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雅尚齋遵生八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雅尚齋遵生八箋》
來自網絡的圖片

《雅尚齋遵生八箋》(《中華養生經典:遵生八箋》)[1]是明代高濂所著的一部養生專著,依其內容分為八箋,由於叢書篇幅所限,我們只選取了與人們日常養生息息相關的「四時調攝箋」和「延年卻病箋」。不同的季節,養生有不同的側重,「四時調攝箋」中,介紹如何順應四季而養生的導養、食養、藥養方法。《中華養生經典:遵生八箋》內容豐富,受「中華養生經典」叢書篇幅所限,《中華養生經典:遵生八箋》只選擇了與我們日常養生緊密相關的《四時調攝箋》和《延年卻病箋》兩箋。

作品名稱:中華養生經典:遵生八箋 作   者:高濂 錢超塵 語 種:簡體中文
別   名:中華養生經典:遵生八箋 品 牌:中華書局 ISBN:9787101090369

內容簡介

《中華養生經典:遵生八箋》由錢超塵主編,明·高濂著,倪青、陳惠評註。該屬於,初刻本名《雅尚齋遵生八箋》,刊於明萬曆十九年(1591)。現存版本有十餘種,其中以雅尚齋原刻本、明崇禎間刊本、清嘉慶十五年(181O)弦雪居重訂本、《四庫全書》本較為重要。[2]

全十九卷。撰者高濂,錢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劇作家。著有《雅尚齋詩集》、《玉簪記》、《節孝記》等書。據說他幼時患眼疾等疾病,因多方搜尋奇藥秘方,終得以康復,遂博覽群書,記錄在案,匯成此書。書中附有萬曆十九年(1591年)寫的序。該書從八個方面(即八箋)講述了通過修身養生來預防疾病、達到長壽的方法。

這八箋是"清修妙論箋"、"四時調攝箋"、"起居安樂箋"、"延年卻病箋"、"飲饌服食箋"、"燕閒清賞箋"、"靈秘丹藥箋"、"塵外遐舉箋"。其中"飲饌服食箋"自卷十一至卷十三,收錄了3253種飲食和藥方及15種專論。此外,該書中的卷十一至卷十三和卷十二中的"野蔌類九十六種"一章還曾分別以《飲饌服食箋》和《野蔌品》為名單獨出版。高濂還著有《草花譜》、《蘭譜》等書。該書的摘錄收於"中國食經叢書"(下)。

《遵生八箋》·十九卷〔通行本〕

明高濂撰。濂字深父,錢塘人。其書分為八目。卷一、卷二曰清修妙論箋,皆養身格言,其宗旨多出於二氏。卷三至卷六曰四時調攝箋,皆按時修養之訣。卷七、卷八曰起居安樂箋,皆寶物器用可資頤養者。卷九、卷十曰延年卻病箋,皆服氣導引諸術。卷十一至十三曰飲饌服食箋,皆食品名目,附以服餌諸物。卷十四至十六曰燕閒清賞箋,皆論賞鑒清玩之事,附以種花卉法。卷十七、十八曰靈秘丹藥箋,皆經驗方藥。卷十九曰塵外遐舉箋,則歷代隱逸一百人事跡也。書中所載,專以供閒適消遣之用。標目編類,亦多涉纖仄,不出明季小品積習,遂為陳繼儒、李漁等濫觴。又如張即之宋書家,而以為元人;範式官廬江太守,而以為隱逸,其訛誤亦復不少。特抄撮既富,亦時有助於檢核,其詳論古器,匯集單方,亦時有可采,以視剿襲清言,強作雅態者,固較勝焉。

內容分為

清修妙論箋》 《四時調攝箋》 《卻病延年箋》 《起居安樂箋》 《飲饌服食箋》 《靈秘丹藥箋》 《燕閒清賞箋》 《塵外遐舉箋》等八箋。

作者簡介

高濂 字深甫,號瑞南,浙江錢塘(今浙江杭州)人。約生於嘉靖初年,主要生活在萬曆時期。高濂是明代著名戲曲作家,能詩文,兼通醫理,更擅養生。所作傳奇劇本有《玉簪記》《節孝記》詩文集《雅尚齋詩草》《芳芷樓詞》,其養生著作《遵生八箋》是中國古代養生學的集大成之作,另有《牡丹花譜》《蘭譜》傳世。[3]

讀者文摘

讀《遵生八箋序》這篇書評可能有關鍵情節透露

近日和友人敘談人生後,她推薦了《遵生八箋序》給我一讀,因為與此文理念有交集,也是受中醫養生理論的好奇心驅使,於是我對這篇文言文自己查詢做了翻譯、理解和評論。

《遵生八箋》為明代高濂所著,是中國古代養生學的集大成之作,如今亦為中醫臨床的必讀書目之一。高濂,字深甫,號瑞南道人,明代著名戲曲作家、養生學家、藏書家,杭州人。是個富二代,家中藏書豐厚,因為小時候體弱多病,故四處尋訪搜羅道術秘方,撰成此書。作序者屠隆,高濂同代人,文學家、戲曲家,寧波人。

讀罷序文,我有兩點感想:

  • 其一,人皆一生,生老病死,終歸虛無。快樂源自內心,身外之物,欲壑永遠難填。放棄奔赴永遠無法達到的欲望終點,追求內心平靜自由。對此認知,古今中外思想一致。
  • 其二,承認我對中國缺乏理論傳統這一觀點有淺薄之處。現代科學理論體系是建構於源起古希臘自然哲學-科學一脈的,近代西方崛起,掌握話語權。但這不代表着中國傳統文化無甚價值,正如唐德剛在《袁氏當國》中寫道:

我們中國,不論怎樣,總是個有着數千年傳統的文明大國,更是東方文明的主流,縱是一貫被現代革命黨人所詛咒為文化糟粕的所謂封建帝制,也未必全是垃圾。一個曾經數千年不斷改革修正的政治社會體制(socio-political entity),不可能一無是處,在抵擋不了西方文明的挑戰(challenge)而逐漸崩潰之時,斷壁頹垣之下往往也有些珠寶黃金和名人字畫,不可玉石皆焚。不幸的是,我們老一代的探索者多是一次革命論者,一旦把這些斷壁頹垣摧毀之後,都信心十足,甚至驕橫萬狀,以為一座合乎他們理想的西式摩天大樓立刻就可聳入雲霄。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新居未建,而故居已拆,群眾露宿街頭,餓殍載道,癘疫橫行,如此則受害群眾就要抱怨今不如古,民國不如大清了。豈然哉,豈不然哉? 所以,兼容並包,去蕪存菁,反思求索,大道歸真肯定是沒錯的。[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