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风里雨里徽杭路(万七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风里雨里徽杭路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风里雨里徽杭路》中国当代作家万七顺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风里雨里徽杭路

        一条路,历经岁月的洗礼,成为4A级风景区,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足以可见这条路的地位和价值何等重要。

这条路,连接安徽绩溪县伏岭镇和浙江杭州市临安区清凉峰镇浙基田村,全长20余千米。这是徽州人当时为缩短去沪、杭的路程,付出巨大的代价修了一条类似于今天的高速公路——徽杭古道。

从铺设的每一块石板的外貌,从每一块石板铺设的状态,可以看出徽州人的踏实和㓞性以及大无畏的精神。

铺设古道的麻石板又长又宽又厚,它们一块块深嵌于悬崖峭壁上,许多麻石条板一大截安插在石缝里,另一小半凌空而悬,如空中栈道一般。这么厚重的石板一块块要插入坚硬的石壁里,难度有多大啊,真不可以想象,也许真的不亚于今天的高速公路。这些有无数人行走的石板,历经几个朝代,如泰山石般,稳稳地立足于原地,在风里雨里闪着油油的光。

徽杭古道从绩溪出发,一路曲曲折折向前向高处延伸,从海拔200多米渐渐攀升至1000多米。我们一行50多人,身穿雨衣,脚穿雨靴,头戴雨伞,冒雨前行。路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曲折起伏;人在雨雾中或快或慢。由于一路风雨交加,行走困难,队伍拉的很长,有三五结队的,有踽踽而行的。许多人在风雨中脚湿了,身上湿了,仍一路说笑。此情此景,不禁油然而生悲壮之感。在越过一山又一山的古道上,在雨雾缭绕的烘托下,我突然间觉得,我们大家就这样自然而然地成了自己眼中仗剑天涯的英雄。五颜六色的雨衣,五彩斑斓的雨伞,在古道上移动,在雨雾里行走,它们成了风雨中的一道令人肃然起敬的风景。这道风景,让人想起汪国真著名的诗句: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很巧,今天的天气,造就我们走进汪国真诗的境界,让我们一路背负着汪国真豪迈而洒脱的诗句勇往直前。从出发开始,雨下着,风吹着,雾绕着。这样的行程,对每一个人都是一种考验,也是一种历练,更是一次洗礼。我想起了徽州绩溪人,明朝兵部尚书胡宪宗曾经从古道上坚毅走过的情景。我想起了徽州传奇商人胡雪岩少年时代跟随父辈一次次在古道上风雨兼程寒来暑往的情景,更想起了徽州人和浙江人为了生存和希望,手拉肩扛背驮负重前行的情景。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岁,往外一丢。”这句家喻户晓的话,道出了徽州人生活与命运的艰难。为了生计,小小年纪,必须离家千里。为了将来,山高水遥,必须踩在脚下。徽州大地上一条条向远方延伸的古道,是徽州人的绵延不绝的希望和梦想。所以徽州人竭尽所能修好每一条通向大山外面的道路,用心用力呵护每一条承载他们想望的古道。

风雨中,走在前人脚印叠加的徽杭古道上,扑面而来的是莽莽群山,盈耳而来的是如雷的水声。这样的背景,会在心里不断酝酿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和《生命交响曲》那激越奔突的旋律,脚下似有千万种力量沿着血脉抵达灵魂深处。我在内心不断呼唤着“徽商”二字。它成了“不怕千难万险,历尽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的“万千”精神的代名词,这就是人们有口皆碑的“徽商精神”。

“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这是诗人汪国真《热爱生命》一诗中的诗句,写出了追寻理想和目标的那份执着、坚毅和果敢,也是对徽州人,尤其是徽商的真实写照。今天,我们行走徽杭古道,体验了一场风雨兼程的磨砺,也谱写了一曲留给千山万水以背影英雄赞歌。

重走徽杭古道,看不尽水流汇于涧底成江河之势,听春水浩荡呈奔腾之声,回首向来路,风里雨里知归处。[1]

作者简介

万七顺,江西浮梁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