立刻報了名。每天下班後他就和工友們一起去聽課,自己又找了一些相關的書自學,晚上上完課,回到辦公室繼續看書,遇到不懂的問題第二天上班時就向技術人員請教。經過不斷努力,他終於能夠畫出標準圖紙了,用自己設計的圖紙加工出了和別人一模一樣的「頂尖」。三年的學徒生涯過去,優異的出師考試成績,讓陳孟祥有點驕傲,勁有點鬆了。一次晚上加班,到下半夜的時候,已經很困了,班長交給他一項任務:加工1.6毫米的螺紋內孔。在加工過程中,他不小心勁使大了一點,折了一個絲錐,陳孟祥一下就清醒了:看似熟練的活,其實也有很多東西要學,要鑽研,任何時候都不能放鬆。一次加工雙光路紫外儀器的不鏽鋼縫片,它的兩孔間距離公差為正負0.05毫米,螺紋外徑為1.2毫米的零件,送到車間加工時由於精度要求高,加工難度很大,報廢率太高, 投了兩批都沒按質完成任務。後來領導將任務交給了陳孟祥,經過研究,他發現如果劃線鑽孔攻絲,既要注意不折斷絲錐,產生廢品,又要保證兩孔之間的距離,很難保證質量。由於兩個孔之間的距離是不變的,於是他做了一個小鑽模,事先把孔位印上,然後打眼,結果三十件活,六十個孔一個沒廢,一次性成功,[2]

陳孟祥不斷更新知識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初,陳孟祥參加了廠里正在進行的中國第一代一米光柵攝譜儀的研製開發工作。當時他幹的是狹縫,這是光柵攝譜儀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部件,狹縫刃口的研磨和裝配,是硬碰硬的技術活,所有的技術指標都以千分之一毫米計算。對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中國來說,製作如此精度的一米光柵攝譜儀還是一項空白。陳孟祥在師傅的指導下,設計了一些簡單的研具和劃線打眼的工裝,節省了人力物力,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要達到縫片刃口的直線性小於兩千分之一毫米的要求,還是很難。一次,他偶然發現用水做介質,不僅能夠很快提高粗糙度,研磨表面不易糊,而且能使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經過多次配比試驗,陳孟祥研製出了非常實用的研磨刃口的潤滑劑,生產效率一下子提高了30%,滿足了批量生產的需要。1974年,二光廠研製出了中國第一台共焦球面掃描干涉儀,陳孟祥也參與其中。在試製過程中,他設計了用V型鐵和同軸光欄定軸心的一套調試工藝及工裝,解決了儀器兩塊球面反光鏡和激光束的共軸性問題,使工作效率提高了3-4倍,而且保證了儀器的調試精度,提高了產品質量,使儀器在用戶手中對準激光束後的粗調整工作由繁瑣變為簡單易行。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陳孟祥又參加了中國第一台自主設計的激光拉曼分光光度計的試製工作。通過幾年的裝配調試工作,他已經熟練掌握了難度大、精度高的雙聯單色器的裝配調試技術,以及制樣和部分樣品的分析方法,並且能夠獨立參加該儀器的主機安裝、維修工作。憑着多年的操作經驗,在工程技術人員的指導下,陳孟祥很快掌握了難度高、精度高的三聯單色器的裝配工藝及調試技術,試製圓滿成功,儀器很快投入了小批試生產。

1982年,陳孟祥擔任了三車間雙光束光柵紅外光譜儀組的組長工作。組織了試製後的第一批小批試生產的工作。雙光束光柵紅外光譜儀光學鏡片多,自動化程度高,機械傳動複雜、難度大,全組工人在主管設計人員的指導下,克服了許多困難,在裝配調試期間提出了許多合理化的建議,陳孟祥也根據裝配過程中發現的問題改進了一部分裝配工藝。如:提高十字傳動軸、凸輪機構和軸與軸之間的連接的同軸度和機械傳動精度,加快了裝配速度,提高了質量和生產效率,圓滿完成了生產任務。1987年,陳孟祥參加了總辦研究室的微量元素測定儀的設計研製工作,主要負責閥體部件的裝配。陳孟祥在裝配過程中改進了部分不能滿足設計要求的零件,例如:軸與閥心的聯接是由一個M4的螺釘緊固的,不但不牢固,而且容易鬆動,使閥心轉動不準確。陳孟祥主動向主管設計人員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建議改用四方軸和四方孔的軸套來連接。通過試製後,大家採納了他的建議。在參加這些項目試製的過程中,陳孟祥一邊在生產實際中向師傅和同事學習實踐經驗,一邊補充理論知識的不足。1985年,他參加了廠里對職工進行的系統技能培訓和理論知識培訓,除了實際操作外又深入學習了機械製圖、機械基礎、機械加工工藝學、材料力學、理論力學、電力拖動等知識,取得了中級工證書。1990年,他參加了控股公司舉辦的高級工培訓班,進行了系統的理論知識學習和高級技能的培訓。比較全面掌握了機械製造工藝學、機床電器控制、液壓傳動、金屬切削原理、鉗工工藝學、鉗工技能實際操作培訓,取得了北京市勞動局頒發的高級等級證書,其結業論文獲得了全班第一名。

陳孟祥做新時代的優秀工人

1992年,陳孟祥調到付立葉紅外儀器的裝調工作中,參加了紅外顯微鏡的設計工作。1994年,參加了WQF-400型付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專用漫反射附件的開發研製。在設計海關系統的專用漫反射附件結構中,解決了離軸拋物鏡的焦點處景深小、調整精度高的難題。同時編制了一套通用可行的附件調試工藝,提高了調試效率,嚴格保證了紅外光束和白光光束兩套光路的共軸性。減少了工藝裝備,有效的提高了產品及附件的調試通用性。據「新華網」資料,

該專用漫反射附件共生產了近百台。單台售價2.5萬元,直接銷售收入近250萬元。附件與WQF400型和410型付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聯用組成的「海關防偽單證監測系統」廣泛地應用在全國各海關系統。由此系統檢測出的假報關單證金額達上百億元,為國家挽回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同時,WQF-400型付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獲得了北京市科技進步二等獎。WQF-410型付立葉變換紅外光譜儀榮獲了中國機械工業科學技術三等獎第十四屆全國發明展覽會銅獎。

從1997年開始,領導又交給他一項新工作——編制工藝流程。那時計算機已經被運用到了儀器設計中,他看大學生們都用計算機畫圖,繪出的圖又精確又漂亮,比手工製圖省時省力。於是,他決心學會用計算機畫圖。1997年,50歲的陳孟祥開始學習CAD製圖。他先跟在幾個大學生身邊,看他們畫,憑着早期簡單接觸過蘋果機的一些知識,他又看了幾本書,就自己琢磨着幹了起來。後來,他終於學會了用CAD軟件製作簡單的圖紙。陳孟祥的工作主要是編制工藝流程和實際操作。在部門裡,剛工作的小青年既怵他,又愛找他請教問題。拿着剛設計好的圖紙給他看,他憑着多年經驗一眼就能看出毛病,一般都能把設計中出現的問題解決在萌芽中,[3]

參考資料

  1. 同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2. 降低了廢品率。
  3. 他把幾十年的實踐經驗都傳授給了年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