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神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頸神經痛在臨床上是比較常見的症狀,其主要原因是因為頸椎間盤突出症。頸神經是從所有的頸部脊髓以及上段胸部脊髓發出來的。假如是頸椎間盤突出,必然會壓迫的緊神經,造成頸神經疼痛。臨床上也就表現為頸部,肩部以及單臂部疼痛,甚至會向前臂,手掌手指放射。疼痛主要表現為牽涉狀疼痛,或者是放射狀疼痛,有的時候還會同時伴有酸脹發麻的感覺。頸脊神經連接於脊髓,分布在軀幹、腹側面和四肢的肌肉中,主管頸部以下的感覺和運動。脊神經由脊髓發出,主要支配身體和四肢的感覺、運動和反射,對脊神經[1]節前根ventral root和後根dorsal root 與脊髓相連。前、後根均由許多神經纖維束組成的根絲所構成,前根屬運動性,後根屬感覺性,後根較前根略粗,二者在椎間孔處合成一條脊神經干,感覺和運動纖維在干中混合。 [1]
後根在椎間孔附近有橢圓形膨大,稱脊神經節sumal ganglia。31對脊神經中包括8對頸神經cervical nerves,12對胸神經thoracic nerves,5對腰神經lumbar nerves,5對骶神經sacral nerves,一對尾神經coccygeal nerve。第1頸神經干通過寰椎與枕骨之間出椎管,第2~7頸神經干都通過同序數頸椎上方的椎間孔穿出椎管,第8頸神經干通過第7頸椎下方的椎間孔穿出,12對胸神經干和5對腰神經干都通過同序數椎骨下方的椎間孔穿出,第1~4骶神經通過同序數的骶前、後孔穿出,第5骶神經和尾神經由骶管裂孔穿出。由於脊髓短而椎管長,所以各節段的脊神經根在椎管內走行的方向和長短不同。頸神經根較短,行程近水平,胸部的斜行向下,而腰骶部的神經根則較長.在椎管內近乎垂直下行,並形成馬尾cauda equina。在椎間孔內,脊神經有重要的毗鄰關係,其前方是椎間盤和椎體,後方是椎間關節及黃韌帶。因此脊柱的病變,如椎間盤脫出和椎骨骨折等常可累及脊神經,出現感覺和運動障礙。
感覺性神經節
1.脊神經由與脊髓相連的前根anteriorroot和後根posterior root在椎間孔合併而成。前根屬運動性,由位於脊髓灰質前角和側角(側角位一C8-L3節段)及骶髓副交感核(S2-4)的運動神經元軸突組成。後根屬感覺性,由脊神經節內假單極神經元的中樞突組成。脊神經節是後根在椎間孔處的膨大部,為感覺性神經節,主要由假單極神經元胞體組成,脊神經出椎間孔後立即分為前支和後支,此外,脊神經還分出一支很細小的脊膜返支,經椎間孔返入椎管,分布於脊髓膜。脊神經後支一般都較細小,按節段地分布於項、背、腰、骶部深層肌肉及皮膚。脊神經前支粗大,分布於軀幹前外側部和四肢的皮膚及肌肉。在人類除胸神經前支保持着明顯的節段性外,其餘脊神經的前支則交織成叢,然後再分支分布。脊神經前支形成的叢計有頸叢、臂叢、腰叢和骶叢。
2.頸叢cervical plexus由第1-4頸神經前支組成。它發出皮支和肌支。皮支分布到頸前部皮膚;肌支分布於頸部部分肌肉(頸部深肌)、舌骨下肌群和肩胛提肌;其中最主要的是膈神經phrenicnerve,為混合性神經,它由第3-5頸神經前支發出,下列穿經胸腔至膈肌,主要支配膈肌的運動以及心包、部分胸膜和腹膜的感覺。
3.臂叢brachial plexus由第5-8頸神經前支和第1胸神經前支的大部分組成。先位於頸根部,後伴鎖骨下動脈經斜角肌間隙和鎖骨後方進入腋窩。其間幾經相互編織,可分為根、干、股、束四段,並發出許多分支,在腋窩臂叢形成三個束,即外側束、內側束和後束,包繞腋動脈。
臂叢的分支很多,其主要分支如下:(一)肌皮神經musculocutaneous nerve自外側束髮出,支配着臂前群肌和前臂外側的皮膚。(二)正中神經median nerve由內側束和外側束各發出一根合成,支配前臂前群肌的大部分,手魚際肌及手掌面橈側三個半指的皮膚。(三)尺神經ulnar nerve由內側束髮出、支配前臂前群肌的靠尺側的小部分肌肉、手小魚際肌和手肌中間群的大部分以及手掌面尺側一個半指和手背面尺側二個半指的皮膚。(四)橈神經radial nerve發自後束,支配臂及前臂後群肌、臂及前臂背側麵皮膚和手背面橈側二個半指的皮膚。(五)腋神經axillary nerve由後束髮出,支配三角肌、小圓肌及三角肌區和臂外側面的皮膚。
4.胸神經前支共12對,其中第1-11對胸神經前支位於相應的肋間隙中,稱肋間神經intercostalnerve;第12對胸神經前支位於第12肋下緣,叫肋下神經subcostal nerve。下6對胸神經前支除支配相應的肋間肌及皮膚外,還支配腹前、外側壁的肌肉和皮膚。
5.腰叢lumbar plexus由第12胸神經前支的一部分,第1-3腰神經前支和第4腰神經前支的一部分組成。位於腰椎兩側,腰大肌的深面,其主要分支有:(一)股神經femoral nerve經腹股溝韌帶深面下行至股部、支配股前群肌和肌前部、小腿內側部和足內側緣的皮膚。(二)閉孔神經obturator nerve經小骨盆穿閉膜管至股內側部,支配股內收肌群及股內側面的皮膚。
6.骶叢sacral plexus由第4腰神經前支的一部分與第5腰神經前支合成的腰骶干以及骶、尾神經的前支編織而成,位於骶骨和梨狀肌前面,分支分布於會陰部、臀部、股後部、小腿和足的肌肉與皮膚。[2]
頸神經與頸叢病變的診斷
一、頸神經與頸叢的解剖生理:頸神經系由運動前根和感覺後根所組成。運動前根起源於脊髓前角的運動細胞,後根起源於後根神經節細胞。頸、胸和腰神經的後根神經節位於椎間孔之中,骶、尾神經的神經節則位於骶管之中,脊神經穿過硬膜,走出相應的椎間孔。脊神經共有3l~32對。計有頸神經(c)8對,胸神經(T)12對,腰神經(L)5對,骶神經(s)5對,尾神經(Co)1~2對。脊神經由椎間孔走出後分為前支、後支、脊膜支、交通支等4個分支。前支較粗、向前走行,在脊髓不同水平彼此相互吻合形成5個神經叢,即頸叢、臂叢、腰叢、骶叢及尾叢。後支較細,向後走行,又分為內側支及外側支,後支分布於背部的肌肉和皮膚。脊膜支分布於本髓節的脊髓膜。交通支與交感神經連絡,行至交感神經節。頸叢由脊神經頸1~4組成,臂叢由脊神經頸5~胸1組成,腰叢由腰1~4神經組成,骶叢由腰5~骶4神經組成,尾叢由骶5~尾2神經組成。
頸神經的支配:第1頸神經在枕骨和寰椎之間走出,分為前後2支,前支支配頭前直肌及頭側直肌,此二肌肉收縮時頭向該側傾斜,兩側同時收縮時則頭前屈。後支支配頭後大直肌、頭後小直肌、頭上斜肌、頭下斜肌等,此等肌肉收縮時頭向該側及後方傾斜,兩側同時收縮時則頭後仰。第2頸神經的前支參與組成頸叢,後支分為枕大神經、升支和降支,枕大神經支配頭頂直至冠狀縫、枕部和項部的皮膚。升支和降支支配頭下斜肌、頭夾肌及頸夾肌,此等肌肉收縮時頭轉向同側。兩側同時收縮時則頭向後仰。第3頸神經的前支亦參與組成頸叢,後支分為內側支和外側支,內側支支配頸部肌群,外側支支配頸部皮膚。 第4~8頸神經的後支均較小,分為外側支和內側支,外側支支配背部深淺長肌,內側支支配枕深部短肌及枕部近中線皮膚。
頸叢的組成及支配:頸叢由頸1~4神經組成,位於頸椎l~4椎體旁。在胸鎖乳突肌上部的後方,由頸叢分出皮支和肌支。
(1)耳大神經:起自第3頸神經,在胸鎖乳突肌的外緣上行,至腮腺下緣水平發出分支支配耳後、耳殼及腮腺部位的皮膚。
(2)枕小神經:起自第2及3頸神經,支配乳突部位和枕部外側的皮膚。
(3)頸皮神經:起自第3頸神經,位於耳大神經的下方,支配舌骨及鎖骨部的皮膚。
(4)鎖骨上神經:主要起自第3頸神經的前支和第4頸神經的大部分。於鎖骨上窩處分為前、中、後三支,前鎖骨上神經(胸骨上支)支配鎖骨胸端以上皮膚。中鎖骨上神經(鎖骨上支)支配第4肋骨以上皮膚。後鎖骨上神經(肩峰上支)支配肩胛上部皮膚。
肌支:(1)頸深部肌支:支配頭長肌與橫突間肌,此二肌收縮時頭前屈及頸向同側傾斜。
(2)舌下神經降支:起自頸2~3神經的前支,和舌下神經的下降支吻合形成舌下神經袢,支配肩胛舌骨肌、胸骨舌骨肌及胸骨甲狀肌,此等肌肉收縮時使喉頭及舌骨下降,作咽下動作時使舌骨下牽。
(3)胸鎖乳突肌支:起自頸3~4神經前支,並有時起自頸2神經,胸鎖乳突肌同時接受頸3~4神經及副神經的支配,單有頸3~4神經的損害,胸鎖乳突肌的麻痹並不明顯,一側胸鎖乳突肌收縮時頭向該側傾斜,臉轉向對側,兩側同時收縮時頭後仰。
(4)斜方肌支:起自頸3~4神經的前支,與副神經共同支配斜方肌,斜方肌收縮時使肩胛骨接近脊柱,上部肌束收縮時使肩上提,下部肌束收縮時使肩下垂。
(5)膈神經:主要來自頸4神經的前支,部分來自頸3神經及頸5神經,下降進入胸腔.支配膈肌,並分出心包支和胸膜支,膈肌收縮時使胸腔擴大促進吸氣。一側膈神經麻痹時,該側膈肌麻痹,引起輕度呼吸困難;雙側膈神經麻痹時,呼吸、咳嗽均發生困難,膈神經受刺激時引起膈肌痙攣,出現呃逆。膈神經含有感覺纖維,膈神經受刺激時產生向肩部及肘部的放射性疼痛,第3及4頸椎橫突旁有壓痛。[3]
頸神經損傷怎麼處理
頸神經的損傷處理的方式,一定要明確相應的病情變化,因為不同的病情變化,處理的方式都是不同的。首先如果對於一些相對比較輕的頸部神經的損傷,可能會引起皮膚感覺的麻木,或者是其它的比較輕微的症狀,主要還是採取內科藥物的方式進行治療,比如積極的改善循環、營養神經等相應治療,如果有疼痛,還需要積極的進行止疼處理。其次是相對比較嚴重的頸神經損傷,還需要適當的應用激素進行脫水、降壓治療,然後是更加嚴重的頸神經的損傷,有可能直接切斷,必要的還需要通過手術的方式進行適當的吻合,當然在後期損傷到這種程度有可能對身體產生更加嚴重的損傷,非常可能遺留後遺症。所以不僅僅是採取內科藥物、外科手術,更重要的後期康復功能鍛煉都需要進一步的治療。 [4]
頸神經根病是由於壓迫和刺激頸椎神經根造成的,是頸椎的七和六神經根是最常受累的部位,大多數頸神經根是由於退行性病變,或是側位椎間盤突出造成的,罕見的非壓迫性包括帶狀皰疹病毒感染,腫瘤,神經根壞死,以及脫髓鞘疾病。
頸神經根病的男性比女性發病要更高一些,發病的高峰年齡是50到54歲,一般來說,預後還是比較好的,大多數患者在四周內開始好轉,在六周內恢復,頸神經根病可能和頸髓的病變有關係。所以要進行詳細的檢查,排除頸髓的病變也是非常必須的。頸神經根病的患者典型症狀是頸部向一側手臂放射的劇烈疼痛,有時疼痛也可以向雙側的手臂放射。[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