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音訊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 (中央社台北30日電)北京冬奧在即疫情止不住難清零;日韓疫情嚴峻,新增確診紛創新高;俄羅斯累計66萬人染疫喪命;美國藥廠默沙東生產的口服藥對變異株Omicron有療效。
  • 根據外交部資料,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負責全球事務助理部長培斯(Loyce Pace)28日在世界衛生組織(WHO)執行委員會議上發言說,美國感謝台灣在防疫與抗疫方面展現的典範,以及對世界各國的支持。
  • 培斯表示,美國呼籲世界衛生組織,當全球群策群力因應全球公共衛生緊急事件時,應完全接納所有夥伴,包括台灣。

音訊(audio)指音信。聲音是決定視訊製作成功與否的要素之一; 會聲會影 可讓您將音樂、旁白和音效加到專案內。

  • 會聲會影 的音訊功能包含四種音軌; 您可以將旁白插入語音軌,而背景音樂或音效則插入音樂軌。
  • 數位音訊是指使用脈衝編碼調變、數位訊號來錄音。
    • 包含了數位類比轉換器、類比數位轉換器、貯存以及傳輸。
  • 是因為相對於靜電類比的離散時間及離散程度的類比方式才可稱數位。
    • 這個現代化的系統以微妙且有效的的方式,來達到低失真的儲存、補償及傳輸。
  • 數位音訊的出現是基於能夠有效地錄音、製作、量產。
    • 現在音樂廣泛地在網路及網路商店流傳都仰賴數位音訊及其編碼方式,音訊以檔案的方式流傳而非實體,這樣一來大幅節省了生產與傳播的成本。
  • 在類比訊號的系統中,聲音由空氣中傳遞的聲波透過轉換器(例如麥克風)轉存成電流訊號的電波。而重現聲音則是相反的過程,透過放大器將電子訊號轉成物理聲波,再藉由擴音器撥放。
  • 經過轉存、編碼、複製以及放大或許會喪失聲音的真實度,但仍然能夠保持與其基音、聲音特色相似的波形。
  • 類比訊號容易受到噪音及變形的影響,相關器材電路所產生的電流更是無可避免。
  • 在訊號較為純淨的錄音裡,整個過程裡仍然存有許多噪音及失真。當音訊數位化後,失真及噪音只在數位及類比間轉換時產生。
  • 音頻信號是聲音的表示,通常對模擬信號使用變化的電壓電平,或對數字信號使用一系列二進制數字。
  • 音頻信號的頻率在大約20至20,000 Hz的音頻頻率範圍內,這與人類聽力的下限和上限相對應。
  • 音頻信號可以直接合成,也可以源自諸如麥克風,樂器拾音器,留聲機唱頭或磁帶頭之類的換能器。揚聲器或耳機將音頻電信號轉換迴聲音。

音訊轉換的應用原理

  • DAC(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又稱為「數位類比轉換器」,是數位播放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它能將數位訊號還原回類比訊號。
    • 不論以 CD、電腦或手機播放數位音訊檔案,都必須經由 DAC 的處理,才能將訊號送至擴大機進行放大,再透過揚聲器將美妙的音樂播放出來。
  • 為了複製生活中的各種美好體驗,人們發明 了許多工具來記錄影像、聲音,早期的工具皆 以「類比」(Analog)的形式記錄,如底片相 機、黑膠唱片、卡式錄音帶等。
  • 近年來,由於 數位產業的興起,人們轉而擁抱各種「數位」 (Digital)工具:數位相機、CD、MP3 逐漸取 代過往沖洗底片、將卡帶換面的回憶。
  • 「類比」其實就是「連續、不可被量化」的意思。類比訊號不論在時間、空間與強度上都是連續的,每一個時間點都有相對應的訊號。
  • 回到音響應用的主題,數位、類比音訊轉換的方式與圖像原理是相同的,只要藉由更精細的層次去分割與組合,數位訊號經過轉換一樣可以達到幾可亂真的聲音表現,這一切成敗與否與 DAC 息息相關,以下將更進一步的說明類比音訊與數位音訊的差異,以及兩者之間如何轉換。
  • 類比音訊的錄製與播放--真實的聲音訊號是一連串連續的「壓力」變化,壓力變化速度越快,表示音訊頻率越高, 而音訊的振幅越大,其響度越大。
  • 記錄類比音訊必須含有兩大資訊— 「時間與振幅」,人們絞盡腦汁研發技術,便是為了能精確地記錄並重播這兩大資訊。
  • 早期的類比錄音工程利用機械式或電磁學技術,將音訊波形一五一十地刻在黑膠唱盤上, 軌跡記錄下「振幅」資訊、旋轉速度則紀錄 「時間」資訊,屬於類比的紀錄方式。
  • 在音訊收錄時,將類比訊號數位化的機器稱為「ADC」(Analog to Digital Converter, 類比數位轉換器)。
  • 音訊數位化的檔案是一連串的二進位編碼數值,播放時須經由「DAC」 (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數位類比轉換器)將數位訊號重新轉換成連續的類比訊號,才能將訊號送入擴大機進行放大,再透過揚聲器播放出來。
  • DAC 會將這些「字組」以同一參考時序轉換,形成相對的電壓或電流,再經過低通濾波器將訊號波形變得滑順,恢復成原本的類比音訊波形。
  • 收錄音訊時取樣的速度稱為「取樣率」,單位是 Hz,取樣率 44.1kHz 代表每秒鐘對音樂取樣了 44,100 次。
  • 取樣率越高,所記錄的音訊波形就越接近原始訊號。
  • 如果希望能完整地記錄所求的訊號頻寬,則取樣頻率必須大於訊號頻率的兩倍,稱為「奈奎斯特定理」 (Nyquist’s Law)。
  • 人類聽覺的頻寬約為 20Hz- 20kHz,理論上,以 40kHz 的速度對聲波進行取樣,便能還原出 20kHz 的聲波。
  • 1,677 萬種階層,這驚人的數字代表了數位記錄時可達到的細微程度,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圖形概念,音訊記錄時使用的位元數越多,其在聲音上的「解析度」也越高。
  • 現今的數位錄音技術已可達 384kHz/32bit,而半導體廠商也已經有對應的 768kHz/32bit的ADC晶片, 由於以 96kHz/24bit 或192kHz/24bit 所錄製出來的音質已經非常優異,目前錄音工程多使用此規格。
  • 以 96kHz/24bit 或 192kHz/24bit 錄製出來的音樂,所占的記憶體容量非常龐大,受限於儲存媒介的容量限制,當轉錄製到 CD 時,檔案規格會降至 44.1kHz/16bit。
  • 理論上,44.1kHz 的取樣率已可還原人耳所能聽見的最高音,不過,人耳雖然聽不見 20kHz 以上的聲波,卻能感覺到細微的差異。
    • 經過實驗證實,以 96kHz 甚至是更高的取樣率所錄製出來的音樂,音樂聽起來會更開朗透明,可有效提升整體的音質,此外,在收錄時提高取樣率,也可確保 20kHz 的頻段能更完美地被保存下來。
  • 由於科技進步,許多玩家早已不滿足於 CD 的音質,線上音樂商店紛紛推出比 CD 更高規格的母帶音訊檔案。
  • 有了 96/192kHz、24bit 高取樣高解析的數位音樂檔案,也要有同等級的 DAC 把它解碼還原成類比訊號才行,因此,購買時要特別注意 DAC 可支援的取樣率與聲音解析度,不然空有高規格的訊源也是白忙一場。
  • 取樣率與解析度固然是越高越好,但高取樣率與高解析度伴隨而來的就是較大的資料量,需要較大的記憶體來儲存。
  • 以一首雙聲道錄製、長度 4 分鐘的歌曲為例,96kHz/24bit 錄製出來的音樂所占的記憶體容量高達 138MB,就算是 44.1kHz/16bit,也需要 42MB 的記憶體空間。
  • 一般的隨身裝置並沒有那麼大的儲存空間,為了可以儲存更多的歌曲,各種數位檔案的壓縮技術便應運而生。
  • 數位傳輸介面--曾經以為只要耳機連接揚聲器或電腦就可以直接聽音樂,後來才曉得,原來多媒體揚聲器都有內建擴大機來放大訊號、電腦則有音效卡(也就是 DAC)處理數位訊源,才能如此方便地播放音樂。
  • 因為非專業的電腦音效卡有一定的限制,講究音質的聆聽者常利用外接式 DAC 獲得更高品質的音樂。
    • 外接式 DAC 無論在解碼晶片、電源供應、類比放大等方面,製作和設計都比一般內建音效卡更加講究,是提升電腦音樂播放的利器。
  • 不論是從電腦或 CD 播放器將數位訊號輸出至 DAC,均需透過「數位傳輸介面」傳輸,常見的有以下幾種:S/PDIF、USB、 Firewire、AES/EBU、HDMI、 乙太網路線等, 其中又以 S/PDIF 及 USB 在家用音響界最為普遍,以下將簡單介紹這兩種介面的應用。
  • S/PDIF 的全名為 Sony/Philips Digital Interconnect Format, 是 Sony 與 Philips 這二大製造業巨頭在 1980 年代為家用器材所制定出來的數位訊號傳輸介面,主要應用於 CD 播放器。
    • 同軸與光纖所傳輸的信號都是 S/PDIF 格式,是相同種類的數位資料,只是使 用的接頭形式不同而已。
  • USB介面則是由 Intel 與 Microsoft 於 1990 年代倡導發起,其開發的最初目的並不是用來傳輸數位音樂,主要應用於電腦。發表初期普及度遠不如 S/PDIF,因此早期的 DAC 多配備 S/PDIF 介面。
  • 幾乎每台電腦、智慧型手機都配有 USB 介面,隨著這些電子裝置的盛行,USB 的普及度也大幅提升,甚至超越 S/PDIF 介面。
    • 網路及音樂播放軟體的發達,只要透過電腦便可輕鬆聆聽自己喜愛的音樂,電腦、手機等裝置逐漸取代實體 CD,成為主流的聆聽方式。
    • 以 USB 作為傳輸介面的 USB DAC 也乘著這股風潮一躍而起,透過電腦已有的插槽取代內建的音效設備,輕鬆提升聆賞品質。
  • S/PDIF 與 USB 都是屬於「機器」 與「機器」之間的數位訊號傳輸介面,適用於長距離的傳輸,但 S/PDIF 與 USB 格式的訊號均無法直接傳送到 DAC 晶片,必須先把訊號轉換 成 DAC 晶片看得懂的 (Inter-IC Sound)格式,才有辦法做數位與類比的轉換。 是「晶片」與「晶片」之間傳輸數位訊號的介面標準,適用於短距離的傳輸。
  • 不論是「機器」或「晶片」間的資料傳輸, 發送端與接收端都必須要協調彼此間的步伐, 接收與發送速度的一致性,是「資料能否如實傳遞」的關鍵。
  • 讓兩端同步發送與接收最簡單的解決方式,就是發送端把資料(Data)與時脈(Clock)同時傳給接收端,告知接收端發送的頻率是多少,接收端即依照此時脈的頻率接CM 收資料
  • USB 介面當初設計時只能單獨傳輸 Data,無法同步傳輸 Clock,因此發送端與接收端須有各自的 Clock,兩端各依照自己的 Clock 工作,稱為「非同步模式」。
  • 想像棒球場上,投手與捕手之間要培養默契,傳遞訊號就像是投手(發送端,電腦)與捕手(接收端,USB DAC)之間的丟接球,為了維持兩者之間的工作順暢,USB Audio 與電腦間協定出三種傳輸模式:自由傳輸模式(Synchronous)、 改良的自由傳輸模式(Self Adaptive)與迴授式傳輸模式(Asynchronous)。[1]

數位音訊的技術應用

  • 數位音訊是如何錄製的--由於真實世界的聲音不斷變化,因此數位錄音始終是世界上全範圍聲音的近似結果。
    • 錄音技術的進展持續擴大可透過數位方式錄音的範圍和準確度。
  • 從類比音源進行數位錄音時 (如現場演唱會或演唱者在錄音室中),聲音是以規則間隔取樣。
    • 聲音的振幅會錄製為數字,使類比音訊來源的數位錄音產生一系列不連續數字。
  • 數位錄音可擷取多少原始類比聲音主要是依取樣頻率和位元深度而定 (一秒內取樣幾次及每次取樣包含多少資訊)。
  • 保存與儲存數位音訊--進行數位錄音後,可以多種不同的格式儲存。
    • 每種格式都具有透過所建立數位檔案的大小平衡音質的不同方式,舉例來說:極高品質的錄音在小型音樂播放器中向來都無用處。
  • 由於擁有許多 GB 儲存空間的可攜式裝置使數位儲存變得更容易進行,因此非常高品質的數位音訊正逐漸成為數百萬人切實可行的實際情況。
  • 音訊功能:

5.1 聲道 (5.1ch) 7.1 聲道 (7.1ch) 類比 (Analogue) 位元深度 (Bit depth) 編解碼器 (Codec) 壓縮 (Compression) 數位 (Digital) 杜比數位 (Dolby Digital) 杜比無失真高傳真 (Dolby True HD) 直流數位技術 (DSD) 高傳真數位音質還原技術 (DSEE HX) DTS 數位環繞音效 (DTS Digital Surround) DTS 主音訊 (DTS Master Audio) DTS:X 天空聲道環繞音效 高解析音質 (Hi-Res Audio) 藍牙音訊編碼 (LDAC) 低頻效果 (LFE) 無失真 (Lossless) 失真 (Lossy) 線性脈衝代碼調變 (LPCM) S-Master HX 高傳真全數位擴大技術 SA-CD 音樂碟片規格 取樣頻率 (Sampling rate) 次頻帶編解碼器 (SBC) 重低音喇叭 (Subwoofer) 環繞音效 (Surround sound) 音質提升技術 (Upscaling)

  • 5.1 聲道 (5.1ch)--5.1 聲道可提供環繞音效,為您帶來劇院般體驗。
    • 在聆聽者周圍放置五個喇叭加上一個重低音喇叭,每個喇叭接收不同的聲道如下:

兩個前置聲道 一個前置中央聲道 兩個「環繞」聲道 一個低頻效果 (LFE) 聲道 接收 LFE 聲道的重低音喇叭可放置在室內任何位置。這相較於無重低音喇叭的環繞音效系統可節省空間:由於所有低頻都會傳送到重低音喇叭,其他喇叭無需產生低音,因此體積可縮小。另請參見 7.1 聲道 (7.1ch)

  • 7.1 聲道 (7.1ch)--7.1 聲道環繞音效系統使用七個喇叭加上一個重低音喇叭,類似於 5.1 聲道系統,但是附加提供兩個「環繞後置」聲道。[2]

参考來源

  1. 珊迪、林彥君修訂/書世豪. <知識家> 搭起數位類比的橋樑,你不可不知的DAC. SoundBody. 2018-10-24 [2022-01-30] (中文). 
  2. 文章ID:00138549. 理解數位音訊 – A-Z 指南. SONY. 2020-03-09 [2022-01-30]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