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鬃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鬃人
圖片來自光明網


鬃人,又稱銅盤人盤中好戲銅茶盤子戲[1],是老北京的傳統玩具,為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2]

底面粘著一周猪鬃毛的泥製玩具小人,玩時將其置於盤碗等器皿內,敲擊器具,小人借鬃毛彈性運動而跳舞搖擺,呈現出許多有趣動作

製作

鬃人以秫秸當架,膠泥做頭,在頭部勾畫臉譜,紙漿為身胎,外繃彩紙描繪服飾,於底部裝黏一圈豬鬃,高度通常為數公分到數十公分。也有作成舞獅,稱為鬃獅。只要規律敲擊上面有鬃人們的銅盤子,該些人偶就會緩慢自旋,再搭配藝人唱歌,場面就如一場生動的舞臺。[1][3][4]

歷史

鬃人的來歷,清朝時,八旗子弟每月有錢糧領,生活很悠閒。民國以後沒有了生活來源,以前手工藝之類的玩耍技藝,就變成在廟會、古玩手工藝鋪子換錢,解決吃飯問題的手藝了。隨著技藝不斷發展不斷提高,經過幾代就形成鬃人這種手工藝品。

清朝末年時,北京藝人王春佩在白塔寺隆福寺護國寺擺攤出售鬃人。他制作的鬃人穿戴扮相以及脸谱、把子,具体而细微,有如舞台上演出一样,尤其是取自《西遊記》闹天宫的鬃人作品。1915年世界博覽會,征集赴美的鬃人在舊金山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獲銀質獎,名聲就此傳開。1930年代,美商曾许以高报酬聘请王春佩赴美行艺,但後者以“穷家难舍,熟土难离”为由婉言回绝。[2][5]

王春佩被後世認為是鬃人的創始者,據傳他是受皮影戲京劇而產生創作此玩具。但根據同業藝人白大成訪談過一些九十歲以上的老藝人,他們表示王春佩也是綜合很多前輩藝人的成果。當時不只王家做鬃人,但拿去市場上販賣的可能只有王家,遂名聲在外。另一說最早做鬃人的為一位姓海的旗人,卻已無從考證。老北京很多民間手工藝的創造都跟滿族有關。因民國以後的旗人為生活所逼,在廟會、古玩手工藝鋪子賣各種玩意兒換錢,隨著不斷發展、不斷提高,經過幾代就形成一個手工藝品種,鬃人也可能是如此。[5]

北京鬃人技藝傳承人

白大成,1939年生於北京,滿族,也是北京鬃人製作技藝唯一的的第三代傳承人。白大成製作的鬃人,保存了濃厚的皮影戲特點,諸如筒式身子,服裝用紙糊成,衣褲連綴不分,雲字頭勾畫,風格粗獷,造型、臉譜的勾畫酷似舞台京劇人物。現在白大成的兒子白霖繼承了父親的衣缽,成為北京鬃人技藝第四代傳承人。

當時北京街頭藝人常以數件鬃人組為一戲,演出《三娘教子》、《失街亭》、《取洛陽》等戲[3]謝冰心在〈我到了北京〉一文寫道:「這是一種紙糊的戲裝小人,最精彩的是武將,頭上插著翎毛,背後紮著四面小旗,全副盔甲,衣袍底下卻是一圈鬃子。這些戲裝小人都放在一個大銅盤上,耍的人一敲那銅盤子,個個鬃人都旋轉起來,刀來槍往,煞是好看 。」[6]

翁偶虹回憶他在逛隆福寺街廟會時,最吸引他的是賣鬃人的攤子。攤販會不斷敲銅盤吸引客人。有些大型戲的鬃人兒,售價昂貴,專供豪門貴族的消遣,一般人只能用兩三吊錢買一齣二人或三人為一組的小戲。[4]

後來,藝人難以此糊口,大多數被迫停業改行,鬃人也在北京銷聲匿跡。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舉辦工藝美術展覽,特邀王春佩之子王漢卿製作幾件鬃人作為北京傳統民間藝術的展現,再度引起大眾的好評與重視。[3]

參考文獻

  1. 1.0 1.1 陳秀伶、董勝. 《萬民節日:廟會》. 中國: 吉林出版集團. 2011-02. ISBN 9787546348032 (Chinese (China)). 
  2. 2.0 2.1 文濤. 本網記者探秘:"福娃"盤中戲 絕活獻奧運. 新華網. 2008-07-25 [2015-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Chinese (China)). 
  3. 3.0 3.1 3.2 北京市地方誌編纂委員會. 《北京志•工業卷•紡織工業志、工藝美術志》. 中國: 北京出版社. 2002-08-01. ISBN 9787200046526 (Chinese (China)). 
  4. 4.0 4.1 翁偶虹. 《翁偶虹编剧生涯》. 中國: 同心出版社. 2008. ISBN 9787807162896 (Chinese (China)). 
  5. 5.0 5.1 喻盈. 北京鬃人:铜盘上演京戏. 中国国家地理网. 2009-09 [2015-03-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4-02) (Chinese (China)). 
  6. 謝冰心. 《冰心自述》. 中國: 福建人民出版社. 2012-04. ISBN 9787211064465 (Chines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