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隋書·萬寶常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隋書·萬寶常傳出自《隋書》,是唐代魏徵主編的紀傳體史書。「二十四史」之一,全書共八十五卷,其中帝紀五卷,列傳五十卷,志三十卷。《隋書》由多人共同編撰,分為兩階段成書,從草創到全部修完共歷時三十五年。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令狐德棻提出修梁、陳、北齊、北周、隋等五朝史的建議。次年,唐朝廷命史臣編修,但數年過後,仍未成書。貞觀三年(公元629年),重修五朝史,由魏徵「總知其務」,並主編此書。《隋書》的作者都是飽學之士,具有很高的修史水平。[1]

原文

萬寶常,不知何許人也。父大通,從梁將王琳歸於齊。後復謀還江南,事泄,伏誅。由是寶常被配為樂戶,因而妙達鐘律,遍工八音。造玉磬以獻於齊。嘗與人方食,論及聲調。時無樂器,寶常因取前食器及雜物,以箸扣之,品其高下,宮商畢備,諧於絲竹。大為時人所賞。然歷周洎隋,俱不得調。

開皇初,沛國公鄭譯等定樂,初為黃鐘調。寶常雖為伶人,譯等每召與議,然言多不用。後譯樂成奏之,上召寶常,問其可不,寶常曰:「此亡國之音,豈陛下之所宜聞!」上不悅。寶常因極言樂聲哀怨淫放,非雅正之音,請以水尺為律,以調樂器。上從之。寶常奉詔,遂造諸樂器,其聲率下鄭譯調二律。並撰《樂譜》六十四卷,具論八音旋相為宮之法,改弦移柱之變。為八十四調,一百四十四律,變化終於一千八百聲。時人以《周禮》有旋宮之義,自漢、魏已來,知音者皆不能通,見寶常特創其事,皆哂之。試令為之,應手成曲,無所凝滯,見者莫不嗟異。於是損益樂器,不可勝紀,其聲雅淡,不為時人所好,太常善聲者多排毀之。

又太子洗馬蘇夔以鐘律自命,尤忌寶常。夔父威,方用事,凡言樂者,皆附之而短寶常。數詣公卿怨望,蘇威因詰寶常,所為何所傳受。有一沙門謂寶常曰:「上雅好符瑞,有言徵祥者,上皆悅之。先生當言就胡僧受學,雲是佛家菩薩所傳音律,則上必悅。先生所為,可以行矣。」寶常然之,遂如其言以答威。威怒曰:「胡僧所傳,乃是四夷之樂,非中國所宜行也。」其事竟寢。寶常嘗聽太常所奏樂,泫然而泣。人問其故,寶常曰:「樂聲淫厲而哀,天下不久相殺將盡。」時四海全盛,聞其言者皆謂為不然。大業之末,其言卒驗。

寶常貧無子,其妻因其臥疾,遂竊其資物而逃。寶常飢餒,無人贍遺,竟餓而死。將死也,取其所著書而焚之,曰:「何用此為?」見者於火中探得數卷,見行於世,時論哀之。

開皇之世,有鄭譯、何妥、盧賁、蘇夔、蕭吉,並討論墳籍,撰著樂書,皆為當世所用。至於天然識樂,不及寶常遠矣。安馬駒、曹妙達、王長通、郭令樂等,能造曲,為一時之妙,又習鄭聲,而寶常所為,皆歸於雅。此輩雖公議不附寶常,然皆心服,謂以為神。

譯文

萬寶常,不知是什麼地方的人。他的父親叫萬大通,隨梁將王琳歸順了北齊。後來企圖逃回江南梁朝,事情泄漏,被殺。因而,萬寶常被發配為樂戶,也因此他精通音律,各種樂器都能精熟演奏。他自己曾製造了一組玉磬,獻給北齊皇帝。萬寶常曾和別人在一起吃飯,飯間討論起音調,當時現場沒有樂器,他就拿面前的餐具和其他雜物,用筷子敲擊,定其音調的高低,五音配齊,敲擊起來,和樂器一樣音調和諧,被當時的人大為讚賞。但他歷事北周和隋朝,都沒能被提拔。

隋文帝開皇初年,沛國公鄭譯等人主持確定樂曲的聲調,起初定為聲音洪亮的黃鐘調。萬寶常雖然只是一個藝人,鄭譯等人也常常叫他來一起商量,但他的主張大多不被採納。後來,鄭譯等人的樂曲譜成功要演奏了,隋文帝叫萬寶常來,詢問他這首曲子可不可以,萬寶常說:「這是亡國之音,難道是陛下您該聽的聲調嗎!」隋文帝很不高興。萬寶常極力說明這種聲調錶現了哀怨、淫邪、放肆的情緒,不是莊重的雅音,請求用水尺為準,來調正樂器聲調。隋文帝採納了他的意見。萬寶常奉皇帝的命令,製造各種樂器,樂器的聲調都比鄭譯等人所定的調值降了兩個調。他還編撰了《樂譜》六十四卷,具體論述各種樂器的各個音階遞相為宮音的轉換方法,改變琴弦、移動琴柱的各種變化,產生出了84個調式,144個音高標準,變化終止於1800個音級。當時人因為《周禮》上有遞相為宮調的道理,從漢、魏以來,懂音樂的人都不懂這種方法,現在見到寶常與眾不同創立了這種方法,都譏笑他,試着讓他表演,寶常應手成曲,沒有一點不流暢之處。在場的人無不驚嘆稱奇。從此改進樂器之處,多得數不清,這些樂器音調雅淡,不受當時人的喜愛,太常寺通音樂的人大多排斥、詆毀這種音樂。

太子洗馬蘇夔以擅長音律自命不凡,尤其嫉妒萬寶常。蘇夔的父親蘇威有權勢,因此凡是談論樂律的人,都附合蘇夔,而說萬寶常的壞話。萬寶常多次到達官貴人們那裡訴苦,蘇威因此責問萬寶常,問他的音律理論是從哪裡學來的。有一個和尚對萬寶常說:「皇帝平素喜歡有祥瑞徵兆的東西,只要聽到能表達吉祥的音樂,他就很高興,先生您應該說您的樂律理論是從外族僧人那裡學來的,並說這是佛門菩薩親身所傳,皇帝一定會喜歡的。這樣,你所作的樂律就可以推行了。」萬寶常認為這樣說對,就按和尚教的那樣來回答蘇威,蘇威聽了,勃然大怒,說道:「外族僧人所傳授的,是四周蠻夷的音樂,不應該在中原地區推行。」這事最後還是被擱置下來。萬寶常曾經聽太常寺演奏的樂曲,聽完之後,流淚哭泣。人們問他為什麼哭,萬寶常說:「這樂聲淫厲而悲哀,預示着天下不久將自相殘殺,並且人也要差不多被殺光。」當時全國形勢一片大好,聽到他說的這些話都認為不會這樣。隋煬帝末年,他的話終於應驗了。

萬寶常家裡很窮,且沒有兒子,他的妻子乘他臥病在床,把家的東西偷竊一空而逃走了。萬寶常挨餓了,也沒有人送東西來給他吃,他竟然被活活餓死了。在臨死之前,他把他所著的書燒掉,說道:「還用這些幹什麼?」看到的人從火中搶救出來幾卷,現在這些音樂還流傳在世上。人們談到此事時,還為萬寶常而悲哀。 開皇時期,有鄭譯、何妥、盧賁、蘇夔、蕭吉,一起討論古代的典籍,編撰樂書,都被當世所採用。至於這些人懂音樂的天賦,比寶常差遠了。安馬駒、曹妙達、王長通、郭令樂等人能創編曲子,為一代佳妙之作,又學習俗樂,而寶常所作的,都歸為雅正之音。這些人雖然在公眾場合議論時都不站在寶常一邊,但心裡卻佩服他,說他的音樂才能是上天賦予的。[2]

作者簡介

魏徵(魏徵)字玄成(公元580年-公元643年2月日),鉅鹿郡(一說在今河北省巨鹿縣,一說在今河北省館陶縣)人,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因直言進諫,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