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逊志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逊志(1342年—1402年),字士敏,号啬庵,徐州萧县人。元末,为鄮山书院长。洪武寞妆,徵修元史,入翰林。累迁试吏部侍郎,以事谪朐山。建文初,召为太常少卿。与董伦同主会试,得王艮、胡靖等,皆为名臣。靖难后,遁迹雁荡山以卒。

高逊志为文醇雅,成一家言;亦工诗,与高启等称“北郭十友”。著有啬斋集二卷,《明史艺文志》传于世。[1]

人物生平

高逊志是宋太尉高琼的第14世孙。1342年生于萧县,字士敏,号啬庵,他从小好学,知识渊博,文章典雅。曾拜贡师泰、周伯琦为师。至正乙未(1355),25岁的他就被荐为宁波鄮山书院山长。他看到元朝政权残暴腐败,便毅然辞职,浪迹苏、嘉五年,

庚子(1360)七月,定居嘉兴新丰高家埭。高逊志不愿仕元,绝意仕途十五年,常与牛谅、陈世昌、徐一夔、周棐等志士谈论国事,曾以“不可久留豺虎地,南方犹有未招魂”为韵,题诗寄志。

1364年重阳,他又与上述诸友登临广福寺,满怀悲愤地说:我们都是炎黄子孙、地方精英,本应为国效力,怎奈生不逢时。

明洪武二年(1369),高逊志以秀才身份欣然应荐入仕。1370年,被安排与赵埙等续修《元史》,同年4月,授予秦府纪善。因才学出众,不久就升为翰林院编修,历侍讲学士。

癸亥(1383)代理吏部侍郎,因与权臣政见不合,遭排挤被贬谪到山东朐山。胞弟濮州同前来探望时,高逊志以杜甫自况,作《龙江记事》诗相赠:“避地龙江上,扁舟似杜陵。流离心欲折,漂泊力难胜。”表达了一片忠君爱国之心。

1397年复出,其忠诚之心不变,即任侍读学士,成为朱允炆的贴身文学侍从。

建文初元(1399),他奉命与卢原质等同纂《高皇帝实录》,任副总裁。先后著有《自得斋类编》、《辛丑集》、《师友集》等,深得建文帝的赏识器重,晋升为太常寺右少卿,史称高太常;同年主持应天府乡试。

庚辰(1400),与礼部侍郎董伦一起主持会试,为朝廷选拔了王艮、黄钺、陈继之等一大批名臣,时称“得人史官”,被建文帝赐予“讲幄宣劳”匾额。后因燕王朱棣欲谋篡位,以“靖难”为名,诬指齐泰、黄子澄等忠臣为奸党,逊志因与黄子澄共事,故不能安生。

壬午(1402)燕兵渡江后,朱允炆仓皇出逃,据传一路逃至新丰高家埭旧臣高逊志家中,当时高氏已全家他避,室无一人,帝率从官至厅,略坐,见庭中梅,果实正熟,乃摘食之,题诗于壁上:“主人浮舸去,燕子空守梁。果熟无人采,留供过客尝。”足见高逊志与建文帝有着深厚的君臣之谊。政变中,由于高逊志找不到建文帝,不得已避兵遁迹于浙南雁荡山中,流离颠沛,感愤成疾,最终饿死于山中。

万历朝(1611年),神宗皇帝认为建文与永乐交替时期的朝臣,不论是忠建文,还是拥永乐,均属忠于大明,于是在追封300余人,高逊志名列第36位,谥为“文忠”。

人物评价

清代词人、学者、藏书家朱彝尊:“太常避兵洁身,去其官,走永嘉山中,是秋穷饿以死,誓作西山饿夫,不失古大臣之义欤!”

秦府纪善周是修:“学足以为王者之师,才足以为当时之杰,道足以为圣贤之徒,行足以为后进之法”。

主要作品

诗词:《寄陈彦博奉常》、《送程彦明煜之松江》、《答徐以文》、《苕川夜宿》、《题陆滨村舍壁》、《次叶楚芳见寄韵》、《题卢元佐所藏江山图》、《城南小隐为松江郭彦礼赋》、《赠章安甫老人

书籍:著有《啬斋集》《明史艺文志》《元史》传于世。

视频

高逊志 相关视频

萧县 徐州淮北方言歌曲
桑祈和众学生暗中设计戏弄宋太尉

参考文献

  1. 高逊志简介,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