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雪卡毒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雪卡毒素是中國科技名詞。

世界上所有的國家中,只有我們中國的文化[1]是始終沒有間斷過的傳承下來,也只有 「漢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變過來沒有間斷過的文字形式[2]

名詞解釋

雪卡毒素(Ciguatoxin,雪卡毒素,又名西加毒素)的名字來源於雪卡魚類,是20 世紀60年代由夏威夷大學教授Scgeuer首次從毒魚中發現的。該毒素曾從400多種魚中分離得到過,但其真正來源是一種雙鞭藻崗比毒甲藻(Gambierdiscus toxicus)。雪卡毒素是一種脂溶性高醚類物質,毒性非常強,比河豚毒素強100倍,是已知的危害性較嚴重的赤潮生物毒素之一,無色無味,脂溶性,不溶於水,耐熱,不易被胃酸破壞,主要存在於珊瑚魚的內臟、肌肉中,尤以內臟中含量為高。已發現3類雪卡毒素,即太平洋雪卡毒素(Pacific ciguatoxin)、加勒比海雪卡毒素(Caribbean ciguatoxin)和印度雪卡毒素(Indian ciguatoxin)。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毒性上,雪卡毒素是已知的對哺乳動物毒性最強的毒素之一。

雪卡毒素對人體造成的危害主要是由食用含雪卡毒素的草食性魚類和肉食性魚類引起的。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至今,隨着人類對海洋蛋白依賴性的增加,在世界範圍內平均每年發生的雪卡毒素中毒人數達5萬多人。過去,雪卡毒素引起的人體中毒事件只局限於加勒比海地區和35′N~35′S之間的太平洋地區,然而,有證據表明由於魚類的洄游性和魚類產品的貿易擴大,雪卡毒素也可以影響到其他地區。中國南海諸島、台灣海峽和香港地區常有雪卡毒素中毒事件發生。雪卡毒素已成為影響漁業經濟發展和公共衛生的一大障礙。但是,由於對於雪卡毒素的檢測尚缺少相應的檢測標準,有關檢測還處於研究階段,截止至2006年只有美國生產的一種商品化試劑盒cigua2check,而且該試劑不能定量檢測。

化學結構

雪卡毒素是一組對熱穩定、親脂性的高度氧化的梯狀聚醚,分子量一般在1000-1150。最初是美國夏威夷大學的Scheuer小組從1100公斤鰻魚的75公斤內臟中分離出HPLC純的雪卡毒素1.3毫克,並確定了它的分子量,遺憾的是當時沒有能夠確定出結構式。1989年曾在美國夏威夷大學的Scheuer小組作博士後日本東北大學的安元健教授和其助手村田道雄從4000公斤鰻魚的1255公斤內臟中分離出0.35毫克的純品,並利用核磁共振技術確定了它的結構。

毒素來源

產毒源

雪卡毒素的產毒源是生活於珊瑚礁附近的多種底棲微藻。多年的生態調查表明,雪卡毒素的主要產毒藻類主要是:有毒岡比亞藻(Gambierdiscus toxicus)、利馬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梨甲藻屬(Pyrocystis)等熱帶和亞熱帶底棲微藻種類,這些產毒微藻在中國南海諸島和華南沿海地區的西沙、香港、海南島和台灣等地珊瑚礁海域均有發現。雪卡毒素並非魚類與生俱來的,它屬於獲得性毒素。當珊瑚魚攝食有毒藻類後,即可在魚體內積累,它對魚本身無害,經由食物鏈傳遞和富集,以及生物氧化代謝後成為毒性更強的毒素。由於毒素會通過食物鏈富集,所以魚體越大,其所含毒素越高。 有毒底棲微藻的生活習性決定了易感染雪卡毒素的魚類大多數為珊瑚礁魚類,僅限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區珊瑚礁周圍攝食有毒微藻的魚類。世界上估計有400多種珊瑚礁魚可感染雪卡毒素,其中中國本地約可出產45種,主要分布在台灣、西沙群島和海南島等地。因遠不能滿足消費市場的需要,所以廣東、香港等地每年還直接或間接地從南太平洋島國大量進口各種活珊瑚魚,而南太平洋地區正是全球雪卡毒素的主要流行區域之一。香港進口的活珊瑚魚主要為蘇眉、東星斑、西星斑、老鼠斑、青斑、杉斑、芝麻斑、老虎斑、龍躉、紅斑、紅曹等11個種類,均為易感染雪卡毒素的魚種,都曾直接導致過香港和廣東兩地大宗的雪卡魚毒中毒事件。

積累毒素魚類

通常雪卡毒素僅限於熱帶和亞熱帶海區珊瑚礁周圍攝食劇毒綱比甲藻和珊瑚碎屑的魚類,特別是刺尾魚、鸚嘴魚等和及捕食這些魚類的肉食性魚類如海鱔、石斑魚、沿岸金槍魚等。能夠積累雪卡毒素的魚類大約有400種,對人類產生食品安全隱患的魚,如紅斑魚(Losaria neptunus)、青星九棘鱸(Cephalopholisminiata)、棕點石斑魚(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波紋唇魚(Cheilinus undulatus)、中巨石斑魚(Epinephelus lanceolatus)、藍點鰓棘鱸(Plectropomus areolatus)、尾紋九刺鱸(Cephalopholisurodelus)、紅鰭笛鯛(Red spapper)、寬額鱸(Promicrops lanceolatus)、褐籃子魚(Siganus fuscescens)等。雪卡毒素對魚類自身沒有危險,毒素會慢慢積聚,越大的珊瑚魚,含有毒素也越多。雪卡毒素在魚類體內的含量並不是均勻分布的通常在有毒魚類肝臟中含量較高,在肌肉和骨骼中其含量相對較低。有研究表明,有毒新西蘭鯛的肝臟中雪卡魚毒含量比肌肉中高50倍,有毒海鱔肝臟中雪卡毒素含量比肌肉中高100倍。在海鱔體內,即使肌肉中含有不可檢出量的雪卡毒素,其肝臟中也可能含有相當量的雪卡毒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