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非理性繁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非理性繁榮》書名取自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理事主席葛林史班 1996 年底在華府希爾頓飯店演講中,談到當時美國金融資產價格泡沫時所引用的一句名言。從那時起,許多學者、專家都注意到美國股市因投機風氣過盛而引發的投資泡沫現象。

作者簡介

羅勃.席勒(Robert J. Shiller) ,耶魯大學經濟系教授。他着有《市場起伏及總體市場》(Market Volatility and Macro Markets),曾獲 1996 年經濟學薩繆森獎(Paul A. Samuelson),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

原文摘錄

人們認為他們知道的總是比實際的要多。他們喜歡對自己一無所知的事情表達觀點,並在這些觀點的指導下採取行動。 長期以來,心理學家們都在探究為什麼人們看起來總是信心過度。一種理論認為,在評價其結論的正確性時,人們往往注意到其推理的最後一步是正確的,全然不顧推理中其他部分可能的錯誤。 人們有時會在一些並無邏輯的想法的基礎上做出一些嚴肅的決定。人們在一塊還未擲的硬幣上下的賭注要大於在已經擲過的硬幣(結果還未公布)上下的賭注。在被問及人們要多少錢才願意轉讓已持有的彩票時,如果是自己挑的數字,他們說出的價格會高四倍以上。很明顯,人們認為在某種程度上他們能影響還未投擲的硬幣,也能通過選擇數字影響贏得彩票的可能性。 信心過度的另一表現形式是,人們在不確定的情況下,假定將來的模式會與過去相似並尋找熟悉的模式來做出判斷,並且不考慮這種模式的原因或者模式重複的概率。人們判斷中的這一不正常現象,稱為啟發性代表因素,這在心理學家特弗斯基和卡赫尼曼的許多實驗中得到了驗證。 例如,這些研究者讓人們從一張寫有人名和個人特徵描述的列表中猜測這些人的職業。如果給出的特徵是藝術性和敏感,他們就會選擇指揮或雕塑家,而不會猜工人和秘書,完全不考慮從事前兩種工作的人極少,因而成為答案的可能性也就很小。在回答這類問題時,永遠不猜指揮或雕塑家這類職業會更為明智,因為其出現的概率太小。人們都將目光投向最符合特徵描述的職業,而全然不顧出現的概率。 實用主義價值觀本身與股市沒有任何邏輯關係。不管是不是實用主義者,人們都會很合乎情理地為將來攢錢,並為存款尋找最佳投資渠道。但實用主義氣氛很可能會影響人們對長期以來一直被認為具有迅速斂財能力的股票的需求。這一實用主義氣氛已經改變了我們的文化。現在人們對成功的商業人士的尊重相當或更甚於傑出科學家、藝術家、革命家。投資股票是迅速致富的捷徑這一想法對重新出現的實用主義者來說有相當大的誘惑力。

書評

每個人都想知道,對於股市,什麼是利好消息?只要抓住利好消息,人們就可以通過投資來賺錢。希勒的《非理性繁榮》卻告訴投資者,這樣的方式不完全可行。

通貨膨脹高是利好消息?不是。低通漲是利好?不是。 人口生育高峰利好?不是。人口增長減速利好?不是。 有戰爭是利好?不是。和平年代是利好?也不是。 新聞影響政治和立法是利好?不是。新聞失去對政治的影響力是利好?也不是。

在最近二十多年來,全球的金融學家通過他們對於現實世界的研究,發現了以上這些答案。而這些答案本身所暗示的可能的規律,則足以讓任何一個認為,或者曾經認為經濟學是一門「科學」的人驚心。經濟學成為一門科學,其原因就是因為確定了「人是理性的」這一基本假設。儘管在經濟學的發展過程之中一在有人試圖以實證的研究去證偽這一基本假設,但他們持續的失敗一度使人們堅信,我們如果發現有任何事情可以動搖「理性人」這一基本假設,那只能說明我們的研究不夠深入。但金融學的發展及對現實世界的研究使我們再次回歸為懷疑者:這一假設可信嗎?

在二十世紀末,金融學開始成為一門正式的科學,不再從屬於經濟學。但是,希勒在這個時候警告投資者不要過於相信自己已經可以掌握金融資產價格波動的規律。目前的金融學不足以提供什麼確定的結論,而且不能可以理性地預測和理解股價的波動。 希勒指出「非理性」心理使得我們的對未來的預測很不可靠。

什麼是股價?學院派的說法是「資產定價」。但是,任何定價都會遭到投資者的質疑:為什麼我們要用這麼多的錢(股價)去買一份資產呢?這看起來是個經濟學問題,卻反映了投資的心理動機。

通俗的解釋是,現在花所買的是這份資產將來的回報。因此,與現在的股價接受,是建立在人們對未來的現金流期待和潛在風險評估。而這樣的預測又是基於人們對於當前這份資產的評估。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悖論。簡單地說,投資者對於現在的付出,取決於對將來的預期,然而預期又建立在對現在的分析之上。

關鍵問題是什麼變量能夠確保對未來的預測是可靠。希勒悲觀的指出,一些潛在因素,對股價的影響超過一些常規的因素。比如,1989年10月13日的一次股市暴跌,整個股市市值縮水了6.91%。當時,人們普遍認為這次暴跌和UAL公司的一項槓桿交易失敗有關,實際上UAL暴跌只能解釋全部市值的1%下降。有趣的是,事後對於市場交易員的調查結果顯示,只有36%的人在這場暴跌之前聽說了UAL的交易失敗,也就是說股市縮水過程中,有其他因素帶動,導致了另外5.91%的損失。

目前最經典的例子是 1929年到1933年美國的金融危機。至今沒人找出它是由哪次具體事件引起的。金融危機爆發前幾天裡,全球也就只發生了這幾件大事。你也可以參與到這場評判中來,看看哪個最有可能是一種可以引起危機的事件。

1.州際商會將推進其收回超額鐵路收入的計劃; 2.康涅狄格州製造者協會成功的引入了一條有利的關稅條款; 3.墨索里尼演講稱法西斯主義下的人民能面對任何危機; 4.法國總理候選人愛得華德宣布了其未來內閣中的外交部長; 5.一架載有七人的英國飛機在海上失蹤; 6.格拉夫計劃探險北極; 7.大衛的小分隊正向南極推進。

對於導致股價變動的原因,希勒試圖把潛在因素拓展到更多領域,討論更多人類行為和事件:從1929年的金融危機,到生育高峰,從通貨膨脹因素到社會中的賭博文化,從貿易結構到媒體如何影響政治,幾乎可以涵蓋我們所想到的可能以及不可能影響到股價的因素。這是一個龐大的模型,變量集合可能是無底洞。他指出,在決定股價因素中,股票價值很重要,但是人們的信心和理性或許對宏觀性的股份波動有更大的影響。

希勒的《非理性繁榮》一書成書於二十世紀末,其所討論的事件及文化都只涵蓋了美國,最多加上歐洲。對於中文的讀者來講,與討論理性是否應該成為金融學的前提等深奧問題相比,與中國有關的思考或許會使我們更感興趣。看我們的賭博文化,媒體與政治,投資工具等與希勒所討論的美國有什麼不同,而我們又應該如何去看待今日的中國,為我們的情緒去定價,更重要的是,思考如何避免這種情緒化的投資給我們帶來的不良的影響。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