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葉獼猴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革葉獼猴桃 |
中文學名:革葉獼猴桃 拉丁學名:Actinidia subricaulis Dunn. 界:植物界 |
革葉獼猴桃是攀援灌木。枝紅褐色,無毛,具皮孔;髓實心,堅固,淡白色或淡黃色。葉厚革質,長圓形至卵狀長圓形,橢圓狀長圓形,長4-13厘米,寬2-4厘米,先端急尖至漸尖,基部楔形至寬楔形,下部全緣,中部以上具疏紅色腺細鋸齒,兩面無毛,主脈上面具槽,背面隆起,側脈每邊6-7,細,網結,細脈不明顯。
目錄
形態特徵
生長環境
分布範圍
主要價值
繁殖與栽培管理
形態特徵
攀援灌木。枝紅褐色,無毛,具皮孔;髓實心,堅固,淡白色或淡黃色。
葉厚革質,長圓形至卵狀長圓形,橢圓狀長圓形,長4-13厘米,寬2-4厘米,先端急尖至漸尖,基部楔形至寬楔形,下部全緣,中部以上具疏紅色腺細鋸齒,兩面無毛,主脈上面具槽,背面隆起,側脈每邊6-7,細,網結,細脈不明顯。
柄長2-2.5厘米,無毛。花生於無葉小枝或幼枝條無葉部分,花梗細,長約2.2毫米,無毛。
萼片5,卵形,長4-5毫米,寬約3.5毫米,先端鈍,外面無毛,內生白色短柔毛,邊緣具緣毛。
花瓣5,紅色,邊緣淡白色或淡黃色,近圓形,長約7-10毫米,寬約4-7毫米,先端圓形,基部狹窄;花絲紅色,長1.5毫米,花葯黃色。花紅色,花被5片,萼片外面無毛,內面有時有白色短柔毛。漿果長卵形或球形,褐色,成熟時無毛,有斑點。
子房圓錐狀,長約2.5毫米,直徑約1.5毫米,密生白色短絨毛,花柱絲狀,長3毫米。漿果卵形或球形,長2厘米,褐色,成熟時無毛,有斑點。
生長環境
海拔700-950(1500)米的石灰岩灌叢中,溝邊或林中。
分布範圍
產滇東北(鹽津,彝良),我國廣東、湖南、江西、安徽、湖北、四川及貴州亦有。
主要價值
果香甜,可食,作果醬和釀酒。藤皮可取纖維,嫩枝可作造紙用膠料。
繁殖與栽培管理[1]
用種子、扦插、嫁接及組培進行繁殖。種子繁殖可將成熟的漿果搗爛,在水中用細篩淘洗,取出種子後陰乾保存,播種前與濕沙混合裝入容器內,保持溫度2~8℃,經沙藏50天後播種,播種於3-4月進行,條播、撒播均可。扦插選取當年半木質化枝條,剪成2~3節長,上部留一片葉,下部於節下平削,並用生根粉處理,後插於河沙插床中,插前河沙先用五氯硝基苯消毒,拌藥後用塑料薄膜密封3~4天,揭開後通氣2~3天即,扦插時先將插床澆透水,扦插深度為4~5厘米,插後緊噴水,架低膜覆蓋保溫,上架蔭棚遮陰,以後注意苗床須有充足的水分,每天根據天氣情況澆水1~2次,保持床溫20~25℃,扦插除干插以外,還可用根插,嫁接可用劈接或芽接,砧木用實生苗,芽接於56月或8-9月進行,選取當年生健壯枝條,自枝條下部削取芽片,採用「T」形芽接法,接於徑0.6~1厘米的砧木上,接後用塑料薄膜綁紮,20天左右可成活。組培繁殖目前已有成熟的技術,大量快繁可用此法。
園林用植株的栽植地應選擇通風向陽,土壤肥沃,排水良好之地,如結合生產,可按8:1配植授粉樹,挖大穴,穴內上足底肥,深挖淺栽,植後澆足定根水,獼猴桃為大型藤本植物,為使莖蔓攀爬,應架設攀爬架,攀爬架可根據園林需要搭成「T」形架、籬架、三角架、大棚架等形狀。
生長期注意水肥管理,乾旱,意澆水,雨季,注意防澇排漬,並注意追肥,第一次追肥於萌芽後施入,第二次於生長旺季施入,冬季應施入基肥,旱季施肥後應灌水。修剪分冬剪及夏剪,冬剪於植株落葉後至萌芽前進行,以疏剪為主,適量短截,多留主蔓及結果母枝,剪過密大枝、細弱枝、病蟲枝。夏剪於5-7月進行,主要以除萌、摘心為主,摘除主幹萌芽,合理安排枝蔓空間,為促果大質高,花後1月後注意疏果,疏邊果,留中間果。
病蟲害有立枯病、猝倒病、根腐病、軟腐病等,應注意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