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震央(英语:Epicenter)或称震中,在地震学是在点地球直接在上述的表面震源或聚焦。地震发生时,地震震源向上垂直投影到地面的位置,一般以震央所在地较为人熟悉的邻近地名为主,如台湾921集集大地震,因集集靠近震央,故以集集为名。
表面损伤
震央在大多数地震中,是发生最大破坏的点,但是地下断层破裂的长度确实可能是很长的,并且破坏可以在整个破裂区域上散布。例如,在2002年阿拉斯加发生的 7.9级Denali地震中,震中位于破裂的西端,但最大的损害位于东端约330公里(210英里)处。 [1]发生在大陆壳中的地震震源深度通常为2至20公里(1.2至12.4英里)。20公里(12英里)以下的大陆地震是罕见的,而在俯冲带,地震的发源地可能是600公里(370英里)以上。
震央距离
地震期间,地震波从震源向各个方向传播。地震阴影发生在地球与地震震中相反的一侧,因为行星的液态外核吸收了纵向波或压缩波(S波),同时折射了纵向波或压缩波(P波)。在地震阴影带之外,可以检测到两种类型的波,但是由于它们的速度和通过地球的路径不同,它们在不同的时间到达。通过在任何地震仪上测量时差而且,在行波时间图上的距离(P波和S波具有相同的间隔),地质学家可以计算到地震震中的距离。该距离称为震中距离,通常以°(度)为单位测量,在地震学中表示为Δ(δ)。
一旦从至少三个地震测量站计算出距震中的距离,就可以使用三边测量法确定该点的位置。
故障破裂
断层滑动开始的点称为地震的焦点。断层破裂始于焦点,然后沿断层表面扩展。当应力变得不足以继续破坏断层(因为岩石更坚固)或破裂进入韧性材料时,破裂就停止了。地震的程度与断层破裂的总面积有关。大多数地震很小,破裂尺寸小于震源深度,因此破裂不会破坏地表,但是在高强度破坏性地震中,地表破裂是常见的。大地震中的断裂破裂可能会延伸超过100公里(62英里)。当断层单侧破裂时(震中在断层末端或附近),沿断层的一个方向波会更强。
派生和用法
这个词是从所导出的新的拉丁名震中心,[2]的latinisation所述的古希腊形容词ἐπίκεντρος(epikentros),“占用一个基点,坐落在一个中心”,从ἐπί(EPI)“上,当,位于和κέντρον(kentron)“ 中心 ”。这个术语是由爱尔兰地震学家 罗伯特·马莱特(Robert Mallet)创造的。[3]
它也被用来表示“活动中心”,例如“在中国被认为是SARS爆发的中心地带,旅行受到限制”。[4] 加纳的《现代美国用法》给出了几个使用示例,其中“中心”被用来表示“中心”。加纳还提到了威廉·萨菲尔(William Safire)的一篇文章,其中萨菲尔(Safire)引用了地球物理学家的说法,归因于该术语的使用是“作家的虚假博学,以及复印编辑者的科学文盲”。但是,加纳指出,这些用法可能描述了“不稳定和潜在破坏性环境的焦点”。
Richter和Gutenberg开发的震中距离也用于计算地震震级。[5] [6]
视频
参考资料
- ↑ 阿拉斯加中南部的破裂—2002年迪纳利断层地震美国地质调查局
- ↑ 震央Merriam-Webster在线字典
- ↑ 地震工程与结构动力学的要素(第二版)国际工艺出版社。p。1. ISBN 978-2-553-01021-7
- ↑ 里克•汤普森(Rick Thompson),为广播新闻记者写作 Routledge。p。160. ISBN 978-1-134-36915-7,(2004)
- ↑ 里氏标度(ML)美国地质调查局
- ↑ “表面波幅度(M s)和体波幅度(mb)美国地质调查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