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鞍山圣若瑟小学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鞍山圣若瑟小学

图片来自schooland.hk

马鞍山圣若瑟小学Ma On Shan St. Joseph's Primary School)在1952年在马鞍山山顶成立开办,是马鞍山第一间开办的小学。新校舍则于1987年开办,为一所天主教背景的资助小学,办学团体为香港天主教方济会。校址位于香港沙田区马鞍山恒安邨,现任校长为杨翠珊女士。

学校历史

温淑卿修女,她是属于方济各会玛利亚传教修会,是五十年代方济各会派往马鞍山从事教会事工的修女之一。温修女提及山上有修女参与事奉工作,始自1954年,而她则是于1959年至1986年间在马鞍山工作,她当时为二十八岁,便往此地事奉,其间十四年在山上的幼稚园工作,其后的十二年任教小学,主要为矿工子女教学,她指出在矿场成立之初,有五位修女在马鞍山协助胡文义神父从事教会牧养工作,神父及修女生活简仆和刻苦,当然没有任何娱乐,在山上地方狭窄,又没有电,要用火水大光灯才可照明。村民多自行驳水喉,从山涧引水入屋,作为食水之用。

在1953年,成为方便事奉工作,修女多居马鞍山上,故胡神父与矿工一起为修女在山上筑了一所教堂及房屋,给修女们居住,即现在马鞍山山上的教堂及课室的地方。这些矿工以禾旱草,麻包袋为建屋材料,各人在一天的辛劳后,便为修女们筑楼及制砖。教会人士也同情矿工的贫乏,提供他们面包、米、油,又协助他们申请福利品。自此之后,经矿工及教会人士的努力,及马鞍山的矿业发展,也吸引了更多家庭自国内南来,并搬入马鞍山。因为很多移民在马鞍山居住,他们的儿女也需要教育,这些修女为他们开办幼儿园,并聘请区外的教师执教其中,神父们也开办小学课程,而书本主要从区外的书局捐赠,也因为区外的教师居所离此地较远,便多在山上教会提供的宿舍居住,有些教师是从马料水(即现今中文大学)的地方乘船,往山上任教的。当然区内主要的教员是修女,次者为大陆南下的知识份子,他们都以国语为教学媒介。

1960年,宋秀琴修女指出圣若瑟小学范围很大,在山上的校舍,只有四个班房,不能容纳全校学生,故只把一至四年级的学生在此地上课,至于五年级和六年级的学生,则需要在山脚码头附近的校舍上课,故她与其他修女常要带他们下山上课。若没有车子,只好徒步上山,而这两部车子均由教会提供,方便修女及神父往山上工作及往外购物的。及后小学规模扩大,山下的班房数量增加至八间,由是暂时解决了课室不足的问题。但那时的小孩,因他们在校内成绩不太好,往往较难地考取港岛区或九龙区成绩较佳的学校,但修女们仍教他们有关专业的知识,如商科及应用英文等,希望他们学得一技之长,方便他们日后在社会里找工作。

1979年7月1日,教会的行政单位更由圣方济各堂升为马鞍山圣方济各堂区,可见马鞍山天主教宗教活动的繁盛。矿场在1976年关闭,村民人数日渐减少,至今山上还有少数老矿工定居,但已能与外界沟通。

山上的教堂终于在1981年结束,而于1987年至1999年借用圣若瑟小学礼堂的圣方济弥撤中心,维持主日弥撤。而近海边的圣方济各堂及附设的学校也于1984年拆卸。后来经方济各的神父的努力,及不断有新教友领洗加入马鞍山堂区下,堂区得以继续发展,终在各人的努力及捐助下,马鞍山圣方济堂落成。其中堂区主任司铎方济会的胡健挺神父的参与更为重要,与他一起工作的神父及修女,包括昔日多年在山上参与事工的温淑卿修女及宋秀琴修女等。

办学宗旨

引导学生认识天主教信仰及基督精神,并按学生能力,因材施教,教育学生品学兼备及善尽公民责任。

校训

敬天乐仁 博学笃行 Deus Meus et Omnia (My God and All)。

学校设施

课室数目有24间。有一个礼堂、有盖操场、外操场。特别室有图书馆、视艺室、音乐室、电脑室、校园电视台、活动室、中央图书馆、加辅室、辅导室、方济园圃、多元智能室、英语室、祈祷室。支援有特殊学习需要学生的设施包括伤残厕所、伤残通道、升降机。

开设科目

中国语文、英国语文、数学、常识、宗教、普通话、音乐、资讯科技、视觉艺术、成长、体育

马鞍山圣若瑟校歌

曲:胡文义神父(1952年);词:胡建挺(2001年)

圣若瑟救 主养父,诚实爱家人 礼义符,
励图上进 闯成就库,安贫认真新 试念故,
修德进业技 能日富,群策群力愿 互助相扶;
群策群力齐 蒙神护顾!

圣若瑟我 真仰慕, 常系脑海时 觉自豪,
睦邻棣友 天敬学好,追求知识品 格盛抱,
克己致力善 勤俭素,献身社会报 学校熏陶,
献身社会求 学能达到!

连系中学

外部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