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山兀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山兀鹫

中文学名: 高山兀鹫
拉丁学名:Gyps himalayensis
别 称: 黄秃鹫
界: 动物界
门:脊索动物门
亚 门:脊椎动物亚门
纲:鸟纲
亚 纲: 今鸟亚纲
目:隼形目
科:鹰科
亚 科:秃鹫亚科
属:兀鹫属
种: 高山兀鹫
亚 种: 无亚种
命名者及年代: Hume,1869
英文名称: Himalayan Vulture
英文名称: Himalayan Griffon

高山兀鹫(学名:Gyps himalayensis):是隼形目鹰科的鸟类,大型猛禽,全长约110厘米。羽毛颜色变化较大,头和颈裸露,稀疏的被有少数污黄色或白色像头发一样的绒羽,颈基部长的羽簇呈披针形,淡皮黄色或黄褐色。上体和翅上覆羽淡黄褐色,飞羽黑色。下体淡白色或淡皮黄褐色,飞翔时淡色的下体和黑色的翅形成鲜明对照。幼鸟暗褐色,具淡色羽轴纹。

栖息于海拔2500-4500米的高山、草原及河谷地区,多单个或结成十几只小群翱翔,有时停息在较高的山岩或山坡上。经常聚集在“天葬台”周围,等候啄食尸体。主要以尸体、病弱的大型动物、旱獭、啮齿类或家畜等为食。能飞越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分布于阿富汗、不丹、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马来西亚、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泰国和乌兹别克斯坦。 [1]

形态特征

高山兀鹫属大型猛禽。头和颈上部被有污黄色像头发一样的羽毛,到下颈羽毛逐渐变白和变成绒羽,颈基部有长而呈披针形的簇羽形成领翎围绕在颈部,淡皮黄色或黄褐色,具有中央白色羽轴纹。背和翅上覆羽淡黄褐色,羽毛中央较褐,形成一些不规则的褐斑,外侧大覆羽、飞羽和尾羽暗褐色,内侧次级飞羽具淡色尖端。上胸为密的白色绒羽和被有淡褐色胸斑,其余下体淡皮黄褐色,肛区和尾下覆羽全白色,具不清晰的羽轴纹。幼鸟头部褐色,绒羽较成鸟多。上体暗褐色,背、肩和翅上覆羽具粗著的黄白色纵纹,初级飞羽和尾羽黑褐色。下体暗褐色,具淡色羽轴纹。

虹膜暗黄色、乳黄色或淡褐色,嘴角绿色或暗黄色,蜡膜淡褐色或绿褐色,脚和趾绿灰色或白色。

大小量度:体重8000-12000g;体长1200-1499mm;嘴峰71-81mm;翅755-805mm;尾365-402mm;跗蹠110-126mm。

栖息环境

栖息于高山和高原地区,常在高山森林上部苔原森林地带或高原草地、荒漠和岩石地带活动,或是在高空翱翔,或是成群栖息于地上或岩石上,有时也出现在雪线以上的空中。繁殖期多在海拔2000-6000米的山地,冬季有时也下到山脚地带活动。
生活习性
高山兀鹫是留鸟。常翱翔于6000米高空、长时间在空中寻找动物尸体或动物病残体,发现后落地撕食。它是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类之一(能和它比高的还有大天鹅),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最高飞行高度可达9000米以上,否则就可能会撞在陡峭的冰崖上丧生。
主要以腐肉和尸体为食,一般不攻击活动物。视觉和嗅常都很敏锐,常在高空翱翔盘旋寻找地面上的尸体,或通过嗅觉闻到腐肉的气味而向尸体集中,有时为了争抢食物而相互攻击。在食物贫乏和极其饥饿的情况下,有时也吃蛙、蜥蜴、鸟类、小型兽类和大的甲虫和蝗虫。

由于较少捕食活的动物,它的脚爪大多退化,只能起到支持身体和撕裂身体的作用,但可以更为方便地在地面上奔跑和跳动。为了从一些很大、很结实的食草动物或食肉动物的尸体上去拖出沉重的内脏,将肌肉一块块地撕下来吃掉,使它的嘴变得异常强大。另外,由于取食尸体的需要,它的头部和颈部的羽毛变成了短短的绒羽,或者干脆裸露无羽,这样可以很方便地将头部伸进动物死尸的腹腔之内,而不会污染羽毛和造成阻碍。颈部的基部生长的一圈较长的羽毛则构成领襟,象人用餐时使用的的餐巾一样,起到防止弄污身上羽毛的作用。由于体形较大,翅膀大分宽阔,非常适合于在长时间、远距离的翱翔飞行中节省体力,对于寻找难以得到的动物尸体十分有利。为了争抢食物,它总是伸直头部,张开翅膀,将肩部的羽毛竖立起来,不停地向前跳动着,作着恐吓的动作。 不善于鸣叫,叫声为“嘶,嘶”或“哼,哼”的喉音。

分布范围

世界
分布于阿富汗、不丹、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马来西亚、蒙古、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泰国和乌兹别克斯坦。旅鸟:新加坡。
中国
省份:内蒙古、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
保护区:雪岭云杉、托木尔峰、六盘山(宁夏)、卧龙、天池(新疆)、阿尔金山、高黎贡山。
山脉湖泊:阿尔金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西段、怒山、天山、准噶尔盆地、阿尔泰山山地、帕米尔高原、青海湖、北部天山山地、伊犁谷地、尤尔都斯盆地、南部天山山地,东部天山山地,东疆戈壁丘陵,东昆仑阿尔金山山地,巴音布鲁克,托木尔峰南坡(琼台兰河),那拉提,天山山脉,乌鲁克恰提,红其拉莆,民丰,口门子。

繁殖方式

繁殖期为2-5月份。通常营巢于高原上的悬崖岩壁的凹处和边缘上,多筑巢在悬崖旧巢多修复后继续使用。据说它非常喜欢用细长如剑的藏羚角来筑巢,有时收集的数目多达100枚以上。每窝通常产卵1枚,卵的颜色为白色或淡绿白色,表面光滑无斑,偶尔被有褐色斑点。每对常单独繁殖,有时也见4-5对在一起繁殖。

亚种分化

单一物种,无亚种分化。

种群现状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 兀鹫致危的主要因素是环境污染,多年来草原大面积的灭鼠,吃残鼠二次中毒死亡的较多。过度捕猎:乱捕滥猎。

保护级别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Ⅱ级保护动物,生效年代:1997。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7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二级 生效年代:1989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稀有 生效年代:1996

喜马拉雅高山兀鹫被称作是雪域神鸟,是世界上飞的最高的鸟类之一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