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 |
---|---|
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 |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杜甫五言古诗,是诗人天宝四年(745年)游历济南所作。诗中赞美了济南的名士风流和秀丽景色,也表达了朋友之间的深厚友情。
天宝四年(745年),杜甫到临邑看望其弟杜颖,途经济南,适逢北海郡太守李邕在济南,相与游宴于历下亭。李北海,即李邕。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时为北海太守,世称李北海,比杜甫年龄大三十四岁。其时,杜甫能陪李邕宴游历下亭,真是快意当前,不能无诗,此诗便是他即席所赋。
本诗虽是即席而作,但在选词造句上,颇见功力。诗的体裁为五古,但前四联对仗工整,精妙自然。 此诗在杜甫诗集中并非名篇佳作,但"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二句却传诵千古。
李公在历下亭驻下太守的车盖。我由北渚经过清河前来拜访。历下亭是齐地最古老的亭兮,济南是名土辈出的地方。云山磅礴已令人生发诗兴,美人陪饮更令人对酒高歌。修长的竹林清爽无比,致使交流的河水徒然涌波送凉。这里的景物蕴含真趣.令人心怡;可惜红日西沉,宴会将散,无可奈何。贵者如公、贱者如我同是被事物役使,恐怕今后难以把您重访。
作品原文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1]
东藩驻皂盖,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
云山已发兴,玉佩仍当歌。
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涌波。
蕴真惬所欲,落日将如何?
贵贱俱物役,从公难重过!
词句注释
⑴ 东藩:李北海,均指李邕。北海在京师之东,故称东藩。司马相如《上林赋》:"齐列为东藩。"
⑵ 皂盖:青色车盖。汉时太守皆用皂盖。
⑶ 北渚:指历下亭北边水中的小块陆地。
⑷ 清河:大清河,又名济水,原在齐州(济南)之北,后被黄河夺其河路。
⑸ 海右:古时正向为南,因海在东,陆地在西,故称陆地为"海右"。
⑹ 济南名士多:此句作者自注:"时邑人蹇处士等在座。"自汉以来的经师如伏生等,皆济南人,故曰名士多。这两句诗,因为颂扬得实,已为后人作为对联,悬挂亭中(今改为门联)。
⑺ 云山已发兴(xìng):曹毗文:招仪凤于云山。云山指远处的云影山色。发兴催发作诗的兴致。
⑻ 玉佩:唐时宴会有女乐,此处指唱歌侑酒的歌妓。
⑼ 当:是当对的当。语本曹操诗:"对酒当歌。"有人解作应当或读作去声。
⑽ 修竹:修长的竹子。阮籍诗:修竹隐山阴。江淹《竹赋》:亦中暑而增肃。交流:此与彼受谓之"交"。指历水与泺水,二水同入鹊山湖。
⑾ 交流:两河交汇。《东征赋》:望河济之交流。《三齐记》:历水出历祠下,众源竟发,与泺水同入鹊山湖。所谓交流也。
⑿ 蕴真:蕴含着真正的乐趣。用谢灵运诗"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是说此亭蕴含真趣(自然美),故以得一游为快。
⒀ 惬:称心,满意。
⒁ 贵:尊贵,指李邕。贱:低贱,杜甫自谦之称。
⒂ 俱:都。
⒃ 物役:为外物所役使。
⒄ 公:指李邕。
⒅ 难重过:难以再有同您一起重游的机会。
作品鉴赏
杜甫曾自称少小脱略,结交老苍。这时能陪李邕游历下亭,真是快意当前,不能无诗。
全诗十二句。诗前四句游历下亭及其原因。李邕前辈驻东济南,杜甫得以共泛清河同游历下亭。这段的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骨一联,极切合情景,亭既古老,人多名士。此诗原注称"时邑人塞处士在坐竹"。济南自汉以来,有伏生传尚书予张生、欧阳生等,皆是名儒。之后,各朝代都有才人。所以这联为人所喜爱,至今仍在历下亭悬挂,为游人观赏。 次四句写亭中宴饮,周围云山美景,助发雅兴,眼前玉琨歌会,对酒为乐,歌声清扬,举觞劝客。更有修竹笼翠,亭中不觉暑热,亭外虽空有碧波交流,但也助人兴。良辰美景中,长少才俊咸集共饮,真是赏心乐事。
此四句全以虚字当腰,极显抑扬之能事,为本段的特色。最后四句写宴游历下亭之感想,此亭深蕴自然真趣,令人恣情留恋,日落席散又该如何,可感可叹啊!大家都为外物役使,身不由己,不知何时能再与李邕前辈共游同乐。则系抒情,寓无限之留恋,伤重游之无期。系叹息人生之别易见难。但更有深于此者,则矗贵贱俱物役骨,无贵无贱,皆为物役,受外物之支配束缚,不得自由自在、这当是老庄思想在诗里的流露。
全诗辞真意切,情感深挚,其中"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二句为时人后人赏誉,悬挂亭中,至今流传。
名家点评
王嗣奭《杜臆》卷一云:此诗古朴沉雄,亦效北海。"贵贱俱物役"可作醒世名言。
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一之一云:起四叙事,中四写宴,末四惜别。首言李之来。次言到之处。三点历下亭。四兼坐中客。"发兴"则酒怀动矣。"当歌"则酒兴豪矣。而竹色波光,清凉交映,襟期正复哂然。"蕴真"二字,无所不包。其人、其地、其景,皆是蕴含真趣者。是以临分逆计,重徘徊焉。
王阮亭《杜诗镜铨》卷一云:唐人用字多异者:韩退之《岳阳楼》诗:"轩然大波起,宇宙隘而防。""防"字音访。白乐天《寄裴晋公》诗:"金屑琵琶槽。""琵"字读入声。如是不可枚举。今按杜诗如"从公难重过"、"几时杯重把"、"君臣重修德"、"苍生岂重攀"、"叶蒂辞枝不重苏",皆以平读去。"细草偏称坐"、"意内称长短","乘舆恐未回"、"皇极正乘兴",皆以去读平。
作者简介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杜甫出身在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学渊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现理想抱负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则表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间许多作品 反映当时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从此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道路。随着唐玄宗后期政治越来越腐败,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贫困失望的境地。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
天宝十四年,杜甫被授予一个河西尉这种小官,但杜甫不愿意任此“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的官职,朝廷就将之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低阶官职,负责看守兵甲器杖,管理门禁锁钥)。杜甫因已年四十四,至长安也十年有余,为生计而接受了这所学无用之职。十一月,杜甫往奉先省家,杜甫刚刚进到家门就听到哭泣声,原来小儿子饿死了。就长安十年的感受和沿途见闻,写成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视频
参考资料
- ↑ 《陪李北海宴历下亭》 诗词古文网;
- ↑ 杜甫简介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