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雨林树冠层动物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雨林树冠层动物赋
来自网络的图片
雨林树冠层动物

中文名称 :雨林树冠层动物

原 因 :食物来源

实 例 :树懒

价 值 :观览野生动植物最合适的位置

雨林树冠层动物:由于冠层中多样的食物来源和独一无二的生态位的存在,使大量的动物在此生存。动物们经常聚集在鲜花盛开的树木周围,使得这些树成为观览野生动植物最合适的位置。在这些有着充足食物的地方,动物们建立了自己的“领地”,但由于地面被冠层树叶覆盖的缘故,它们就分不清各自“领地”的界线了,于是大多数动物开始依靠声音信号来分辨。因此逐渐地这些冠层中的“居住者”属得上世界上声音最大动物了。许多的灵长目动物会发出哀号和尖叫声,而小鸟们通过鸟叫声向别的动物宣示它们的到来。

运动方式

因为树冠层的分支之间有高低差距,所以这个地区的动物必须通过一些的方式从这棵树到另棵树。大多数冠层林中的动物通过攀登,跳跃或者飞行的方式实现。一些物种为了实现滑翔,结构上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每个热带雨林中的每个树冠层,其占主导地位的运动方式都不一样,因森林的结构和演化历史不同而不同。

美洲

美国,藤本植物很常见,卷尾在树冠动物中占主导地位。卷尾可以支撑起动物的全部重量。除此之外,卷尾(末端通常毛发比较少)也常作为一个感觉器官。灵长类动物中的一些物种有卷尾,而新大陆的灵长目动物普遍具有这样的第五肢,包括嚎叫猴和蜘蛛猴。蜘蛛猴在树上栖息时很像亚洲的长臂猿。虽然与嚎叫猴存在着近缘关系,但是蜘蛛猴的身体很细长,且体重可达6千克。其主要取食树叶,竹笋和花朵,偶尔也食用昆虫和鸟蛋。在新大陆猴分布最广泛的是分布于巴西的蛛猴或者木炭猴,但是因为其原始森林保存率不到5%现仅存于几个狭小的地区。在葡萄牙人抵达巴西之前,蛛猴的数量超过40万只,但是在1987考察的时候仅发现了386只,而在1993年仅发现了559只。根据推测,虽然过度狩猎对蛛猴的减少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是主要原因还是栖息地的破坏。蛛猴的特点为其浅黄色的表皮和深灰色的脸,以及一个卷尾。这个物种的生殖行为为一夫多妻。蛛猴相对于灵长类动物和其他动物较为特殊,因为其雌性在成年后必须离开群体。而一般而言,在动物种群中,雄性必须分散然后进入不同的基因库种群中。贫齿目的许多动物都有卷尾,其中包括不经常住在树上的哺乳动物。两种长鼻子的物种,食蚁兽和豪猪都有卷尾。夜间行动的食肉动物蜜熊也具有卷尾。

亚洲

在亚洲的热带雨林中,尤其是那些树木高大的婆罗洲,滑翔和臂跃运动为主要的方式。具有滑翔飞行能力的动物有松鼠(多种属)、飞狐猴(2种)、壁虎(2种)、飞蜥属蜥蜴(2种)、青蛙(多种属)、金花蛇等。在东南亚哺乳动物有卷尾的动物有穿山甲;鲮鲤科动物是在非洲发现的具有卷尾的动物。在这些飞行动物中并没有能够真正飞行的,而是从一棵树滑翔到另一棵树。为了滑翔,它们必须爬到树的顶端,然后滑行到另一棵树上。许多物种进化出的滑翔膜被称为翼膜,当动物伸展四肢及它们的尾巴时翼膜就组成一个滑翔翼。当它们不使用的时候,那些皮肤就松散的挂在动物身上,也经常会导致行走和攀爬障碍。分布最广泛且最有名的滑翔动物要数飞鼠。松鼠分布于全世界,热带、温带甚至北极都存在。热带雨林飞鼠却只在东南亚、印度和斯里兰卡,在那里它们长于夜间活动。已记录的飞鼠滑行距离超过200米。至少有4种蜥蜴进化出了滑翔的能力。其中的两个物种存在于斯里兰卡、印度和东南亚地区。最出名的Draco splenden出现于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这些蜥蜴一生除了产卵外,一直生活在树上,它们的食物为树上的蚂蚁。它们最多可滑翔100米,但是通常一棵树到另一颗树的距离不超过20~30米。这些蜥蜴要依靠肋骨支持翼膜才能够飞行。在东南亚的2种滑翔蜥蜴具有不同的形态。滑翔蜥蜴的四肢、躯干、尾部和头部只有少量的鳞片。马来西亚飞蛙用四肢和位于足跟的小膜飞行,腿和前臂支持其膜伸展。它们的颜色非常丰富,通常其背上为亮绿色,腹部为黄色,双脚和肩部有蓝色的斑点。它们与其它的树蛙一样,把蛋下水边的植物之上,当卵孵化出来后,蝌蚪就会掉进下面的水中。天堂树蛇是存在于泰国南部、马来西亚、婆罗洲、菲律宾和苏拉威西的滑翔动物。它有可从身体侧面展开的肋骨,其作用类似于降落伞,所以它们的肚子是凹的,使得它们能够实现横向滑动动作。臂跃运动是部分灵长类动物的树林移动特殊方式。尤其是长臂猿,它们通过摆动从树一端到达另一端。这些灵长类动物的解剖显示,为了适应这种摆动形式的运动,它形成了比较长的手臂和手指,以及可移动肩关节。

非洲

在非洲,那里的森林中藤蔓生长高度有限,所以动物也以树冠运动为主。几乎所有非洲的物种都缺少卷尾,仅穿山甲具有。穿山甲是一个酷似旧时代恐龙和新时代的犰狳食蚁兽,它全身披被大而厚的鳞片(除了腹部),当它被捕食时就蜷成一个球。它有较长的嘴巴和小眼睛,并有用来挖掘和撕裂实物的强有力的胳膊和腿。它的卷尾类似于新大陆的其它动物,在其末端有一个手指状的感觉器官。大约有7种穿山甲分布于非洲和亚洲,其中6种存在于热带雨林地区。在热带雨林中,一些穿山甲是树冠动物,而另一些则喜爱在陆地的洞穴中。不管它们生活在哪,穿山甲都很会游泳,而且都是夜行的,都是吃白蚁,蚂蚁和幼虫。穿山甲依靠它们发达的嗅觉来寻找蚂蚁白蚁。它们用坚硬且锋利的爪子扒开蚂蚁或者白蚁的巢,并用它25厘米长的舌头取食。因为它们的食物较难消化,穿山甲常会取食沙砾,以便在胃中可以研磨昆虫。

其它

其中最常见的形式就是通过尾巴保持平衡,而在间距较小的树木间移动。许多猴子,松鼠,狐猴有发达的尾巴,以帮助它们保持平衡。其它的树冠居住者,像懒猴,树懒、象猴子等都是用它们的大爪子抱着树冠并在树上缓慢的移动。[1]

食叶哺乳动物

尽管冠层的树叶如此之多,但几乎没有多少哺乳动物以它们为食;由于叶片细胞壁的主要成分——纤维素很难被消化,因此食叶动物需要较大的胃去容纳分解它们。由于大型的胃会造成体型硕大,对于这些依靠树枝来支撑它们身重的冠层“居民”来说,这无疑是不利的。同样地,这里也很少存在以叶片为食的鸟类,因为繁复的消化系统也会增加它们的体重,这样势必会妨碍它们的飞行。有趣的是,有很多的旧世界哺乳动物,尤其是灵长目动物,它们主要依靠树叶为食,但是对消化纤维素有着生理适应性的旧世界灵长目动物却很少。以叶子为食的森林冠层动物有树懒、吼猴属动物、猩猩和黑猩猩等。

新大陆

树懒是一种对冠层有着高度适应性的特殊动物。其属于贫齿类动物(没有牙齿),具有颊齿,并且只存在于中美洲和南美洲地区。在那里有6~7种树懒,分为两组:三趾树懒和二趾树懒。三趾树懒几乎只以树叶为食,而二趾树懒生活在冠层高处,主要以各种树叶和果实为食。三趾树懒具体分布于洪都拉斯至阿根廷之间。当地人很熟悉其发出的类似于“Ai”的刺耳叫声。二趾树懒具体分布于尼加拉瓜至玻利维亚和巴西北部的广大地区。这两种树懒主要在夜间活动。为了更容易排出水分,它们的毛发由腹部向后背分布。树懒经常倒挂在树枝上。由于它们行动极其缓慢,再加上身上毛发潮湿,以致于毛发上会出现蓝藻。正是如此,其身上像披着一层绿衣,也正因为这层绿色的伪装,它就不易被天敌“菱纹鹰”发现了。树懒的胃分成了许多个“隔间”,其中含有能消化分解纤维素细菌。树懒行动缓慢,再加上每天15小时的睡眠时间,缓慢的新陈代谢为它保存体能提供了条件。那些被树懒吃掉的叶子会在它们的肠里呆上一月之久,在熟悉的环境下,它们通常每一周排一次粪便和尿。树懒的毛发上也存在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曾经有一项研究发现,树懒身上存在这950多只靠毛发里生长的藻类生活的甲虫。同时,树懒的毛发也是一些蛾类的生存之地。当树懒在地面上时,蛾子就会迅速在它们的粪便中产卵,而后又返回毛发中。卵孵出后,经过一段时间,幼虫变成了成虫,而后它们又会以其它的方式寄生到别的树懒身。树懒的行动如此之慢,它们会选择危险性很高的地面排粪而不选择在树上解决的答案就在于雨林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树懒在树的底部排下粪便,给树提供了珍贵的肥料,在大部分的雨林中,这些肥料都是很珍贵的且极其重要的。吼猴属动物是另外一种主要以树叶为食的新世界冠层动物。它们是冠层中叫声最大的动物,根据吉尼斯世界记录的记载,它们发出的沙哑叫声可以在10多英里外的地方听得清清楚楚。当一群吼猴靠近时,音量之大是相当难以置信的。和蜘蛛猴有着近亲关系的吼猴,其雄性的声音很特别,当“敌人”来侵犯时,根本都用不着身体上的对抗,它们利用叫声就足以吓退对方,从而保卫了领土。吼猴通常5~20只为一群,其中雌猴和幼猴比例最大。这些又矮又胖的黑灵长目动物,身重可达9千克,尽管它们只有当果实短缺时才会食用树叶,但它们仍属于食叶动物。

旧大陆

在旧大陆,一些冠层中灵长目动物以树叶为食。亚洲最大、世界第三大的灵长目动物——猩猩就是以树叶为食的灵长目动物中的一种。猩猩一度存在于亚洲,但仅限于婆罗洲北部(猩猩婆罗洲亚种)和苏门答腊地区(猩猩苏门答腊亚种)。经抽样调查,苏门答腊猩猩雄性身高1.6米,重180千克,臂宽超过2米。婆罗洲猩猩则小的多。猩猩生活在森林冠层的中层,在这里它们以叶片、水果、幼芽为食,偶尔会取食鸟蛋。猩猩不是群居动物,习惯独来独往。它的这种不合群行为并非先天存在而是后天习得的。猩猩幼崽的母亲逼迫它们彼此分离,让它们在森林中能够独自生存。因为一对或一群行动迟缓的猩猩找到的食物将比单只找到的少,所以这种独来独往的行为对它们在雨林中的生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猩猩的基因组中98%的基因与人类相同。猩猩照顾子女的时间也很长。同人类一样,猩猩也具有特征性的面貌。在它们的一生中面貌会发生变化:出生时是光秃秃的,幼年时开始长胡须,到了成年,其脸颊上开始出现脸袋。猩猩每晚都会在离地面有5~25米的地方新建它们的“卧室”,从不回原先的“卧室”。在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濒临物种的非法交易以及大面积地的森林砍伐给猩猩的生存构成了威胁。世界自然基金会估计自然界只存在30000~40000只猩猩了,每年有超过1000只的猩猩作为宠物或兽肉的来源而被偷猎者捕捉或猎杀。从遗传上讲,黑猩猩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它们也是食叶动物,通常取食树苗、种子、树皮、水果等,偶尔取食昆虫、鱼、爬虫和一些小哺乳动物。在它们的出生地西非和中非地区,由于人类的猎杀和栖息地的破坏,它们的处境也极度危险。黑猩猩直立时高达1.7米,在居住在树上和地面上的所有动物中,它们都属于最强壮的动物。

爬行动物

很多人想起丛林时,就会联想到大毒蛇;但在冠层里没有多少对人类有威胁的物种。冠层的大多数蛇是蟒蛇或者毒性不大的蛇,并且很少伤害到人类。甚至有时候,根本就看不到多少蛇,因为它们很多把自己伪装成叶子和藤本植物。冠层中最富盛名的毒蛇是新大陆的睫毛蝰蛇,它有黄、绿、黄褐色和橙色等几种不同的体色。这种毒蛇的眼睛上方有一种多刺结构,就是名字的由来。冠层中还有其它各种各样的蟒蛇,它们用强有力的肌肉将猎物勒死。除蛇外,森林冠层里还有蜥蜴。鬣蜥是新大陆大型绿色蜥蜴,它有种极不寻常的本领就是能从18米高的树上掉下来而没有任何伤害。它的尾巴力气很大,在掉落过程中能维持身体的平衡。鬣蜥经常将四肢悬于河上,遭遇捕食者时,它们便扎进水里逃生,一直等30分钟后再出来。它可达1.8米长,但一般的并没有这么大。它能稍微变色,以便更好的适应周围的环境。但森林中真正能变色的是变色龙,有森林覆盖的大陆都有不同的变色龙物种。变色龙是一种能够快速改变自己体色来适应周围环境的蜥蜴。旧大陆或者非洲和马达加斯加的变色龙具有最强的体色改变能力,它们通常呈现出亮绿色、紫色和绿色,用颜色来折射出它们的心情。南美洲存在安乐蜥,而亚洲有蝴蝶蜥(Agamas)。

无脊椎动物

在雨林中,昆虫无处不在,已充当了许多通常被其它动物所占的生态位。例如南美森林中军蚁担当了森林大象的的角色。在雨林冠层中,存在着大量的昆虫:在对秘鲁有着500立方米叶片容量的雨林冠层的一项研究发现,其中生存着50多种蚂蚁,1000种甲虫,1700种节肢动物,此外还有100000多种生物。一棵雨林树木上就会生存大约1200种甲虫,然而一公顷茂密的森林冠层里生存的甲虫物种可高达12448种。有很多昆虫和其它的无脊椎动物不被认为是树栖型动物,但它们确实存在于冠层中。例如,在新热带区的凤梨离地面数百英尺的地方发现有一些蟹类生存。同样地,蚯蚓和大涡虫(扁形动物)也是冠层系统的动物,蚯蚓在支撑附生植物生长的土壤和护根的处理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冠层里蚊子也很多,但在地面上,一般没有多少生蚊的水潭存在,这也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刺激蚊子的大量繁殖。在冠层里,蚊子将卵产在附生植物如凤梨等的叶片中。因此,在冠层里受到的蚊子叮咬要比在地面上要严重得多。许多昆虫像竹节虫、蜘蛛、叶蝉、螳螂等都有特殊的行为、身体结构和与环境相类似的体色。这些模仿落(枯)叶、活叶、吃完一半的叶子、树枝、树皮、鸟粪和花部的昆虫能够在它们捕猎和休息时阻止捕食者发现并捕食它们。

视频

你知道动物们在雨林中怎么生存吗?(上)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