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鲍昭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鲍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讳而作“鲍昭”,字明远,祖籍东海(今山东郯城,有争议),大概出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南朝宋文学家,与北周庾信并称“鲍庾”[1],与颜延之谢灵运并称“元嘉三大家”[2]

  • 鲍照家境贫困,因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鲍照献诗言志而被刘义庆擢为临川王国侍郎,之后又先后入刘义季和刘濬幕府,随后依随宋孝武刘骏
  • 大明五年(461年),鲍照出任刘子顼前军参军,故世称“鲍参军”。[3]泰始二年(466年),刘子顼因起兵反宋明帝刘彧失败被时,鲍照于乱军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
  • 在文学创作方面,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数诗、建除诗、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同时,鲍照的文学成就存在一个聚讼千古的严肃课题,即鲍照是否梁陈宫体诗的先导或滥觞。对此,南朝梁的萧子显、宋代的张戒、近代的刘师培、现代的陈钟凡陈寂亦等评论家基本持赞同态度;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钟优民等则认为鲍照诗与宫体诗存在本质区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基本信息

姓名    鲍昭  
别名    鲍参军、鲍昭      
民族    汉族      
官职    前军参军  
出生地   可能是京口
出生时间  416年?  
去世时间   466年 
所处时代   南朝宋  
主要作品   《鲍参军集》等   

人物生平

献诗言志

  • 约义熙十二年(416年),鲍照出生于一个低级士族家庭,因家庭贫困而年少时曾从事农耕。
  • 元嘉十二年(435年),鲍照创作《拟行路难十八首》组诗中的部分诗作。深秋,鲍照西游荆州,往依临川王刘义庆。途中,鲍照经过大雷(今安徽省望江县境内),作《登大雷岸与妹书》寄予妹妹鲍令晖。秋末,鲍照抵达荆州江陵。岁末,鲍照谒见临川王刘义庆,毛遂自荐,但没有得到重视。他不死心,准备献诗言志。有人劝阻他说:“郎位尚卑,不可轻忤大王。”鲍照大怒:“千载上有英才异士沉没而不可闻者,岂可数哉!大丈夫岂可遂蕴智能,使兰艾不辨,终日碌碌与燕雀相随乎?”鲍照于是献诗,刘义庆觉得其诗奇异,于是赐鲍照二十匹帛,后拔擢鲍照为临川王国侍郎,鲍照遂作《解褐谢侍郎表》。在荆州期间,鲍照与僧人释惠休相往来,创作《秋日示休上人》、《答休上人》二诗。 [4]

历仕诸王

  • 元嘉十六年(439年)四月,刘义庆改授江州刺史,镇寻阳,鲍照随之由荆州江陵前往江州寻阳。之后,鲍照曾游览庐山,后作《登庐山》一诗记述其事,又作《登庐山望石门》一诗记述所见的奇观。鲍照又随刘义庆登庐山香炉峰,并作《从登香炉峰》以纪。同年,刘义庆于江州建“凌烟楼”,鲍照创作《凌烟楼铭》以赞;太子刘劭出生,鲍照以兼任郎中令作《皇孙诞育上表》以贺;鲍照游览宫廷湖,创作《望孤石》一诗。此外,鲍照还曾为刘义庆创作《佛影颂》一篇。
  • 约元嘉十七年(440年),鲍照在刘义庆幕下曾被限制行动,不久后解禁,鲍照于是作《谢解禁止表》一篇;又曾因过错被放逐,不久后获原宥,遂作《谢随恩被原疏》以谢。十月,刘义庆徙任南兖州刺史,镇广陵,鲍照于是随刘义庆还京都。途中,鲍照作《上寻阳还都道中》一诗,又作组诗《还都道中三首》。途经三山时,鲍照作《还都至三山望石头城》一诗,又作《还都口号》一诗。回到建康后,刘义庆赴南兖州刺史任,鲍照随之到广陵。约在次年(441年),鲍照在刘义庆幕下由侍郎而转常侍,作《转常侍上疏》一篇。
  • 元嘉二十年(443年),鲍照作《野鹅赋》一篇以寄意。同年,刘王义庆以灾异解职还京都,鲍照随刘义庆自广陵还京都建康。次年(444年)正月,刘义庆病逝,鲍照为之服丧三月后上书临川世子刘烨,自求解职,并作《通世子自解启》、《重与世子启》二文。秋季,鲍照去职还家,作《临川王服竟还田里》一诗记其事。此前某些年间,鲍照与何长瑜、陆展、袁淑等为刘义庆编纂《世说新语》等著作。
  •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春季,鲍照由建康渡江北上,到达梁郡。大约于此年作《见卖玉器者》一诗。七月,征北大将军衡阳王刘义季由南兖州刺史改为徐州刺史,鲍照从刘义季辟而到达徐州。到达徐州后,鲍照作《从过旧宫》一诗。同年,鲍照作《代棹歌行》一诗以述行踪。次年(446年)六月,交州刺史檀和之伐林邑国,克之,鲍照为之作《代苦热行》。此后至元嘉二十七年(450年)之间,鲍照追忆彭城事而作《论国制启》一篇。
  • 元嘉二十四年(447年)二月,黄河、济水俱清,当时以为美瑞,鲍照作《河清颂》以赞。同年,鲍照离刘义季幕而还京都建康,为始兴王刘濬所辟,任始兴国侍郎,并在入刘濬幕府时作《拜侍郎上疏》一篇。大约在入刘濬幕府后,鲍照在京都建康与王僧绰相唱和,作《和王丞》一诗。次年(448年)十月,刘濬被徙为征北将军、南徐州和兖州二州刺史,出镇京口,鲍照随之前往京口。同月,鲍照随刘濬谒陵,随之游览京岘山,并作《从拜陵登京岘》一诗以纪。暮冬,鲍照随刘濬游览京口蒜山,有《蒜山被始兴王命作》一诗。约在此年,鲍照奉命创作《代白纻舞歌辞四首》。
  • 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正月,始兴王世子诞育,鲍照为作《征北世子诞育上表》以贺。大约同月,王僧达母忧服阕,出为宣城太守,鲍照作《送别王宣城》诗以赠。同年,鲍照作《代陈思王白马篇》一诗。次年(451年),刘濬率众城瓜步,鲍照随之。同年,鲍照侍郎报满辞任,作《侍郎报满辞阁疏》一篇,辞任后未即南返,逗留江北。离开刘濬幕府后,鲍照作《代放歌行》一首以寄意,又作《采菱歌七首》以寄意。春夏间,鲍照游广陵城而作《芜城赋》一篇。同年,鲍照于江北又作《日落望江赠荀丞》诗一首,遥寄其友尚书左丞荀赤松。此年,鲍照又有《代门有车马客行》一诗。[5]

依随孝武

  • 元嘉二十九年(452年)五月,鲍照经由瓜步返建康,登瓜步山有感而作《登瓜步山榻文》一篇。六、七月间,鲍照由京都建康到南徐州义兴(今江苏宜兴)访义兴太守王僧达,与之七夕相唱和,作《和王义兴七夕》一诗。七、八月间,王僧达作学陶诗,鲍照和之而作《学陶彭泽体》诗一首。次年(453年)二月,南朝宋太子刘劭及始兴王刘濬共弑宋文帝,刘劭自立为帝,改元太初,史称“元凶”。三月,江州刺史武陵王刘骏自江州率众入讨。四月,义兴太守王僧达自候道南奔,鲍照从之,逢武陵王军于鹊头。同月,刘骏即皇帝位于新亭,是为宋孝武帝。五月,孝武帝军攻入京都建康,刘劭、刘濬一齐伏诛,鲍照为孝武帝军平定京邑而作《中兴歌十首》以颂。秋季,鲍照在京都建康,与王僧达相唱和,有《和王护军秋夕》诗一首。同年,鲍照除海虞县令。
  • 孝建三年(456年)春季,鲍照迁太学博士,兼中书舍人。刘骏爱撰写文章,自以为别人比不上,鲍照领悟他的心思,写文章多言辞粗俗句子重复。人们都说鲍照才思枯竭,实则不然。同季,鲍照在建康与吏部尚书谢庄连句作诗,有《与谢尚书庄三连句》一首。春夏之交,鲍照因修葺房屋而请假三十日,作《请假启》一文。后鲍照又因病而作《松柏篇》诗一首,因病及其妹鲍令晖逝世而请续假百日作《请假又启》一篇。秋季,与王延秀荀原之荀万秋等登楼赏月,有《月下登楼连句》一首。十月,柳元景为骠骑将军,鲍照作《为柳令让骠骑表》。冬季,鲍照随孝武帝游宴覆舟山,代柳元景作《侍宴覆舟山二首》。大约此年,鲍照因在建康与荀万秋分别而作《与荀中书别》一诗,又作《药奁铭》及《谢赐药启》。
  • 孝建四年(457年),春正月,刘骏改年号为大明。大约孝建、大明年间,鲍照为讽孝武帝之宫闱渎乱而创作《采桑》一诗。大约在离太学博士而兼中书舍人任前,鲍照忧谗畏讥而作乐府诗《代陈思王京洛篇》一首。离中书舍人任时,鲍照又作《代白头吟》一首以寄托其不遇自伤之情。大约此后,鲍照大概因与王僧达的交往而出为秣陵令。秋季,鲍照在秣陵令任,作《玩月城西门廨中》诗一首。
  • 大明二年(458年),鲍照转永安令(虞炎《鲍照集序》误作“永嘉令”)。出为永安令时,鲍照又受限制行动的处分,有行动限制被解除时的谢启《谢永安令解禁止启》一篇。 [6]

乱中遇害

  • 大明五年(461年),鲍照因行动限制被解除而作《谢永安令解禁止启》一篇。之后,鲍照到扬州吴兴,为临海王刘子顼军府佐,掌书记之任。秋季,鲍照在吴兴,有《吴兴黄浦亭庾中郎别》一诗。大约此年或次年,鲍照于吴兴又有《自砺山东望震泽》一诗。次年(462年)春季,鲍照在吴兴送别盛侍郎,作《盛侍郎饯候亭》一诗。七月,刘子顼徙任荆州刺史,鲍照为其征虏参军而随其赴荆州任。刘子顼上荆前由吴兴返京都建康,鲍照随之。八、九月间,鲍照随刘子顼赴荆州江陵,发自建康新渚,作《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一诗以纪。赴荆州前,鲍照作《代东门行》一诗,道经竹里山时作《登翻车岘》一诗,到京都时则睹物有感而作《代陆平原君子有所思行》一诗。此外,途中鲍照作《游思赋》一篇以寄怀,途径武昌登黄鹤矶时又作《登黄鹤矶》一诗,途经阳岐山时则作《岐阳守风》一诗。再次年(463年),鲍照在荆州江陵,有《与伍侍郎别》和《梦还乡》,《代阳春登荆山行》和《在荆州与张使君李居士联句》大概也创作于此年。
  • 大明八年(464年)春夏之际,刘子顼由征虏将军进号前将军,鲍照随府转前军参军,不久即迁前军刑狱参军,又迁前军记室参军。闰五月,孝武帝刘骏薨,太子刘子业即帝位,史称“前废帝”。同年,鲍照妻子逝世,鲍照作《伤逝赋》以悼亡。大约此年,鲍照在荆州作《拟古》“十五讽诗书”一诗自叙经历。次年(465年)春季,鲍照于荆州作《在江陵叹年伤老》一诗。八月,刘子业改永光元年为景和元年。十一月,湘东王刘彧弑宋前废帝刘子业。十二月,刘彧即帝位,是为宋明帝,改景和元年为泰始元年。同年,晋安王刘子勋传檄京邑,以兵反,刘子顼不宋明帝受命而以兵响应刘子勋。此年前后,鲍照在荆州作《代挽歌》一诗。
  • 泰始二年(466年),刘子勋称帝于寻阳,定年号为“义嘉”,进刘子顼为卫将军、开府仪同三司,鲍照随府转卫军参军。八月,刘子勋兵败,被杀于寻阳。随后,荆州城破,刘子顼被执,寻被杀,鲍照也于乱兵中遇害,时年约五十一岁。[7]

人物成就

  • 鲍照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其文学成就集中表现在其文学创作上多方面的贡献。六朝诗坛,素称贻讥金粉,浮华纤巧,内容空虚贫弱,缺少现实生活的反映。在晋宋文学新旧变革过程中,鲍照继谢灵运之后,进一步继承并发扬自《诗经》以来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其作品不但在内容上能够较为全面、深刻地反映社会生活和时代面貌,尽情地抒吐个人胸怀,在艺术形式上更能汲取当时文坛上精雕细琢、善于表现的长处,讲究炼字炼句,巧妙地操纵语言的音节,多所创造,具有清新而又严谨的特点,一洗诗坛靡弱之风,光焰腾于楮墨之表,为诗界灌注了新的生命。风格上,鲍照的诗作豪爽驱迈,为此,方东树曾赞扬其作“非常奇丽,气骨俊逸不可及,非同齐、梁靡弱无气,虽小庾亦不能具此气骨”(《昭昧詹言》),认为鲍照之后的庾信亦望尘莫及。数量上,鲍照的诗作在也是当时最多的,丁福保编《全汉三国晋南北朝诗》所收文人诗603首中,鲍照一人独占204首(三言1首,四言4首,五言167首,七言11首,杂言21首),超过其三分之一。形式上,鲍照的诗作半为徒诗,半为乐府。徒诗全为五言,乐府则半为五言,半为七言或杂言。内容上,鲍照在游仙、游山、赠别、咏史、拟古、数诗、建除诗、字谜、联句等方面均有佳作留世。
  • 同时,鲍照的文学成就存在一个聚讼千古的严肃课题,即鲍照是否梁陈宫体诗的先导或滥觞。自从萧子显在《南齐书·文学传论》里从侧面指出齐梁的艳情、宫体皆是鲍照诗歌艺术影响的恶性发展后,宋代的张戒、近代的刘师培、现代的陈钟凡、陈寂亦等评论家基本持赞同态度。对此,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理事钟优民等认为,宫体诗是梁简文帝萧纲所创,完全是腐朽透顶的统治阶级荒淫放荡生活在创作上的丑恶反映;而鲍照笔下的妇女形象则充满康乐之情,或具有婉曲愁怨之思,故而鲍照的创作态度是严肃的,从而鲍照诗与宫体诗存在本质区别,二者不可同日而语。 [8]

人物轶事

  • “留一犁”:相传,在南北朝时期,某年春季备耕期间,一位姓宛的农民发现,他家那块稻田里不知什么时候葬了一棺新坟。他虽然觉得奇怪,却不动声色地接纳了它,在耕田时还为它多留了一犁土,且让“留一犁”成了宛家的“祖训”,让宛家人一代一代地善待这个无名之坟。隋朝开科举前,宛家原本世代务农。但到了隋朝开科举后,这个农民的孙子辈中却出了个在省城会考中名例榜首的大秀才。据传,宛秀才在省城会考期间,每逢遇到疑难问题时,总有一个人在他后面指点他,可是当他回头时却发现什么人也没有。在指点声音出现时,宛秀才再三追问后得知指点他的是“刘一雷”,因为宛家对其有恩而暗中指点宛秀才。宛家人千思百想后想到“留一犁”的“祖训上,认为是“留一犁”在暗中相助宛秀才,于是宛家人重修此坟以表感谢,后从墓中的随葬竹简中得知墓主是鲍照。 [9] [21]

人物争议

  • 籍贯争议:对于鲍照的籍贯,有上党和东海两种说法,对于各自地理位置又各自有两种说法:对于上党,一说是徐州淮阳郡上党县(今江苏宿迁县),一说并州上党郡(今山西长子县);对于东海,一说是治所在郯县(今山东郯城)的东海郡,一说是治所在连口(今江苏涟水县)的东海郡。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丁福林经过考证后认为:鲍照祖籍本是并州上党(今山西长子县),故虞炎在《鲍照集序》中称鲍照“本上党人”;东汉时,其先辈移家东海(今山东郯城),因鲍照又为东海人。于鲍照的出生地,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曹道衡据鲍照的诗文考证,认为鲍照可能生于京口(今江苏镇江市)。[10]
  • 生年争议:根据虞炎《鲍照集序》,鲍照享年五十余,则鲍照生年在义熙四年(408年)至义熙十二年(416年)之间。对于鲍照生年,学界因而有义熙六年(410年)说(见陆侃如和冯沅君所著《中国诗史》等)、义熙八年(412年)说(见北大中文系所编《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等)、义熙十年(414年)说(钱仲联等)、义熙十一年(415年)说(见余冠英选注《汉魏六朝诗选》等)、义熙十二年(416年)说(丁福林等)等。其中,义熙六年说、义熙八年说和义熙十一年说并未申说理由;据丁福林考证,义熙十年说的理由并不充分。同时,丁福林经过论证先后得出“鲍照初仕地点在荆州而非江州”、“鲍照解褐为临川王国侍郎在元嘉十二年”、“鲍照初离家赴荆州之时间在元嘉十二年”、“鲍照离家赴荆求仕时二十岁”等结论,并由这些结论得出“鲍照生年在晋安帝义熙十二年”的最终结论。[11]

人物纪念

  • 鲍照墓:鲍照墓在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城外西池西岸,原墓已毁,现存冢墓是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黄梅县知县俞昌烈所重修的,封土高2米,底径2米余,有碑石一块,上刻“南朝宋参篝鲍公照明远之墓”等字。[12]
  • 明远台:明远台位于肥东县县城北梁园镇西南角,旧址约1050平方米,四周有水圩。民国初年,明远台被毁。抗日战争时期,合肥县肥东办事处于旧址建中山纪念堂,不久即倒塌。解放前夕,此处仍有数块明远台碑石。解放后,梁园区公所建房于旧址,《方舆胜览》称“鲍照尝读书于此”。据清嘉庆《合肥县志》载,北宋张持正于庐州任官时,访知慎县有鲍照读书处,就其地建亭,取名“俊逸亭”(一说鲍照墓墓前曾建有“俊逸亭”)。因杜甫《春日忆李白》诗中有称赞鲍照诗的诗句“俊逸鲍参军”,故名。清代蔡邦燮在旧址上设塾授徒,重修此亭,而取鲍照之字而更名为“明远台”。清代光绪年间兵部尚书彭玉麟(谥刚直),幼年也曾在明远台读书。1985年12月20日,在明远台旧址掘得一座残碑,尚可辨认的碑文有“……余乡彭刚直少时曾读书于此”,下刻碑文撰书者:“清朝吉林省长、翰林院编修、长沙郭宗熙”。[13]

人物评价

  • 钟嵘:宋参军鲍照,其源出于二张,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諔诡,含茂先之靡嫚。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然贵尚巧似,不避危仄,颇伤清雅之调。故言险俗者,多以附照。(《诗品》)[14]
  • 王通:鲍照、江淹,古之狷者也,其文急以怨。(《中说·事君篇》)[14]
  • 陈师道:鲍照之诗,华而不弱。(《后山诗话》)[14]
  • 陈绎曾:六朝文气衰缓,唯刘越石、鲍明远有西汉气骨,李、杜筋取此。(《诗谱》)[14]
  • 王夫之:①明远乐府,自是七言至极,顾于五言歌行,亦以七言手笔行之,句疎气迫,未免失五言风轨。但其谋篇不杂,若《门有车马》、《东武》、《结客》诸作,一气内含,自踞此体肠要,当从大段着眼,乃知其体度。若徒以光俊求之,则且去吴均不远矣。元嘉之末,雅俗沿革之际,未可以悦耳妄相推许也。②杜陵以“俊逸”题鲍,为乐府言尔。鲍五言恒得之深秀而失之重涩,初不欲以俊逸自居。……五言自著俊字不得。(《船山古诗评选》)[14]
  • 魏源:嗣后阮籍傅玄、鲍明远、陶渊明江文通陈子昂李太白韩昌黎,皆以比兴为乐府、琴操,上规正始,视中唐以下,纯乎赋体者,固古今升降之殊哉!(《诗比兴笺序》) [14]
  • 吴汝纶:①明远乐府最高,他诗多规摹大谢,不为绝诣。《昭明》多录乐府,慎取他体,鉴裁自精。②鲍诗有生峭一种,下开东野、山谷。(《鲍参军集选》) [14]

史籍记载

  • 《南史·卷十三·列传第三》 [15]
  • 《宋书·卷八十四·列传第四十四》 [16]
  • 《鲍照集序》虞炎
  •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鲍参军集题辞》张溥
  • 《四库全书总目·鲍参军集注提要》

诗作欣赏

  • 鲍照的人生逆袭:莫欺少年穷,莫笑中年愁

参考资料

  1. 龙潜庵 李小松,等 编著.历代名人并称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113
  2. 龙潜庵 李小松,等 编著.历代名人并称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年12月第1版:182
  3. 丁福林 撰.鲍照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1-9
  4. 丁福林 撰.鲍照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31-40
  5. 丁福林 撰.鲍照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41-99
  6. 丁福林 撰.鲍照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99-134
  7. 丁福林 撰.鲍照年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10月第1版:135-163
  8. 钟优民 著.发唱惊挺风骚遥领——简论鲍照的文学成就//钟优民文集.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400-414
  9. [网址 标题.网站.日期]
  10. 曹道衡 著.关于鲍照的家世和籍贯//中古文学史论文集.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09月新1版:393-402
  11. 丁福林. 鲍照生年考索[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86(1):91-95.
  12. 淮安运河博物馆 编.淮安历史名人小传.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04月第1版:39
  13. 安徽省肥东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肥东县志.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0年06月第1版:548
  14.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南朝宋·鲍照 著;钱仲联 增补集说校.鲍参军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05月第1版:443-455
  15. 南史·卷十三·列传第三.国学导航.2015-10-17
  16. 宋书·卷八十四·列传第四十四.国学导航.2019-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