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陳念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陳念祖
陳念祖1.jpg
出生 (1753~1823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醫名行世

人物生平

清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就讀於福州鰲峰書院。苦攻經史之餘,還鑽研醫學,專心研究古代醫學經典,頗有心得。見原書文辭深奧,遂加以淺注,或編成歌訣,著《傷寒論淺注》、《長沙方歌括》傳世。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中舉。後會試不第,寄寓京師。適光祿寺卿伊朝棟患中風症,手足癱瘓,湯水不入,群醫束手。念祖投以大劑而愈,聲名大噪。後回長樂,任吳航書院山長。嘉慶三年(1798年),主講泉州清源書院。嘉慶六年(1801年),再入京會試,不第,參加大挑,成績甲等,以知縣分發直隸保陽(今河北省保定)候補。


時值盛夏,瘟疫流行,念祖用淺顯韻語編成《時方歌括》,教醫生按法施治,救活甚眾。直隸總督熊謙得痹症,手指麻木,延及臂腕。念祖教以常服"黃芪五物湯",並開方補腎養肝,病遂愈。其間還治癒當地婦女陰挺症。嘉慶十三年(1808年),吏部郎謝在田頭項強痛,心下滿,小便不利,服表藥無汗,反而煩躁,六脈洪散。經念祖處以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再投以梔子豉湯,病不再發。嘉慶十七年(1812年),署磁州,改任棗強,升同知,擢代理正定知府。公務繁劇,仍撰寫醫書,為人治病。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以年老請休,在福州石井巷井上草堂講學,培養醫學人才;並曾治癒琉球國王之風症。[1]


相關評價

念祖吸收古代醫學精華,結合自己臨床經驗加以應用、補充,對醫學通俗化、大眾化作出重要貢獻。林則徐在《金匱要略注序》中說:"近者業醫者,無出其右。"其子元豹、元犀、孫子典、心蘭和學生周易園、黃奕潤等都以醫名行世。

參考資料: 1. 陳念祖 . .陳念祖-學術百科-知網空間 . 2015-10-27

人物軼事

陳念祖,字良友,一字修園,又號慎修。清乾隆十八年(1753)生於江田溪湄村。祖居廊,字天弼。乾隆二十二年貢生,博學群書,尤通醫理,在書塾執教。父廷啟,號二如,修園四歲喪父,自幼隨祖父習文學醫。乾隆三十三年祖父棄世,修園白天采樵奉母,夜晚攻讀詩書、醫書,乾隆三十六年中秀才,後設館授徒於該村三官廟,兼理醫業。乾隆五十二年,受業於福州鰲峰書院,甚得山長孟超然器重,學業精進,業餘繼續行醫,著《傷寒淺注》、《長沙方歌括》兩種。乾隆五十七年中舉人。翌年赴京會試未第,寓居京師,曾為光祿卿伊雲林治風疾,名震京畿。時中堂和珅得足痿病,不能朝。延修園診治,教以日殺一活狗,取狗皮和藥裹之,旬日即愈,狗皮膏之制,得傳於世。時和坤誘以太醫院使的肥缺,念祖鄙其為人,託病返閩。主講南山吳航書院,並授醫學。嘉慶三年(1798)應泉州知府張大本之聘,主講清泉書院,並師事蔡茗莊學醫理。嘉慶五年,修園再度上京應試,未第。翌年,以大挑一等得知縣用,簽分直隸,差次於保定府保陽。是年夏,關中各地大水,瘟疫流行,修園以勘災到其地,審天時,問土俗,相人體之肥瘠、寒暖、製藥丸三品,散給城鄉,存活無數。自己因勞致疾,得寒厥症幾死。迨夜半陽回,神智稍清,自定湯液二劑始愈。嘉慶七年秋,丁母憂,回籍守制,專心著書治病以濟世。所著12種醫書,皆託名葉天士之作。直至嘉慶十三年服除赴京受職,仍候命於保陽。時河北婦女,因勞而常患「陰挺」(子宮脫垂),修園親授醫理於諸醫,制方劑以止病發。在保陽候補三年間著有《傷寒淺著》12卷、《金匱淺注》等書。嘉慶十五年奉命到高陽辦理賑務,路過天津,攀龍來訪,修園見他氣色青黑,警告他:「你得的是水腫病,要趕快醫治,再過20天便來不及了。」丁攀龍不信,到期果然病作,過中秋更見嚴重,才來請修園診治,修園說:「根據病情,現在只有用《金匱》十棗湯。」群醫不贊同他的看法,亂投藥劑,結果丁攀龍終於病死,修園特地記錄此事以臨床辨症不精者戒。 嘉慶十七年,修園改署磁州。翌年,轉任棗強知縣。嘉慶二十一年,升同知。嘉慶二十三年,代理正定知府。雖公務繁劇,公餘仍撰寫醫書,為人治病。嘉慶二十四年,修園已67歲,以年老乞休回福州,在嵩山井上草堂講學,並繼續研究醫學,為人治病和培養醫學人才。 當時有琉球國主患風病,醫治無效,適中山國使呂鳳儀路過福建,看到修園所作《傷寒論淺注》等書,得到啟發,便擬一藥方差送琉球國主,一服而愈。 道光三年(1823年),修園病卒,終年71歲,歸葬江田鄉溪湄村山前,所遺醫學著作有《神農本草經讀》、《醫學三字經》、《時方妙用》、《時方歌括》、《醫學實在易》、《醫學從眾錄》、《女科要旨》、《新方八陣砭》、《傷寒論淺注》、《長沙方歌括》、《金匱要略淺注》、《金匱方歌括》、《傷寒醫訣串解》等30種,為醫家所重。 修園重視繼承古代醫學傳統,能在古代醫學精華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經驗加以印證補充,特別是對於《傷寒論》研究最深,對六經病症概括出辯症綱領及演變規律、用藥法則,對中風痹症、水腫、淋病、奇恆痢、盜汗等醫案也有獨特見解。他鑑於古代醫書詞句艱奧、義理深邃、初學者望洋興嘆,便運用淺顯通俗語言改寫古醫書節要,採用歌括、三字經簡明表達醫理和處方,讓讀者易於理解和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