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大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馬家大院建於民國年間,現存三進四合院,南北總長70.5米,東西總寬13.65米,三進四合院建築形式大體相同,均為灰瓦硬山頂,正房面闊三間,兩廂各三間,進深二間,保存基本完好。1982年被公布為正定縣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前二進院落為縣圖書館占用、後院為公產房。
基本情況
馬家大院原由五進四合院組成。前院有倒座五間,其中東頭一間為大門,倒座之後的西邊為廂房。第二進院前正中為垂花門,院內有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正房兩邊有側門與後院相通。第三進院有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西側有二層樓一座。第四進院有正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西側有西學一座。第五進院正房為倉庫,西廂房為車馬庫,東側為廁所。
現前、後兩院已不存。所存的中間三進四合院,其建築皆為單檐硬山式灰瓦布頂[1] ,南北縱深布置,總長70.5米,東、西寬13.65米。第一進院正房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通面闊13.5米,進深三間,通進深8.8米。梁架結構為六檁前出廊式,脊、金、廊部檁下僅施狹窄的墊板一塊,檐部檁下墊板分上、下兩段,上為通長的墊板,板下以荷葉墩支承,抱頭梁的做法較為少見。柱下柱頂石形式不一,廊部則為覆蓮式。正房裝修明間為六抹扇門四扇置於檐部,兩次間檐部均為支摘窗。
從東稍間穿過可到達二進院。二進院清淨優雅,正房面闊五間,通面闊13.44米,進深二間,通進深6.53米。梁架結構為六檁前出廊式,和第一進院相同。兩山樑頭完整,明、次間梁頭作齊頭,為不規則六角形。兩次間坎牆,正中有磚雕神龕。裝修採用明間施六抹方格扇門四扇,次間設方格支摘窗。檐下柱頂石有圓鼓式和荷葉墩式兩種,荷葉墩雕刻[2] 較精美,葉邊上卷,葉脈突起,為寫實手法的民間工藝。前後檐柱的八個柱頂石做法更為複雜。一般寺廟和民居中的柱頂石普遍為覆盆式、鼓鏡式或圓鼓式,複雜的有仰覆蓮雕飾,而馬家大院柱下所用柱頂石分上、下兩部分,上半部分為普通圓鼓形,下半部分為八角形。圓鼓形上為常見的普通浮雕,八角形座四周卻有較為複雜的雕飾,內容為「博古圖」和「佛八寶」圖案。「博古圖」構圖均衡典雅,生活氣息濃郁。「佛八寶」又稱「八吉祥」,屬宗教圖案,由於民間信奉者很多,有些民宅也採用這類紋飾,但是在現存古代民居中較為少見。此柱頂石的雕刻線條流暢,質感較強,做工精細,紋飾內容豐實,在如此小的柱頂石下半部能夠把「佛八寶」和「博古圖」的內容表現得淋漓盡致,實為少見。這些非凡的裝飾造型為普通的民居建築構件增添了藝術魅力。
第三進院正房坐北向南,面闊五間,通面闊13.5米,進深二間,通進深8.8米。梁架為六檁前出廊式,柱下柱頂石均為圓鼓式。裝修明間為六抹扇門四扇置於檐(下轉57頁)(上接48頁)部,次間檐部為支摘窗(現正房瓦頂檐部坍塌,門窗殘破不堪,內部屋頂已改為現代白灰屋頂)。東、西廂房均為面闊三間,通面闊9.86米,進深二間,通進深5.1米。梁架為六檁前出廊式,裝修明間為六抹扇門四扇置於檐部,次間均為支摘窗。東廂房屋頂大部坍塌,門窗裝修殘破嚴重。東、西廂房柱下柱頂石均為鼓鏡式。
據了解,馬家大院系當年其主人馬兆霖請山西五台縣的工人設計施工建造的,故在結構、造型上具有山西民居的特點。現存馬家大院的規模不算大,但布局嚴謹,做工考究,作為正定城內僅存的一處典型的四合院式民居,不僅在有「古建築博物館」美譽的正定古城建築發展序列中占有一席之地,對研究北方民居建築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視頻
馬家大院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原來屋頂也有那麼多造型,這些屋頂你都見過幾個? ,搜狐,2018-12-17
- ↑ 雕刻藝術的十大雕刻技法有哪些你了解嗎? ,搜狐,2018-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