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穿山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马来穿山甲 |
中文学名: 马来亚穿山甲 |
马来穿山甲,又名马来钻山甲或爪哇鲮鲤。分布于 泰国、 马来西亚、 缅甸、印尼的低海拔森林及 次生林。食物蚂蚁为主,偶尔也食其它昆虫。因善于钻山打洞而得名,属 哺乳类鳞甲目 鲮鲤科 。这类 哺乳动物在 分类学上独成一个目--鳞甲目
[1]
形态特征
马来亚穿山甲头体长40-65厘米,尾长35-57厘米,体重4.5-14千克。是穿山甲科的成员,拉丁语的意思是“鳞状食蚁兽”。这个名字是由于八种穿山甲物种的奇怪外观而得到的,它们都具有覆盖头部,颈部,躯干,侧翼和尾部的重叠角蛋白鳞片的重型盔甲,并且具有与食蚁兽相似的体格。穿山甲是非常独特的,因为它们是唯一具有鳞片的现存哺乳动物,它们奇怪的外观意味着它们通常被比作行走的松果。穿山甲在其身体上的鳞片量在其整个寿命期间保持相同,马来亚穿山甲通常具有900-1000个鳞片,尽管一些较大的个体可能具有更多。
马来亚穿山甲除了尾巴上有一处白色鳞片外,全身都是深褐色鳞片。这个物种的身体缺乏鳞片的区域,如面部和身体的下侧,被短小的浅色毛发覆盖。虽然外观与雌性相似,但雄性马来亚穿山甲通常要大10%至50%。 穿山甲体型狭长,背面隆起,腹平面,尾宽。它遍身鳞甲披挂,舌长爪利,但无牙齿,耳朵很小,四肢短粗,前肢比后肢长,眼很小。它足有5趾,趾上长有利爪,中趾长达5厘米。
栖息环境
马来亚穿山甲可以在各种栖息地中找到,包括原生林、次生林、低地森林、耕地,如花园,油棕和橡胶种植园,并且经常在人类住区附近发现。 该物种通常出现在海拔1700米左右的高度。
生活习性
马来亚穿山甲是夜行性动物,白天蜷缩在树洞里或洞穴中休息,整夜出来觅食,它们利用自己可卷曲的尾巴爬树以追捕猎物。饮食主要由蚂蚁和白蚁组成。它们通过其敏锐的嗅觉很容易定位的蚁巢,并且可以使用其大的弯曲爪轻松拆除蚁堡。为了防止叮咬,该物种长有特别的肌肉,可以闭合鼻子和厚厚的眼睑来保护眼睛。偶尔也捕食其他柔软的昆虫和幼虫。它们通过将长而粘稠的舌头,从隐藏的裂缝和树缝中滑动达到捕获的目的。令人惊讶的是,这个物种的舌头可以伸长到25厘米。穿山甲没有牙齿,因此蚂蚁和白蚁全部进入胃部,必须在内部加工。穿山甲吞下沙子和小石头,以协助胃的磨削活动,让它们消化猎物。
受到威胁时,马来亚穿山甲曲身,将自己柔软有毛的部位卷缩在甲壳内,竖起坚锐的部位来个相应不理。若恰好是在陡坡的话,卷起的身形像一颗球,还可以藉滚落山坡来避敌。若有凶悍的野兽,想从洞穴或树上将叨走,它的盔甲再度发挥功能,撑开抵住树枝或石缝, 让猎兽怎么都拉不动,甚至它强而有力的尾巴还可以让它悬挂在树上。
马来亚穿山甲的听力很好,但产生的声音很少,并且是一种相对安静的动物。尽管当它们感受到威胁时会产生咄咄逼人的哼哼声、嘶嘶声和喘气声。受到攻击时,该物种会卷成一个紧密的球,以保护其身体脆弱的下侧,并可能用其锋利的尾部猛烈撞击对方。该物种还可以从其肛门区域发出良好定向的刺激性液体射流作为防御机制并标记其领地。
分布范围
分布于文莱达鲁萨兰国、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马来西亚、缅甸、新加坡、泰国和越南
繁殖方式
雌性马来亚穿山甲在1岁时达到性成熟,妊娠期为3-4个月,每胎仅产一只幼仔。新生的马来亚穿山甲鳞片柔软,直到生命的第二天才开始硬化,雌性生产后会在洞穴中休养2-4周,然后出洞活动和觅食。马来亚穿山甲幼仔会附着在雌性背部离尾巴根很近的位置,并紧紧地贴着鳞片大约三个月,之后它们开始行走并自行觅食。
亚种分化
单型种,无亚种分化。(菲律宾穿山甲曾经是该物种的亚种,1998年划分为独立物种。)
种群现状
对马来亚穿山甲的主要威胁是用于国际贸易的采集和偷猎,无论是有针对性的还是无针对性的,主要是由对中国的出口贸易驱动,涉及活体动物,肉类和鳞片。鉴于该物种的高货币价值,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这种贸易涉及成千上万的马来亚穿山甲,而且该物种在其大部分范围内显然受到非常沉重的收购压力,偷猎的强度已经进入其分布范围的南部。这种贸易的性质表明它是非法的,并且根据已有证据,过去十年中大多数贸易都是运往中国和越南,中国和越南的财富增加似乎导致亚洲对该物种的开发增加。(2014年)。在中国和越南,穿山甲肉被作为奢侈品消费,并且传统药物中使用鳞片以试图治愈皮肤病,改善血液循环并刺激哺乳期妇女以及包括癌症在内的其他疾病中的乳汁分泌。现代贸易路线既复杂又广泛,遍布陆地和海上。当代贸易遵循历史上的重大国际贸易,并且在该物种的三代(估计为21年)的时间范围内。根据《华盛顿公约》CITES 1975-2011年间的数据,该物种的贸易包括近50万只动物,主要包括交易到北美的皮肤,主要发生在1978-2000年之间,即在引入CITES出口配额之前,禁止国际贸易。用于商业目的的野生捕获的该物种标本(1988)。然而,有证据表明,在此期间也发生了大量的,未记录的,因此可能涉及活体动物和鳞片的非法贸易(2007)。自2000年以来,虽然皮肤贸易似乎已经停止,但如上所述,它主要涉及活体动物,肉类和鳞片( 2011)。
在柬埔寨,由于价格上涨,狩猎对穿山甲的威胁正在增加,由于森林中的木材较少,伐木者正在花费更多的努力去寻找马来亚穿山甲(2013)。经济土地特许权,大坝项目,基础设施和栖息地清理也对这里的物种构成威胁,如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和该物种的分布的其他地区(2013)。越南研究表明,在柬埔寨捕杀的穿山甲非法出口到越南(2013年)。
在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20世纪90年代对村民的采访表明,马来亚穿山甲数量在十年内,即1980-1990年代之间下降了90%,尽管缺乏支持这一点的硬数据(2006)。由于老挝和泰国的马来亚穿山甲数量大幅度减少,贸易改自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并根据缉获数据发往中国( 2006年)。老挝和泰国在涉及活体动物的区域贸易中扮演着关键角色(2013年)。
印度尼西亚非法出口大量活体动物和肉类,特别是在过去十年中,其中一些来自东加里曼丹(2009)。有针对性的狩猎是这里最大的威胁,特别是在苏门答腊岛,加里曼丹岛和爪哇岛,过去十年间缉获涉及数千只马来亚穿山甲就证明了这一点(2013)。
马来西亚近年来几乎专门针对国际肉类和鳞片贸易进行有针对性的狩猎,虽然这包括外国人,但主要涉及马来西亚国民。报告的价格上涨是对偷猎和进入该物种进入国内和国际贸易的一种激励( 2010),其中包括从外面进入的偷猎者(2012)和增加棕榈油的土地转化率,整个马来西亚也为偷猎者创造了便利的道路通道。棕榈油循环的寿命,即去除旧的棕榈树和重新种植新的(每12年一次),表明这种物种在这些栖息地中持续存在,从长远来看它是不可行的,尽管对此进一步研究前面是必要的。
在新加坡,在公路上被汽车或其它交通工具撞死可能是对这个物种的最大威胁,尽管这里确实也发生了偷猎行为。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4年 ver 3.1——极危(CR)
寻找最后的穿山甲:穿山甲剧减背后的惊天秘密
參考來源
- ↑ 马来穿山甲概述(附图),有动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