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帔—古代女性的身份標誌之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霞帔 |
霞帔—古代女性的身份標誌之一霞帔是中國古代婦女禮服的一部分,類似現代披肩。它同時也是宋以來貴婦的命服,式樣紋飾隨品級高低而有區別,類似百官的補子。明代服用此式較為普遍,它的形狀宛如一條長長的彩色掛帶,每條霞帔寬三寸二分,長五尺七寸,服用時繞過脖頸,披掛在胸前,下端垂有金或玉石的墜子。[1]
霞帔本來只是服飾的一種,據專家們研究,它來源於唐代女性的「帔子」。但是,在宋代,霞帔變成了女性禮服的一部分,也變成了女性社會身份的一種標誌。福建南宋黃升墓中出土有宋代霞帔的實物,其形制是兩條繡滿花卉紋的細長帶,長帶尖角一端相連,形成「V」字形。穿用的方式是將兩條長帶搭在肩頭,在頸後以線相縫連,而尖角一端垂在身前,下墜一個金或玉的圓形「帔墜」作為裝飾。這樣的霞帔是宋代內、外命婦常禮服的一部分,如《宋史·輿服志》所記:「常服,后妃,大袖、生色領,長裙,霞帔、玉墜子。」所謂「常服」並非指日常服裝,而是在國家大典之外的各種禮儀場合所應着的正式禮服。
正因為霞帔是貴婦常禮服的一部分,並非人人可佩,所以在宋代宮廷中衍生出了「紅霞帔」、「紫霞帔」這樣的后妃名號。如《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紹興九年,「後宮韓氏為紅霞帔」。將韓氏泛稱以「後宮」,說明她只是一位普通宮女,原本沒有任何位階。再如宋人張擴《東窗集》中記有《紅霞帔馮十一、張真奴、陳翠奴、劉十娘、王惜奴等並轉典字,紅霞帔鮑倬兒、紫霞帔王受奴並轉掌字制》一則,實際是皇帝開具的「授任書」,把一批原為紅霞帔、紫霞帔身份的宮女,「提升」為典字、掌字。據《說郛》中的《趨朝事類》,在宮廷「內命婦」中,典字為正八品,掌字為正九品,在后妃、女官的正式編制中屬於最低的兩級,而紅霞帔、紫霞帔以及地位更低的聽宣、聽直、書直則根本「不系入品」。
看得出來,皇帝如果喜歡上了一位普通宮女,往往先給她一個紅霞帔或紫霞帔的名分,讓她與一般的宮女有所區別。如果這位宮女能夠繼續獲得皇帝的恩寵,才有可能被封為「正式」的嬪妃,在禮法體系中占據一個堂堂正正的席位。
至於何以呼為「紅霞帔」、「紫霞帔」,推測起來應該是,普通宮女當然沒有佩戴霞帔的權利,於是受了皇帝恩寵的宮女會被特別賜以紅霞帔或紫霞帔。在宮中的各種禮儀場合,有正式名號的后妃們要按規制穿戴符合各自地位的常禮服,尚未獲得「職稱」的承恩宮女們當然沒有這一資格,但是,她們可以在宮女服裝上加佩紅霞帔、紫霞帔,標示其特殊身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