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边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边彝族自治县隶属于四川省乐山市。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从屏山分设马边厅,1912年马边厅更名为马边县,1984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马边彝族自治县。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地处乐山市南面,境内地理位置北纬28°25′30″至29°04′14″,东经103°14′40″至103°49′40″,南北最长60.5公里,东西最宽58公里。幅员面积2383.38平方公里。马边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由于地形复杂,受季风影响和山地地形的制约,立体气候明显,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日照、气温、积温、降雨、霜雪状况均有明显的差别。

马边彝族自治县2002、2010、2011、2017年分别被确定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县、乌蒙山片区区域扶贫开发县和省级深度贫困县,是中央纪委、省纪委定点帮扶县,浙江省越城区东西扶贫协作县,峨眉山市对口援彝帮扶县。[1]

历史沿革

马边在春秋战国时期,属于蜀国。

秦朝,分属南安、僰道两县。

汉代,属犍为、越西两郡,处于南安、僰道、卑水三县的结合部。

蜀汉时期,马边属于新道县。

魏晋南北朝,马边名为犍为郡僰道、南安二县地,实为僚人、叟人部落所据。

隋唐宋王朝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州统治,“即其部落列置州县,其大者为都督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刺史,皆得世袭,虽贡赋版籍不上户,然声教所暨,皆边州都督、都护所领”(《新唐书地理志》)。

唐朝在小凉山区建立马湖部,辖殷、驯、骋、浪四个羁縻州,马边属于其中的驯、骋两州地。

宋代,马边分属马湖部、虚恨部。北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建赖因寨于赖因垴(今误为岩鹰老)下面平坝处及荣丁寨,马边分属嘉州(今乐山市)犍为县、叙州府、大理国虚恨部。

至元二十五年(1298年),元朝把赖因、荣丁、利店、沐川、笼篷五寨划归马湖路,马边隶属于叙南等处宣抚司马湖路沐川长官司。

明朝,马边属于四川布政使司马湖府沐川长官司。万历十七年(1589年),明朝廷“增设马湖府安边厅,建城大河坝(今县城),御名新乡镇”(《马边厅志略卷五.建新乡城碑记》),派四品官汪京担任安边厅同知,马湖安边厅与沐川长官司脱离隶属关系,为马湖府所辖。随着新乡镇和烟峰两地建城,又建军事组织,以“马湖府安边厅”的简称命名,谓之“马边营”,列兵二千,设守备。“马边”之名由此得。

清初,留马边营裁安边厅同知。雍正五年(1727年),清朝将马湖府并入叙州府,马边遂属叙州府屏山县。屏山县在马边建立荍坝、川秧、上溪、下溪四个乡。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外地汉族移民日增,垦殖事业发展。四川总督阿尔泰奏请朝廷从屏山分设马边厅,直属叙州府,并从富顺调“督捕理民通判”移住马边,颁发关防。嘉庆十三年(1808年),改派同知主政。全厅设九乡十七场,以汉族官员主持。在彝族聚居区设九个土百户,由四川省提督衙门发给号纸(委任状),由彝族头人担任土目,皆世袭。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建道,以省统道,以道统县。马边厅属下川南道(道治今泸州市)。民国3年(1914年),下川南道更名为永宁道,领25县,马边厅更名为马边县。

1950年8月,马边解放,成立马边县人民政府,属川南行署乐山专区管辖。1956年元月,马边县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由乐山专区代管。1984年4月9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马边县,建立马边彝族自治县,并划归乐山地区管辖。1984年10月1日,马边彝族自治县成立。1985年6月,国务院决定,撤销乐山地区,建立乐山市,实行市管县体制,马边彝族自治县随之属乐山市管辖。

行政区划

人民政权建立后,马边行政区划有几次重要调整:1955年按照政务院于1952年2月通过的《关于地方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实施办法的决定》,全县共建立8个区和52个乡、1个镇。

1955年底,荣丁(当时为三乡一镇,即三合、光荣、群众三乡和荣丁镇),石梁乡、平等乡由沐川县划归马边。

1958年,最西部的挖黑区及下属五个乡,划归凉山彝族自治州白洪溪县。

1962年,挖黑区并入美姑县。

1970年4月,马边北端的平等乡划给峨边县。

2005年7月1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川府民政〔2005〕23号)批准:马边彝族自治县行政区划建制由原来的2个镇、27个乡调整为2个镇、18个乡。

2006年合乡并镇,全县辖2镇18乡(民建镇、荣丁镇下溪乡苏坝乡烟峰乡、劳动乡、建设乡、石梁乡、雪口山乡、大竹堡乡、镇江庙乡、荍坝乡、民主乡、老河坝乡、沙腔乡、袁家溪乡、高卓营乡、永红乡、三河口乡、梅子坝乡等20个乡镇),5个社区、203个行政村,1233个村民小组。

2014年经省政府批准,撤销烟峰乡、苏坝乡和下溪乡,设立烟峰镇、苏坝镇和下溪镇。

2018年末,马边彝族自治县辖5个镇、15个乡:民建镇、荣丁镇、苏坝镇、烟烽镇、下溪镇、劳动乡、建设乡、石梁乡、荍坝乡、民主乡、老河坝乡雪口山乡镇江庙乡、大竹堡乡、袁家溪乡、沙腔乡、三河口乡、梅子坝乡、高卓营乡、永红乡。县政府驻民建镇。

地理环境

地理位置

马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小凉山区,地处乐山市南面,境内地理位置北纬28°25′30″至29°04′14″,东经103°14′40″至103°49′40″,南北最长60.5公里,东西最宽58公里。东北邻沐川,西北交峨边彝族自治县,东部与宜宾市屏山县接攘,南部和西部分别与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雷波和美姑毗连,幅员面积2383.38平方公里。

地形地貌

全境地处横断山脉东部、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属山地地貌,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山脉多半近于南北走向。境内峰峦重叠,岭谷相间,有大小山峰1985个。东部有黄连山、五指山,南面有麻捏姑、茶条山,西部有黄茅埂、鸡公山,北部有药子山、大花埂,群山雄踞四壁,为县境的天然界山。黄茅埂是大小凉山的分界线,其主峰大风顶为全县最高点,海拔4042米,最低处为石梁乡雷打石的马边河河面,海拔448米,县境相对高差3594米。马边河蜿蜒其间,形成陡峭的梯形剖面。全县可分为三个自然地貌区,即低山河谷区,中山区、亚高山区。低山河谷区海拔1000米以下,主要分布在建设、劳动和荣丁等乡镇,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2.7%。中山区海拔1000-3500米,全县各乡镇都有,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86%。亚高山区海拔3500-4042米,主要分布在县境西缘,占全县土地总面积的1.3%。

气候环境

马边地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带。由于地形复杂,受季风影响和山地地形的制约,立体气候明显,在不同的海拔高度,日照、气温、积温、降雨、霜雪状况均有明显的差别。

马边城区年平均气温17.1℃,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7.6℃,最热月(7月)平均气温25.4℃,历年极端最高气温38.5℃,极端最低气温-3.0℃。年平均降雨量976.0毫米,其中5-9月降雨量795.00毫米,占年均降雨量的81%。年平均相对湿度80%。年平均无霜期314天。年平均日照时数942.3小时。年平均风速1.4米/秒,最多风向东北偏北风。年平均蒸发量1035.3毫米。年平均雷暴日数45.6天。主要气象灾害有暴雨、洪涝、大风、冰雹、干旱、雷电以及低温连阴雨。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土地总面积2383.38平方公里,合计3571824亩。其中:水稻土28623亩,冲积土2082亩,紫色土147689亩,石灰岩土14497亩,黄壤75142亩,黄棕壤372437亩。棕壤39580亩,暗棕壤255237亩,漂灰土148353亩,亚高山草甸土35956亩。全县耕地面积201616亩,其中:旱地面积163053亩,田面积38563亩,冬水田面积11176亩。

林业资源

全县林业用地总面积156058.7公顷,有林地总面积105228公顷,疏林地53703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1035.4公顷,灌木林地16500公顷,未成林造林地21035.4公顷,其它林业用地12758公顷。活立木总蓄积13712268立方米,其中:用材林蓄积477016立方米,防护林蓄积8843239立方米,薪碳林蓄积92936立方米,散生林蓄积104636立方米,四旁植树蓄积232590立方米。境内林木有40科109种,优势树有冷杉、香樟、丝栗、珙桐、水青树、连香树、马边槭等。森林覆盖率44.2%。

矿产资源

马边彝族自治县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的小凉山区,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的矿藏有磷、石膏、煤、铅锌、铜、铁等15种矿产。其中查明资源储量的有磷、煤、石膏、石英砂岩、石灰岩、重晶石、粘土、铅锌、铜、铁等102余种。尤以磷矿最为丰富,储量24.76亿吨,矿产地98处,其中大型矿床5处,中型4处,小型13处。矿石品位平均21—24%,最高品位38%。国家已将马边磷矿列入“攀西—六盘水国土规划”、“金沙江下游国土综合开发规划”、“川南国土开发规划”和“马边河流域国土综合开发规划”,被四川省定为全省第二磷矿基地。煤矿储量2627.22万吨,主要分布在三河口境内。石膏矿储量40209.3万吨,主要分布在镇江庙境内。铅锌矿储量1.83万吨,以白家湾老河坝储量最大。

水利资源

马边彝族自治县境内水利资源丰富。有大小溪流226条,全长200多公里的马边河横贯全境,集雨面积1998平方公里,平均地表径流总量30亿立方米,耕地亩平均有水6204立方米。全县可开发水能资源56万千瓦。已建成投产电站13个,装机总容量6.786万千瓦。在建电站7个,装机总容量8.7万千瓦。开工准备阶段电站7个,装机总容量23.22万千瓦。规划阶段电站22个,装机总容量10.544万千瓦。勘察设计阶段电站4个,装机总容量6.2万千瓦。

旅游资源

马边彝族自治县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有极具开发价值的三大旅游景区:一是以生态旅游城市和荞坝自然人文景观为主体的综合游览区。景区内有全国罕见的明王寺彝族悬托石佛、珍贵的石梁站佛、荞坝古镇吊脚楼、三国古战场遗迹石仗空等历史文物景点,引人凭古吊今,暇思万千。有“城在森林中,家在花园中、水从城中绕”的生态县城。又有黄莲山万亩人工林以及穿牛鼻等荞坝十里古道奇丽风光,具有建设甲级旅游景区的基本条件,是人们避署度假首选;二是万担坪峡谷风光。万担坪峡谷位于马边河上游银河,全长6公里,峡谷绝仞千辟,悬崖万丈,谷底怪石嶙峋,潭瀑相连,风光秀丽,极具观赏价值;三是珍稀动植物观赏考察。以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主体,有万亩珙桐、5万亩杜鹃和万亩高山草甸等景点,可观日出、云海,考察观赏大熊猫、金丝猴、珙桐、桫椤等珍稀动植物,组织开展民俗风情游等。

区域人口

人口

2018年末全县总户数67777户,户籍人口为221209人,比上年末增加821人,其中汉族108383人、彝族110411人,分别占总人口的49.0%和49.9%。在户籍总人口中,城镇人口49742人,占22.49%,乡村人口171467人,占77.51%。男性人口114386人,女性人口106823人,人口性别比为107:100。全年出生人口4478人,人口出生率20.24‰;死亡人口2729人,死亡率12.34‰;人口自然增长率7.9‰。年末常住人口18.9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17万人,城镇化率32.63%,比上年提高3.1个百分点。

民族

2015年底有汉族人口110851人,占51.45%,少数民族104598人,占48.55%,彝族人口102365人,占总人口47.51%,全县有汉、彝、苗等20多个民族。

彝族信奉原始宗教,崇拜自然、神灵、图腾、祖先是彝族原始宗教的主要特点。毕摩和苏尼是原始宗教的传播者和活动者。

区域经济

综合概述

2018年实现GDP401788万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8432万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48049万元,增长8.2%;第三产业增加值165307万元,增长7.7%。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2.01%,下降0.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85%,下降0.6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1.14%,上升0.82个百分点。三次产业分别拉动GDP增长0.8、3.0和3.2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7%、47.4%、40.9%。

年末城镇就业人员19883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90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6%,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人数421人。

全年税务部门税收收入47106万元,比上年增长35.9%。

全年县级财政收入总计58396万元,比上年增长42.2%;其中:县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8014万元,增长2.1%;基金收入20382万元,增长405.5%。在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27775万元,增长30.0%;非税收入10239万元,下降34.5%。财政支出总计274402万元,增长22.2%;一般预算支出251590万元,增长14.3%。

第一产业

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9165公顷,比上年减少61公顷;粮食种植面积22567公顷,比上年下降0.6%;油料种植面积2540公顷,增加65公顷;糖料种植面积24公顷,同比持平;蔬菜种植面积2502公顷,增加179公顷。

全年粮食产量93077吨,比上年增加217吨,比上年增长(以下简称“增长”或“下降”)0.2%;粮食单产4124公斤/公顷,增长0.8%。稻谷产量9708吨,增长0.3%;玉米62408吨,增长0.4%;油料产量2099吨,增长5.0%;糖料产量888吨,增长2.7;蔬菜产量达22099吨,增长7.4%;茶叶产量10950吨,增长4.4%;水果产量4363吨,增长4.1%。

全年出栏肉猪121863头,增长2.3%;出栏牛6489头,增长2.7%;出栏羊99936只,下降1.1%;出售和自宰的肉用兔19556只,增长3.3%。全年肉类总产量11975吨,增长2.5%;其中:猪肉产量8749吨,增长3.1%,占肉类总产量的73.1%;牛肉产量757吨,增长4.7%;羊肉产量1617吨,下降1.2%。禽肉产量829吨,增长2.4%;禽蛋产量3826吨,增长1.4%。

全年造林面积1800公顷,全县森林面积13.2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57.68%。巩固提升供水受益人口2.2万人,整治渠道3.62公里,增加高效节水灌溉灌面0.34万亩,改善灌面0.45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6.84万平方公里。

第二产业

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122346万元,比上年增长9.2%。占GDP的30.5%,拉动经济增长个2.8百分点,对经济的贡献率为45.3%。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户,实现总产值217987万元,比上年增长17.2%;工业增加值增长10.9%;产品销售率100.4%。主营业务收入226574万元,比上年增长38.5%;利税总额1.55亿元,比上年增长58.3%;利润总额-0.37亿元,比上年减亏0.13亿元。

全县磷矿石产量396万吨,比上年增长34.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电量17.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17.7%;黄磷产量35601吨,比上年增长7.9%;瓷质砖22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2.9%。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76273万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6.5%。

全年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7153万元,比上年增长2.8%。县内具有资质等级建筑企业3户,建筑业总产值15378万元,竣工产值13250万元。

商品房屋销售面积6.07万平方米,商品房屋销售额19842万元,同比增长22.9%。

第三产业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813万元,比上年增长12.3%。按规模分:限额以上完成48214万元,比上年增长17.5%;限额以下完成158599万元,比上年增长11.0%。按行业分:批发业完成33076万元,比上年增长12.5%;零售业139130万元,比上年增长12.3%;住宿业4602万元,比上年增长12.0%;餐饮业30005万元,比上年增长11.9%。

全年招商引资到位内资133465万元,比上年增长3.9%。进口总额8.8万美元。

全年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加值11955万元,比上年增长4.6%。

邮政业务总量2330万元,比上年增长28.9%。电信主营业务收入11650万元,比去年增长8.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25100户,比上年增长37.8%。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73357户,比上年增长7.3%。年末互联网用户总数34744户,比上年增长42.6%。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全县共有学校114所(其中普高1所、职高1所、初中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小学31所、教学点58个、公办幼儿园3所、民办幼儿园11所);“一村一幼”140所;寄宿制学校38所。

2018—2019学年全县共有学生44250人。其中:学前教育8281人(民办幼儿园2040人、公办直属幼儿园1001人、“一村一幼”5240人);义务教育33017人(小学教育22595人、初中教育10422人);高中教育2952人(普高1924人,职高1028人);“9+3”招生797人。寄宿制学生14075人。全县3—6岁幼儿毛入园率为93%;小学入学率100%,辍学率0.0%,毕业率100%;初中入学率100%,辍学率0.0%,毕业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为93%,职高学校毕业生就业率99%。全县有正式在编教职工1818人。2018年马边彝族自治县中学校高考一本上线32人、本科上线214人。

马边学校

马边中学创办于1940年,1958年开始设立高中部,1979年开办民族寄宿制班,成为四川省民族地区首批招收民族寄宿制班的普通高完中之一。 马边彝族自治县民建镇西街219号

科学技术

2018年,争取市级以上科技项目7项,其中省级科技项目3项,市级项目4项;组织申报2019年省级科技计划项目7项,其中5项已通过立项公示;争取科技部“茶叶、木耳扶贫产业链提质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应急项目,项目实施方案已报科技部,正在开展前期工作。举办种养殖技术培训15次,培训人数达到1200余人次;完成在线科技服务1262次,及时解决了贫困户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各类技术难题。完成各类专利申请56件,专利申请授权18件。

医疗卫生

全县拥有卫生机构176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县医院1个、县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1个、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个、乡镇(中心)卫生院20个、私立医院1个、村卫生室133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37人,增长9.8%。全县有执业(助理)医师219人,比上年增加25人;注册护士(师)305人,增加12人。卫生机构床位591张,增加4张;其中医院299张,卫生院250张。医疗机构门诊人次69.44万人次,增长21.6%。婴儿死亡率3.17‰,下降了2.61个千分点,产妇住院分娩比例99.94%,上升了1.48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

全县有艺术表演团体4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广播电视1座,广播转播台1座。有线电视年末共有机顶盒12063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9%,全年农村公益放映电影1368场,18个乡镇55个行政村(社区)2758户贫困户安装直播卫星户户通装置。

体育事业

参加了2018年四川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三人男子篮球赛获第五名,四川省第十五届民运会陀螺项目比赛,获男子团体第一名,女子团体第三名。成功举办2018年“五粮人家杯”四川男子篮球联赛5场赛事活动和四川省青少年田径高原耐力对抗赛;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工程42个;体育场对外开放,接待健身群众5.25万人次。

人民生活

全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379元,比上年增加1034元,增长10.0%;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965元,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060元,比上年增加2449元,增长8.6%;人均消费性支出19127元,比上年增加735元,增长4.0%。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44.97%,同比下降1.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8.36%,同比下降1.25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

2018年末全县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在职职工人数为17124人,增加5245人,比上年增长44.2%;参加机关事业养老保险在职职工人数4679人,增加151人,增长3.3%;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人数73674人,增加15612人,比上年增长26.9%。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年末人数162607人,减少1222人,比上年下降0.7%;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年末人数为16342人,增加1395人,比上年增长9.3%。参加工伤保险人数为14550人,增加5379人,比上年增长58.7%;参加生育保险人数为8299人,增加864人,比上年增长11.6%;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8913人,增加906人,比上年增长11.3%。

全年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852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7899人。全县养老服务机构单位5个,床位459张,分散供养特困人员576人。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5个,农村日间照料中心3个。

环境保护

2018年减排项目12个,COD、氨氮减排量分别是66.9吨和14.31吨,大气污染物减排项目2个,SO2、氮氧化物上报减排量分别是83.32吨和29.36吨。空气优良天数331天,PM10平均浓度为72.8微克/立方米。县城和乡镇饮用水水源达标率100%。

县城建成区面积6.4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39.5公顷。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明万历十七年,朝庭平定“三乱”后,“增设马湖安边厅,建成赖因乡,御名新乡镇”,并派四品官员汪京担任安边厅同知,在“马湖府边远地带”即“马边”建军事组织,以“马湖府安边厅”的简称“马边厅”命名军事组织“马边营”,设守备,有列兵二千。“马边”之名由此而来。

乡风民俗

马边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达24项。其中列入省级保护名录5项,市级保护名录11项,县级保护名录8项;

省级:毕摩经诵(彝族民间文学)、阿依美格(彝族民俗)、彝族年(彝族民俗)、阿惹妞(彝族民间音乐)、“打鼓草”山歌(汉族民间文学);

市级:小凉山苗族花山节(苗族民俗)、彝族丧葬(彝族民俗)、烧灯花疗法(汉族传统医药)、毕摩“古瓦”扦插技艺(彝族手工技艺)、毕摩“热布”编扎技艺(彝族手工技艺)、阿依牛牛(彝族民间音乐)、阿斯牛牛(彝族民间音乐)、彝族婚礼习俗(彝族民俗)、彝族饮食习俗(彝族民俗)、苗族芦笙舞(苗族民俗);

县级:苗族婚俗(苗族民俗),央古书博谱(彝族民间文学),马边农事谚语(汉族民间文学),川南山区气象谚语(汉族民间文学),彝族神童惹迪锁夫的传说(彝族民间文学),四仙女与崔文舜的传说(彝族民间文学),毕摩宗师阿苏拉者的故事(彝族民间文学),八仙桌制作技艺(汉族手工技艺),苗族服饰(苗族民俗)。[9]

生活习俗

居住

马边彝族为一户一屋的小家庭,数户或数十户杂错相邻,成自然村落。

彝族所居之房屋甚为矮小,多用木料穿抖的排列落地式结构,围土墙,双斜面屋顶,盖木瓦板,瓦板上压石头,称“瓦板房”。彝称“窄易”或“枇易”。还有用木立柱,盖瓦板,围以竹笆,冬天为防风避冷,竹笆外围以蕨草或苞谷杆。彝称“祖易”;有的顶盖茅草或竹笆彝称“日易”或“批易”。现木排列瓦房逐渐增多,“日易”、“批易”基本消失。高卓营、铁觉、永红、白家湾、三河口、先家普等主要场镇农民、个体户还建有二层楼或三层楼的混泥砖瓦房。

彝族房屋每户一屋三间,正中为厨房兼客堂,右侧为寝室和贮藏贵重物品处所。左侧作储藏粮食磨坊和鸡圈之所。厨房左上角设火塘,塘周立三石以撑锅铁,名曰“锅庄”,彝称“甘奴”。塘内烧火,用以炊事、照明、取暖。塘边座次,主人在右(靠寝室一方),客人在左,右上席为贵,不作客座。房门为独扇。

彝族修造房屋,必先请看星象之人择定吉日,吉日择定后,如用泥巴筑墙,则以吉日那天开始动工,如一天修不完,可继续修。至于竹笆瓦板屋须在吉日当天完工。搬进房子也要择吉日,如屋未修好而吉日已到,仍须搬进住上一宿,然后搬出再修。

房屋完工之日,即最后盖瓦(盖草或盖瓦板)之日,左邻右舍均每家携粑前来相助,主人要专杀一猪或一羊来酬谢前来相助之人。住新房要择吉人,如毕摩算出屋内有邪气,要牵一公牛或公羊先进屋沿屋走一圈后才进人,意为有角之物把邪气顶出,保主人平安。

凡住房屋,居住已久,人死二、三,则又须搬迁,原屋不再住,如死老年人则不一定搬迁。

富裕人家房屋建筑注重装饰,房门两侧用小木块的正方形带花图案饰。屋檐横方起翘状,横方撑柱雕刻锯齿形或马蹄图案。梁坊、横架雕刻有牛羊头图案。锅桩石呈鹰嘴状,雕有方环交错连续图纹。壁板用小木块拼镶。住房一般用竹面楼,用以放置家什和炕粮食。

解放后,仿照汉区建木梁穿逗结构瓦房,排列多为“五柱二”“五柱三”“五柱四”。四壁多为土墙,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境宽裕的人家用砖砌壁。场镇附近、公路沿线的人家建有一楼一底的砖木结构房屋和数层楼的混凝土结构房屋。

服饰

马边彝族的服饰美观、精致,服装色彩鲜艳,图案别致,刺绣精美;服饰男女截然有别,老人小孩也各具款式。主要有:襻呗、施噜、阿褙、哦绨、哦尔、襻子、袯、褙、啦、嘻哟、嘻绨帕、麻珙井嘻、胡胡、依伙、呷比、罗斯、具毕、勒助、勒格、蒙诺、咪井、拉打、卜古

饮食

马边彝族的食物以苞谷、荞麦、洋芋为主,以豆类、油麦、元根萝卜、青菜佐之;近年来,在涉农部门的扶持、帮助和技术指导下,除河谷平坝地区外,高山地区也种植小麦、稻谷、红苕等农作物,增加许多粮食种类,粮食产量也大大增加。肉类有猪、羊、牛、鸡,煮或烧烤砣砣肉吃。其独具风味,自成民族风格食品的当算荞麦粑、苞谷粑、泡水酒、砣砣肉、酸菜汤等等。

器具

石器

1.石磨。用青石打制,操作时由手握把柄推转,磨糟用整木凿成。

2.碓。主要用于舂谷物,捣柱是用一硬木质的粗木棒做成。

3.石臼。用于舂海椒、花椒、大蒜等佐料。

4.水缸。用整石凿成。

木器

1.高足木盘。直径约为30cm,盘口呈葵花状。里外生漆涂刷,盘口边沿和外表面用红黄漆绘成图纹,多为盛饭肉之用。

2.木钵。里外用生漆涂刷,外表再用红黄色漆绘制图案装饰,带以盛汤盛菜之用。

3.木碗。用色漆绘制猫眼、日月等图纹等饰之;用于调食炒、面或以酒具使用。

4.酒壶。壶身呈椭圆形,酒壶两半成子母合扣,壶顶呈珠塔状,壶身用色漆彩绘图案装饰。壶腹部上端斜插一竹管至壶底。足底中央装置一竹管至壶心,酒从足底部竹管注入。饮酒时从壶上端竹管吸饮。酒壶无论倒置和斜置,酒均不溢出。

5.酒杯。高足体小,小巧玲珑,有用鹰爪、雁爪做足的木质酒杯,称“鹰爪酒杯”“雁爪酒杯”;还有铜质酒杯、银质酒杯等。

6.木勺。匙部呈扁圆形,手柄装置匙边侧,就餐时作匙使用;还有匙大而柄长、作锅内舀汤用的大木勺。

竹器

竹斗。口大底部小呈喇叭形,量器,约盛装30市斤左右粮食。

竹升。圆形,量器,可容纳3公斤玉米。

竹篓。圆柱体形,体积小,播种时盛种子挂在腰间,也可在采茶、收割时使用;另一种呈长方形或三角形,孔眼大而稀,作盛木勺之用。

簸箕。细编,呈大圆形平底,作揉团粑和晒谷物用。

簸箩。体小,边沿用细篾编制呈棱角,用于盛饭或盛面面;底部稀眼的专做筛子;用硬篾编制,形呈扁园的专盛苞谷粑用。

竹箱。按一定图案编制,呈长方形,四边成棱形,上有盖,用于装衣物或贵重物品。

撮箕。用于撮垃圾、撮土和施肥,硬篾编制。

筐筐。口大底小,稀眼,用于背肥、收苞谷等。

皮革器具

盔甲,盔用牛皮制成帽形,内外用生漆涂刷数层,用于保护头部;甲用牛皮制成小方块穿孔,用漆涂刷后串连成衣装,打仗时穿于身上,以作保护躯体。

手护筒。牛皮制成筒形,戴在手腕上护手。

皮碗。牛皮制作,用于调食炒面或作酒具用。

金属器具

银碗。造型与用途与木碗同。

铜锅。淡紫红铜铸造,形体似茶壶,上有盖,一般用于野外炊事。

铜瓢。口圆平底,有手柄,用于舀水。

苗族的家用器具基本与邻居的彝族和汉族相同。

传统节日

库施

库施,即彝族过年。具体时间是在农历10月15日前后。离过年日期一月左右,以自然村寨为单位,请看星象之人择吉日为节期。为更好地落实党和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政策,有利于统一安排机关、学校的节假时间和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有利于提高行政管理效率。2002年10月14日乐府函[2002]99号规定:“每年农历十月初五为彝族年节,农业十月初五、初六、初七日为彝族年假期。”这样将乐山市的彝族年节统一并固定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五、初六、初七这三天。

库施前要准备好足够的年货。年节期间有不少禁忌,如不能推磨、不能劈柴,不能挖地等。因此,年前半月,一般人户都要煮泡水酒,磨好年节期间的主食苞谷米粑,荞粑、油麦面等,储备烧柴、蕨草。距过年期二至三天推豆腐,点魔芋;过年的头天要磨刀、捆杀猪架、挖地灶、备佐料(蒜泥、海椒、木姜子等)等,晚上举行家宴,彝称“觉勒机”,必用上年年猪油、肉炒豆腐、魔芋、笋子。宽裕之家,如备两头年猪的还要先宰一头,或杀一只羊、一只鸡,并敬献先灵,敬祖先返家过年。

过年期一般为三天,尽情欢乐

第一天,彝称“乌迂”,即杀猪。鸡叫起床,清洗家什,把屋内打扫干净,把垃圾倒到十字路口;在火塘边的客人坐处,辅上过年用的蕨草后,将已在火塘内烧红的石块夹于盛有清水的木盆内,产生水蒸气发出哧哧之声,在锅庄、寝室、家什、拴年猪用的绳子上绕一圈后,把水泼于屋外,意在去污秽。彝称“尔擦苏”。天蒙蒙亮时,女人们在屋外的地灶燃火烧开水准备烫猪毛,小伙子们则逐户按猪。把猪按倒后,让它嚎叫,声音越高越久越吉祥。杀猪时专人执盆(盆内先放好盐、蒜泥、木姜子等佐料和清水)接猪血,共同看猪血是否纯洁。颜色呈火红叫“查”(意为热),注意防火和醉酒。呈紫黑色示屋内有邪气。呈深红、浅红示吉祥。猪血来的多则示来年粮丰畜旺;彝族的猪血用途较多,所以要十分珍惜;如贯香肠、做豆渣粑等,原料都要混合猪血。猪杀死后装置磨糟用开水烫毛(也有用火烧毛的),把毛刮干净后抬至“烟甘”或“贝斯”(用篾编制的专用篾笆)或用蕨箕草铺垫的地上进行剖腹。取猪脾、苦胆观看财喜,并将苦胆挂在灵牌之前的柱上,如猪脾平展,颜色紫红,边缘没有缺口或缺口为单数为吉,如不平展示有人将醉酒或屋内有点邪气;苦胆大而胆汁多为佳,示来年粮食丰收,过年猪肥壮之意。随即取肝、腰子、脾、胸部肉,切成砣砣肉煮食,彝称“色虎”。先将一些腰子、脾、数片肝和数个砣砣肉加两个粑装入“苦惹”(木碗)或“瓦意”(竹编小簸箕)内在锅庄上绕一圈,斟第一碗泡水酒,敬献祖先灵位。无灵位之家置于寝舍内祭祖,父母健在者送至父母享用。祭品安排妥当,再请其它人食用。食毕,可送些“色虎”与邻居尝食,意为年食家内家外之人均共享用。

“色虎”是象征性的顿餐,吃了“色虎”后,还要煮一顿正式的饭菜食用。

吃“色虎”之前,家里的鸡、狗、猫等六畜要关拴好,不可在祭祖前沾上猪血、肉,待吃过“色虎”后才把六畜放开。

彝族年节的头一天家人比较忙碌。用饭后,家里人各做其事,腌挂腊肉、贯香肠、做豆渣粑等,至下午六、七点,甚至晚九、十点才能把事情做完。腊肉、香肠挂好后,火塘升火,熏炕生肉,昼夜不灭。

第二天,彝称“朵博”,是相互拜年的一天。鸡叫起床,把猪心肺砸切成碎肉,混笋子豆腐等煮成心肺汤,在天亮之前食毕,具有猪心肺吃的早,来年农活早忙完之意。

吃完早饭,彝家山寨处处活跃起来,同村寨人三五成群,挨家串户,相互拜年祝贺。每至一家,进屋前均要高吼“哎……哦……拜年来勒!”(拜年来罗),主人喊“哦博拜年来”(欢迎来拜年)后进屋,主人舀出满碗泡水酒招待客人。客人很客气地接酒喝后,边称赞酒味边问主人“乌几乌勒沾”(猪脾胆是否吉祥)主人作满意的回答后亦询问客人的脾胆情况。有的客人还用手指测量(顺着量)主人家挂着肉的肥度。

彝族非常好客,拜年者不分生人熟人均以礼相待,酒肉款待。远道而来的拜年者,不论有无亲属关系,不分生疏均要主动友好地讯问客人的姓名、家支、居住地点、家庭近况、粮食收成等情况,使人感到陌而不生,娱乐活动也主要集中在这一天,摔跤、口赛、妞妞伙(咏歌)、打牌等,直至天明。

这天还有一个“阿依舍惹”的集会。上午各自然村落的小孩子,均带上煮熟的猪蹄肉、泡水酒至一指定地点混合分食,意为团结友爱。

第三天,彝称“乌吾楚”,意为吃猪肠。下午五、六点采鲜青菜煮在肠汤内食用。据说晚一点吃猪肠汤,意为来年粮食才能够吃,不至于闹夏荒。这天出去拜年的家人均要回家过夜,传说回来过年的祖先们在回去之前,把全家所有的人秤称一下,以保安康。还要拍打一下吹胀后挂在壁上的猪膀胱,留下印记,印记大而深者来年过年猪又大又肥壮。

第四天,彝称“阿普吉”。鸡叫起床,在锅内烤几个很薄的荞粑,意为给祖先带去路途食用;将前三天献祖先之肉、粑等祭品烤热一并放在祖先灵位前。随即舀一点猪饲料,装在猪槽内,将拴年猪的绳子套成一个圈置于糟上,唤猪吃食。意为先辈即起程,请将过年猪牵走。此时,如豢养有猪狗的人户,男主人出门站在山岗上随公鸡鸣叫,呼出“哦—哇!哦—哇”的唤狗声,有的还呜枪。具有送走祖先,来年猪狗猎得更多的野物或唤进财宝之意。献毕祖先,把年节期间敬献祖先之酒肉拿出,将肝片、腰子、脾等先给长辈食用,然后家人分食。

以后,各家背上酒、肉、荞粑、鸡蛋等食品,带上小孩去岳父母、舅父母家拜年。

索旧

彝语索旧为汉族“送旧”的音译。时间在汉族除夕前的一个晚上。家家推豆花,煮食彝族年节时特留下的猪尾股肉。宽裕之家要宰杀猪或羊或鸡庆贺。还要祭先辈灵位。

杜延

彝语“杜延”为汉语“端阳”之音译。系汉族的端阳节,彝族也要过这个节日。据说端阳节这一天如下地做农活,青苗会遭虫害,或旱死,或涝死,所以这天一般不做农活。清早,家人扯一把篙草和一颗大蒜挂于门口,意为避邪;若家有幼童的还把蒜和黄姜用线串起来,挂于小孩的帽子和衣服上,可避瘟邪;有的上山找天麻贮存作备用药,据说这一天采到的天麻治风湿病和哺乳妇女乳胀痛、乳腺炎病特有效。

端阳节要煮豆花食用,有的要杀鸡庆贺;因不能做农活,大家休闲在家。青年人则不甘寂寞,梳装打扮,着新衣新裙,相互邀约,三五成群去场镇上玩耍。每年这天的县城街上热闹如赶场,穿着艳丽的彝族青年随处可见。

礼仪习俗

婚姻

民主改革前,马边彝族婚姻是与奴隶制紧紧相连的,实行严格的等级内婚、家支外婚和彝族内婚的制度。

马边的诺伙,为保持其血统的“纯洁”、“高贵”,决不与节伙家支及其以下的挖甲和呷西通婚。在一般情况下节伙不与挖甲通婚,挖甲不与呷西通婚。节伙与挖甲通婚是自贬身份,因此一般节伙不敢轻易同挖甲结亲,只有贫穷的节伙在出不起高价聘银的情况下,才和较为富裕的挖甲通婚。

马边的诺伙和节伙都不与其它民族通婚;同家支内部不婚,姑舅表优先婚。彝谚说“姑姑的女儿不用说都是舅舅家的媳妇,姑姑要舅舅的女儿作儿媳不费什么力气”。一般情况下,舅舅的女儿可能嫁给姑姑的儿子。姑姑的女儿舅舅家表示征聘,别人不能再聘。如舅舅家没有表示征聘,姑姑的女儿另嫁他家,结婚时要给舅舅家一份礼钱。如舅舅家已经表示征聘而姑姑的女儿另嫁,男方还应另给舅舅家一份银子作为开口钱;姨表兄妹不允许联姻,彝族的姨表兄妹之间的亲属称谓与自己的亲兄妹相同,通称“玛子”“尼莫”。意为哥哥妹妹,“姨表兄妹如亲兄妹,差别只是不住在一屋”。

马边彝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少数诺伙和富裕节伙也存在一夫多妻;一般是无子女或有女无子而娶第二妻;有因转房而有第二妻、第三妻,但没有小老婆之说,不同于汉族的妾媵制,各立门户,丈夫轮流住宿。

转房,彝称“施”。妇女死去丈夫后,尚在生育年龄,要转嫁给丈夫的兄弟。根据“兄死弟在,牛死厩在”的习惯,尽先同胞兄弟,如果没有同胞兄弟,按血统近远顺推。如平辈中没有适当人选,也可以转给长辈或晚辈,但上下不超过三代为限,侄媳可以转给叔父,后母可以转嫁给儿子,儿媳可以转嫁给公公。但姑表亲不能转嫁给丈夫的父亲,因为姑姑的女儿是父亲的甥女。亲生母不能转嫁给儿子。

彝族妇女出嫁必须高额聘礼(身价钱),聘礼钱随家庭所处的社会地位和财产多寡而定,少的几十两,多则上千两白银。呷西与少部分挖甲子女则由主子配婚,只有卖身价格,而无身价钱。

此外,还有姐妹共嫁一夫,姐死妹再嫁姐夫和少量的抢婚的情形。

1.说亲。彝称“富君赫”或“富呷木”。过去,马边彝族提倡早婚,盛行父母包办婚。一般男女在童年的时候,就由父母或亲族(家支)包办,托媒人搭桥,算命合婚。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是男方家看中某家的门第显赫且有女待嫁时,请一媒人(大多是有做媒经验的男子,彝称“富木措”)到女方家说媒。媒人到女方家后,先向对方说明来意,然后介绍男方家的家世、家境、年岁、人品等情况。征的同意后,问及身价多少。女方家提出初步的身价后,媒人向男方家传达女方家的要求,男方家依据女方家提出的要求进行磋商讨论后,再请媒人向女方家转告意见,这样反复多次,媒人几经来回奔波。直至征得双方意见一致后,才可订亲。

另一种是好心的媒人,觉的某家女与某家男适合婚配时,先向男方家或女方家提出合婚设想,征得同意后,代表一方向另一方提亲。同样地征的双方同意后才可订亲。

近年来,马边彝族的说亲、提亲有了很大的改进。普遍而越来越趋向于尊重男女双方的意见,不比骨头、不讲门第的形象,并且大量出现了男女青年自由相爱后,男方再请媒人向女方说亲的自由婚姻。

过去诺伙定婚多由莫口(相当于管事)或节伙头人充当媒人。节伙定婚多由同等级的家支、邻居充当媒人。

2.订亲。彝称“俄惹木”。说亲说妥后,男方择定吉日,通知女方家订亲的日期。届时,男方家请数人携带大部分聘金(聘金不能一次性付清)、酒前往女方家。走近房屋时,女方家的姑娘们象征性的向客人泼水。进屋就坐后,客人向主人说明来意,并把聘金交与对方;对方则用盛有玉米籽(荞籽或豆籽即可)等谷物的簸箕来接聘金,并从中拿出一点现金(一般是伍元、拾元、数拾元不等)做为回礼送给客人们(民改前讲究送鸡);然后杀一猪招待客人,取出猪苦胆胰脏观看吉凶(彝称“乌吉乌勒赫”),如苦胆又大又黄,胰脏又直又肥,象征吉祥相配,可以缔结婚约;如胰脏卷曲就不能相配。看吉凶是象征性的,一般不能用胆脾的吉凶与否来决定两家联姻与否,既使胆脾呈凶也会自圆其说,吉多凶少;次日女方家也同样派遣数人前往男方家。男方家亦杀猪招待客人,取猪苦胆、胰脏看吉凶。至此,订亲仪式结束。

“俄惹木”后,双方不得反悔,男女双方不能随便娶嫁他人和与他人发生性行为。如一方违约悔婚,就按“一个鸡蛋赔两个”的方式对对方进行经济赔偿外,还要打酒洗脸皮和“依查朵”(意为喝热汤,打杀猪羊招待对方以赔礼)。

3.送嫁妆。彝称“贝觉砷”。订婚后,男方家根据女子的年龄决定举行婚礼的日期。女子的年龄在17、19、21、23等逢单的岁数时可举行婚礼;婚期择定后,离婚期约1月左右时间时,男方派人向女方送去备好的嫁妆——百褶裙(也有送钱的),并送去余下的聘金和一对仔鸡一小猪,随带口信通知女方举行婚礼的日期。

迎亲

婚期前3至9天,新娘节食,只吃少许蛋和水,以防背走时在途中解便;因此有身体不能支持而卧床的。

婚前的头日或数日前,女方家要进行“阿咪喜”(意为嫁女),时间一般是两天;第一天“维惹”,即宴请家支亲属。之前要通知家支亲属“阿咪喜”的日期,到时家支亲属们成群集队携酒、钱等前往朝贺。因嫁女娶妻是家支亲属容易集中的场合,前辈有意带领晚辈子女前往向前来朝贺的其它亲属介绍,相互认识,以便以后相互照应。如是吃舅舅钱(彝称“俄宜正”)、叔伯钱(彝称“潘俄正”)的新娘的亲舅舅和叔伯除了各送一桶泡水酒外,还送去一只除去内脏的整猪。场面十分热闹,晚上姑娘们围着将要出嫁的新娘唱离别之歌,歌曲娓婉动听,含有忧伤的曲调,催人回肠。

同时,男方家也在结婚日的头天也举行“维惹”,宴请家支亲戚。

婚前一日或数日,男方派遣7、9、11……成单数的青壮年汉子,带酒一坛,小猪二只及其它彩礼赴女方接亲。其中一人必须是新郎的胞弟和堂弟,身背斗笠,彝称“宪木贝”。

当接亲队伍进入新娘家庭院或房门时,新娘的姐妹,同伴们一轰而上,一边嬉戏一边向接亲者泼洒早已备好的凉水和抹锅灰。水花飞溅,笑语盈门,直至女方长辈出面制止迎客,才告结束。接亲者进屋,把酒和小猪交给管事者,主人敬酒待客,宾主畅饮互相问候,随后进餐。饭后进行摔跤比赛,宾主双方选出一个小孩比赛后再进行成人比赛。晚上,主客双方各出一善歌者进行赛歌,称“卓”或“伙”,直至一方服输为止,所以往往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凌晨鸡鸣时,为新娘打扮更衣,换上新衣裙,把发辫梳成独辫。姐妹们唱“出嫁歌”以示惜别之情。天亮,新娘披新毡衫,戴新娘花帽,掩面覆胸,由新郎之弟或堂弟背新娘上路,其后迎亲者轮流替换(解放前路远的还要备马,人背骑马结合)。娘家送亲人数不限,多系兄弟伯叔,另随一、二个姐妹侍候新娘。途中背着新娘严禁在坎上或石板上歇息,背亲者需要替换时须以线毡铺地,让新娘坐上休息后才能替换。到途中不能从桥上通过,须涉水而过。背新娘涉水过河时,在背亲的小伙子们中选一身强力壮者背着新娘,其他人并排成两排,手挽着手,尽力扶着背亲者和新娘,使其新娘安全过河。禁忌新娘湿水,落水为不吉利。如在路上遇着另一接亲队伍。对过时双方均要千方百计走对方之上方,有的甚至不惜冤走一、二里路来回避。如实在不能回避,两个新娘要互赠缝衣针,意为是姐妹同时出嫁,不分彼此,互无冲煞;在路途歇息的次数须是单数,最好是九次。如路途遥远,而途中过夜,新娘只能宿野外,不能住进人户。

婚礼

新娘到来之前,新郎家在住宅附近搭一临时性的棚子,备酒肉等候。新娘至离夫家数里时,新郎方派数名青年携酒前去接亲,以示尊重。新娘到后先安在棚内重新打扮齐整后进屋,有一长者将新娘头上的红蓝二线摘下放置于新房门槛之下(红蓝二线是妇女初婚时的标志,再婚妇女无此标志)。把新娘引进房内,由娘家特派的伴娘陪守。此时,主人家开始宴客,十人八人一堆,席地而座。凡来贺者,不分亲疏,不论有无贺礼,均给酒肉,或食或捎,听其自便。同时,小姑子特给新娘、新郎作荞面疙瘩,并给新娘梳头,把单辫梳成双辫。梳头毕,新娘由新郎之弟从新房背至堂。送亲小伙子们趁此向男方姑娘们互相挑逗嬉戏作乐,抢其头帕,借此向姑娘要酒喝。过一些时候,双方派出摔跤能手在屋外摔跤,迎亲时的负方,要调整阵容,力争扳回,双方成平局最好。毕,宾主围坐在火墉边饮酒边赛口词,各方择一知识渊博,吐词流利的人参赛。男方向送亲者赠送礼钱(不直接给本人,由一送亲者代表集体领取)。送亲者返家时,主人端酒于路旁,欢送客人。婚宴就此结束。

回门

新娘在夫家住3至11天后回门(有的是婚礼的当天)。由新郎率亲友5至9人,带1至2只绵羊,酒一坛,若干荞粑,熟鸡蛋等,偕同新娘回娘家拜见岳父母,新娘在刚出夫家门不远时,有一新郎的姐妹或弟弟把新娘拦住把她抱住,往回看一下夫家,意为留念自家,回头告别公婆及兄弟姐妹。

到达娘家时,新娘先在屋外的桃李树和竹簇下着装,打扮成刚出嫁时一样后新娘新郎紧跟进屋,旁杂人等不能在门口挡住去路。新娘的姐妹们此时想方设法向新姑爷泼水,但千万不能错泼在新娘身上,故有心计的新郎在过此关时,紧挨着新娘进屋,一点水也没淋着。进屋后,把所带礼物交与对方管事者。岳父家敬酒为新姑爷洗尘,新姑爷则借花献佛,先向岳母敬酒,以示尊敬。然后一一向岳父、叔伯、长辈敬酒。女方将新郎牵去的绵羊宰杀招待客人和前来庆贺的邻居亲友。次日,新姑爷和送亲人返回,岳父要送女婿一定的礼物,或送钱,或送鸡。新娘留在娘家居住。

居住一段时间后(一般不跨年),夫家择吉日举行回亲仪式。彝称“喜门约拿姑”。夫家派遣新郎之弟去把新娘迎回。新娘由父亲、叔伯、兄弟、伴娘(可以用姐妹承担)陪送至夫家,夫家杀猪宰羊盛情款待。所需用的牲口和酒,如新郎之姐妹已有出嫁,就用他们承担。同时夫家要送钱物与送亲者。次日,新娘的父兄弟回转,留下新娘和伴娘在夫家住一段时间。此间,夫家要请毕摩进行一次祭祀活动,新娘也同夫家的人一起接受“俄其赫”(用猪或羊、鸡在全家人的头上旋转,以求消灾祈福)。毕摩在念招魂经时把新娘的名字也念进夫家成员的行列中,从此后新娘就是名副其实的夫家人,每进行一次祭祀活动新娘都必须参加。

做完祭祀后,新娘可走可留,如回娘家男方不再派人相送相迎。以后的三请四迎均由丈夫自己负责,新娘遇逢年过节、农忙季节和祭祀活动等均可来回自由。

坐娘家

女子婚后,不论年龄大小均不及时到夫家落户。坐娘家期限无定,或一年或三五年或稍长不等,直至夫家要求或新娘怀孕后,才正式到夫家落户,妇女在怀第一个小孩时,娘家要送一顶荷叶帽与女儿戴,表示已经当了妈妈。

民改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彝族青年男女的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受移风易俗的影响,越来越多的青年男女,自由恋爱,姻事简办,程序简化,婚姻有了很大的改进。

丧葬

马边彝族人死后实行火葬。丧葬大致有:着寿衣、吊唁、出丧、超度灵魂等四个过程。

着寿衣

病人断气前,牵绵羊一只拴于其侧(也可用猪),断气时由专门守护的人将绵羊勒死,或用鸡打死,以示随同死者灵魂升天。人死后,由家属用热水或酒给死者洗脸手,换新装寿衣。寿衣大都是死者生前备好的,彝称“死木决坎”。男寿衣有:“俄绨”(头帕)一个,“施鲁”(泡毡)(1至3件,上衣二件以上,裤1至2条,白色裹腿布一副,竹麻鞋或纯布鞋一双;女寿衣有:“俄鲁”(荷叶帽)一顶,“施鲁”1至3件,上衣两件以上,裙两条以上,白色裹腿布一副,竹麻鞋或纯布鞋一双。服色以兰、青、白为主,忌穿红、黄、花。老年人死后加覆白布单,口衔银耳钏或碎银少许。把尸体放置于屋内“呷婆”(储杂物的房间)的灵床上,头朝上侧卧,面男左女右,意为便于男性执刀或执弓箭,女性左手扯羊毛线。并将死者家里的贵重物品,或挂或放在尸体周围,或用竹箕盛上鸡蛋、肉、粑、酒等祭品,以示拜祭。彝称“唝杂”;如死者生前系抽兰花烟者,还点有兰花烟作祭。

吊唁

尸体放置停当,家人并嚎啕大哭,同时放枪或火炮报丧。相邻人家听到哭声后都纷纷前来吊唁,年老的劝慰死者亲属节哀,年轻的则帮助家人料理家务。同时派遣村里的小伙子去居住远处的亲属处报丧。报耗人到了死者亲属家里时,先用酒请对方喝,也可以水代酒。等对方喝了酒后,才告诉恶耗,意为用酒节哀之意。死者亲属则须宰鸡款待报耗之人。主客吃毕饭,不论是白天黑夜均马上起程前往,村寨里凡知晓此事的,每户出一至二斤酒陪同前往。已出嫁的女儿,直系亲属还带有猪、牛、羊等牲畜(彝称“呷贝邛”)前往吊唁。每个村落的吊唁者可达数十人或上百人。吊唁队伍临近死者家,便鸣枪或放鞭炮致哀,至亲开始嚎声啼哭。对方听到枪声后立即鸣枪应和,便派人前去迎接。吊唁者中,妇女在前,男子在后,进屋后立于灵前放声痛哭,至亲或情意深厚者以边哭边叙述死者在世时的种种好处来抒发怀念婉惜之情。至主人端来酒劝其哭才作罢。

停尸天数的多少,是要看死者家的财物承受能力和发葬时日的近远,及子女亲属是否到齐吊唁来决定;大体上家境富裕者,停尸的天数多一些,贫穷人家相应少一些;也有人死之次日是发葬时日,除此过5至7日后才有发葬时日的,虽家境宽裕也可过夜发葬。但大都一般是停尸一日后发葬。其间,死者家属用酒、肉等食物招待前来吊唁的亲属朋友,每宰杀一牲畜均要从屋外牵至尸侧,有一会念经之男子,手捧一碗酒,边念经边用酒喷向尸体和牲畜,彝称“布”。意为告诉死者此牲畜是你的某某亲属给你送的礼物,望你不要拒绝,带到阴间去豢养。“布”毕,把牲畜牵出屋外宰杀煮好把肉汤分食给在场的众人。若死者的亲兄弟姐妹、子女家人中有人与死者年岁相符的(彝称“库邛”,根据死者与生者的出生年月,八卦等推算出。彝族认为死者与生者的年岁相符,死者的魂魄会附在活着的亲人身上,容易遭灾。彝族很忌讳这一点),在吊唁期间往往请毕摩打鸡念咒语经,为家人祈福消灾保平安。所打之鸡肉除了毕摩和家人外,外人决不能食用,如外人食用,打鸡效果不灵。

出丧

尸体停留2至3天后,择吉日举行火葬仪式。天亮后管事者派人去砍烧尸柴,接着将尸体移置担架捆扎好。起灵时尸体由两名非亲属的青壮男子抬往火葬场地,送葬队伍边走边哭、边吼、边朝天鸣枪以壮威护送。并由二人持火把于灵前,以示给死者照明引路。一孝子背负一袋油麦面粉随同前往,接近火葬场地时,孝子由亲友抓住头发返回。油麦口袋置于尸体担架上。同时,用以祭供的牲畜全部打死,意为亲友送给死者家畜至阴间去豢养。

火葬场地一般选在村落附近的小山岗上,火化处挖一坟坑,在坑上用4根较粗的生柴按东南西北立“井”字形,上交叉堆放其它烧尸柴(男九层,女七层),湿柴在下干柴在上。尸体连同担架头朝东置于柴堆上,盖以树枝,放上供品:玉米或荞粑一个,用竹箕装好,放一个木盆(彝曰“库惹”),内盛水及一个木勺(彝曰“依尺”),置于其侧,然后用所引之火把,由“撮呗社苏”(负责焚尸的主要负责人)从头脚两端同时点火,进行火化。此时其他人返回,只派数人与“撮呗社苏”一起离坟地一定距离燃一堆火,围坐守候负责焚尸。火化毕,把骨灰埋入坟坑内,覆盖土后上垒5至7块石头(男7女5),以作坟志。如死者系老年人,火化后把骨灰撒入深山竹林中,以祈求死者保佑子孙后代,如竹林一样繁茂兴旺。坟地用铧口翻土后,撒入荞子或菜籽。

尸体焚化后,请毕摩用一只鸡边念咒语边抓住鸡腿往主焚尸人身上从头到脚抹擦数遍然后将鸡打死取鸡翅、脚、头挂于焚尸人回来的路上,鸡肉就地取火烧烤吃。彝称“库事”,意示去秽。

傍晚,请毕摩到家驱鬼,以净住宅。毕摩扎一草束(彝称“阿树耍把”)念经作法后,派几位小伙子把草束送至火葬场地插入坟志后回家。全程丧礼结束。同时,请毕摩算时决定死者家眷何时离家去别处居住一至五夜,以观死者魂魄之去向。

凶死者,如自杀、摔死、淹死等非正常死亡的,抬尸不能抬在肩上,焚尸时要去河边沟边。不满周岁的孩子一般进行土葬。过去非彝根呷西死后,无火葬资格,尸体被卷入烂披毡挖坑掩埋。麻风病、痨病死者一般不火葬,尸体送至深山,用一个囤粮的木桶或两口大锅将尸体密封盖住,深埋土葬。

超度灵魂

死后数十日,或数月,或数年,儿女要请毕摩选定吉日,到火葬场地做灵牌,然后带回家中供奉,使死者的灵魂从此得到寄托,彝称“麻都递”。灵牌神圣不可侵犯,逢年过节或家人患病,要向灵牌敬献酒食。分家时连同房屋由最小的儿子分得并原地供奉。以后还要举行隆重的送灵牌仪式,彝称“撮毕”,系把灵牌送往本家支祖先共同归宿的高山岩洞,晚辈送终义务始告完成。

人际礼仪

称谓马边彝族讲究礼貌,对长辈、平辈、晚辈及其他亲戚朋友的称呼均有讲究,常用称呼如下:

对长辈的称呼

孙辈对祖辈的称呼。

曾祖父、曾祖母、外曾祖父、外曾祖母,称阿皮。

祖父、外祖父、伯祖父、叔祖父统称为阿普。

祖母、伯祖母、叔祖母、统称为阿尾。

外祖母、伯外祖母、叔外祖母统称为阿玛。

晚辈对长辈的称呼。

舅父、姑父、岳父统称为俄尼。

舅母、姑母、岳母统称为阿博。

父亲称为阿大,叔父姨父统称为潘吾。

妈妈称为阿母,叔母姨母统称为莫尼。

对平辈的称呼

(1)夫妻之间,按彝族习惯一般不喊名字。婚后未育,一般也不直呼其名。已育的丈夫呼妻子为阿依阿莫;妻子呼丈夫为阿依阿贝。

(2)亲兄弟之间称为吾俄依也。堂兄弟、襟兄弟之间统称潘俄吾俄依也,姨表兄弟互称莫易麻子。亲姐妹之间统称吾莫尼妈。堂姐妹、姨表姐妹之间统称潘俄吾莫尼妈。亲兄弟、堂兄弟、姨表兄弟对亲姐妹、姨表姐妹、堂姐妹称呼为尼莫、潘俄尼莫和莫易尼莫。姐妹对兄弟统称是马支、潘俄马支和莫易麻子。

(3)姑舅表姐妹互称为阿咪阿惹,姑母的子女称舅舅的女儿为俄尼莫阿咪,称舅舅的儿子为俄乃惹;舅舅的儿女称姑母女儿称阿惹,称姑母的儿子为阿贝惹。

对晚辈的称呼

(1)舅舅对外甥女的称呼为惹莫,对外甥子的称呼是尼莫惹。

(2)公爹称儿媳为惹莫,婆呼媳为喜莫。

(3)叔伯、姨爹对内侄女的称呼是阿咪杜,对内侄子称呼为惹杜。

(4)孙女统称为儿妈;孙子统称为阿耳。

陌生人之间的称呼

(1)男同志之间的称呼:

对小男孩称为阿依;对年轻人称达施;对壮年人称为苏依,对老大爷称为莫素阿普。

(2)男同志对女同志的称呼:

对女同志统称为阿咪惹;对小女孩称为阿依;对年轻姑娘称为喜乃;对成年妇女称为尼莫;对老大娘称为莫苏阿妈。

(3)女同志对男同志的称呼:对男同志统称为让布惹;对小男孩称为阿依;对青年人称为马支;对老大爷称为莫苏阿普。

(4)女同志之间称呼

对小女孩称阿依;对女同志统称为阿咪惹;对老大娘称为莫素阿妈。上述称呼按各自年龄而定,一般5至10岁呼为阿依;10至25岁称为达施或喜乃。25至40岁呼为贝者或阿咪惹;45岁至55岁呼为苏依;55岁以上呼为莫苏阿普或莫苏阿妈;60岁至80岁以上的人呼其他年龄小的人可以称阿依,同年龄的人互相不能叫阿依。男女之间年龄相近的呼马支或尼莫。[6]

特色美食

彝族风味肉:冻彝族风味肉冻,这是彝族地区较为讲究的一种菜肴。它采用猪蹄和肘子制做而成。一般做法是将肉放入锅内煮软后捞起,剔去骨头并将肉宰碎,放上木姜、生姜、花椒等佐料,有的还放橘子皮,或鸡蛋之类的东西,然后放回锅里煮上一阵,以便使佐料渗入肉中,最后放入木钵内,放上一夜即成。

坨坨肉:在彝族地区的饮食特色食品中,坨坨肉最有名,彝语称“乌色色脚”,意思是猪肉块块。“坨坨肉”顾名思义,其外观如“坨坨”。彝族是将坨坨肉放在簸箕里,一块肉就有一个拳头大小。彝族人以坨坨肉让人感到了他们的待客的热情和大方,也看到他们粗犷豪放的一面。坨坨肉的特点是肥肉不腻,瘦肉脆嫩,肉质香鲜可口,坨坨肉味显特别,又是天然少污染的民族特色食品。在讲究吃的今天,坨坨肉显现出猪肉的原汁原味,体现了彝族传统的饮食文化,这在中华民族的烹饪百花园里如一缕清风,一朵奇葩。

臼捣仔鸡凉辣汤:将宰割好的仔鸡放进火塘烧熟,洗净后剔出骨头(或连骨)放入石臼舂捣,直至舂烂捣融。个别地方用刀剁碎不用杵臼。仔鸡肉臼捣好后,根据仔鸡大小,将一定数量的红辣椒或烧熟的青辣椒、花椒、木姜子和大蒜放入石臼舂细,并加上盐末兑上适量的冷开水或无污染的高山泉水,搅拌均匀即成。

烤小猪:烤小猪,是一道彝族独具特色的风味菜。选用20-30斤重的仔猪,杀后去毛,去内脏并洗净后架在火上翻烤。烤好的小猪,色泽金黄,香味扑鼻。具体吃法可将小猪切成“砣砣”,抖以佐料食用。也可将整个烤猪放在一个大盘内,另放几碟蘸水或其他佐料,然后各人拿刀,自割自吃。

火烧洋芋:火烧洋芋是大、小凉山彝族农家百吃不厌的一种最常见的吃法,一般取洋芋数斤,煨酸辣汤一罐,将洋芋在火塘子母火中烧熟,即烧即食,人称“三吹三打”(因洋芋从火中取出后,人们一般都要吹打几下灶灰,故有此戏称)又因洋芋物美价廉,既可当饭,又可当菜,可尝鲜,奕可饱食,所以,无论罗列桌上珍肴或是野饮烧烤,砣砣肉和火烧洋芋基本上是“形影不离”,成为小凉山彝族饮食文化中能吊得起胃口的名牌产品。

圆根酸菜:它和贵州的酸菜、四川的泡菜相比,独树一帜,自成风味,是彝家老少皆喜的佳肴。在单调的腊肉汤、洋芋汤、鸡汤、鱼汤中放进少许圆根酸菜,真叫画龙点睛。成为驰名大小凉山的各种酸菜汤,让人赞不绝口。如今,古老彝人的圆根酸菜焕发出新的生机,已形成商品步入市场。

此外:马边抄手,麻辣烫,烧烤,火锅,狼牙土豆等正宗川味小吃也别具特色。

马边特产

马边茶叶

绿茶:马边山峦起伏,气候温和,雨水充沛,环境优美,是中国西部地区发展名优绿茶最适宜的区域之一。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孕育了马边绿茶“芽肥叶厚匀成朵、汤清色绿回味甘、香高持久耐冲泡”的天然特质。早在两汉时期,我县就已开始采摘野生茶,明朝中期开始人工种植。

马边绿茶历史悠久,马边绿茶历史悠久,享誉川内外,“白岩迎春”、“永山玉叶”等曾多次荣获“陆羽杯”奖和“甘露杯”奖。

马边野生天麻

天麻:天麻属兰科,一种多年生的食菌草本植物,靠其溶菌酵素溶解吸收密环菌而生长。高0.5-1.3米,全株不含叶绿素,所以不呈绿色。没有根,地下块茎肉持肥厚,呈椭圆状,横生;地上茎直立,表皮黄赤色。节上长有叶片退化的膜持鳞片,互生,下部抱茎。每年夏季开花,淡绿黄色,或肉黄色,唇瓣白色,由多数花组织穗状总状花序,排列稠密,整个花冠好似一个歪壶的形态,显得极奇特。蒴果长圆柱状,淡褐色。它性喜阴湿,生长在中山地区的腐殖质肥厚的林下,或向阳的灌丛中及草坡上。由于采收的季节不同,冬至以后挖采的叫’冬麻’,坚实肥壮,质地最佳;立夏以前挖采的叫’春麻’,体质轻松泡,质次。经沸水煮透或蒸透后干燥的块茎,呈略扁的长稍圆形,皱缩而弯曲,表面为淡黄棕色,半透明,质坚实光润,断面似角质。天麻的劣较多,常见的有以马铃薯、大丽菊、紫茉莉等植物的干燥块茎或根,冒充天麻。

马边竹笋

竹笋:竹笋功用竹笋是禾本科多年生植物竹子的嫩茎又称毛笋、毛竹笋等。主要产于我国南方一种普通的蔬菜。竹笋的种类很多,可以分为冬季采摘的冬笋,春季采摘的春笋,以及夏季采摘的鞭笋。其中以冬笋的质量最佳,春笋次之鞭笋最差。中医学认为,竹笋性甘、寒;入胃、大肠经。其具有清热化痰、利水消肿、润肠通便等功用,还有不少食疗方。[7]

风景名胜

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乐山市马边县境内,距乐山市167公里,地处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西邻美姑,南接雷波,呈一狭长地带,东西宽15.3公里,南北长37.0公里,总面积30164公顷,其中林业用地27195.2公顷,占90.2%;森林覆盖率82%。区内有四条马边河的主要源头溪流;最低海拔800米,最高海拔4042米,相对高差3000米左右,地势陡峻,山高路险,平均坡度36°。马边大风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大熊猫及其生态环境为主的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区内物种十分丰富,已知主要植物有51种132属24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珙桐、桫椤、连香树等,二级保护的有银杏、篦子三尖杉等;己知主要陆栖脊椎动物有25目75科268种,属国家一级保护的有大熊猫(约32只)、四川山鹧鸪、牛羚等7种,二级保护的有小熊猫、白鹇等28种。是一个珍贵的野生动植物基因库。保护区地处我省彝族聚居中心地带,具有浓厚的彝族风情。1997年以来,已接待中外专家、学者到保护区参观、科考15次100余人,现日接待能力达200人次。这里动植物种类繁多,原生植被保存完好。区内有大熊猫、小熊猫、水鹿等20多种国家保护的珍离异兽;有连香树、珙桐、银鹃树等珍贵树种,尤其是有活化石之称的珙桐成片生长达万亩以上,举世罕见。

玛瑙苗寨

玛瑙苗寨位于民主乡玛瑙村,于2013年采取统规统建模式建设,2014年基本建成,入住苗族群众50户。配套建设1200平方米多功能综合活动广场1个,多功能活动室(鼓楼)1个,新寨环型路0.6公里,连户路2公里,新建安全饮水供水厂1个,改造50口沼气池。

目前,玛瑙村“两委”正引领广大苗族群众在发展林、茶、竹产业和畜牧业上下功夫,同时,通过深度挖掘苗族文化,结合苏民路建设与马边旅游发展,打造苗寨物质文化旅游产业,带领广大苗族群众脱贫致富。2015年9月27日,玛瑙村苗家新寨成功举办“印象·苗岭”苗族花山节,吸引重庆、成都、乐山及马边当地游客近5000人次,实现创收近20万元。

烟峰彝家新寨

烟峰彝家新寨距县城25千米,位于烟峰镇烟峰社区和梅子湾村境内,烟峰社区共420户1866人,面积10平方千米。县委、县政府规划将烟峰社区打造成集新寨建设区、民族文化展示区、休闲度假旅游区、公益商贸服务区、矿山后勤保障区五大功能区为一体的新农村综合体,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同质化。该社区依托项目助推产业,依托产业促进增收,已建成茶园4000亩、投产1500亩,核桃2000亩,柳杉等用材林2200亩,笋用竹林600亩。2014年,烟峰社区人均纯收入4949.35元。年内,贯通全寨的沥青公路、新寨广场、民族文化博物馆、碉楼、文化长廊、雄鹰雕塑、射日英雄支格阿龙雕塑、篮球场、敬老院等建筑和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建成。在彝家新寨建设中,配套建设了水、电、路、通信、绿化、环保等基础功能设施和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

城市荣誉

马边荣誉 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茶叶) 国家茶叶技术体系示范县 国家绿色食品原料(茶叶)标准化生产基地县 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 全国首批“文艺扶贫奔小康志愿服务行动工作示范县” 2016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先进县 四川省第一批优质茶叶基地 四川省精品农业(有机茶)标准化示范区 四川省现代农业茶叶产业基地强县 省级卫生城市 省级爱国卫生工作先进地区 省级旅游扶贫示范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