鯽魚膽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鯽魚膽草 |
中文名稱:鯽魚膽草 拉丁文名:Oldeniandia auricularia(L.)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科:茜草科 性味歸經:味甘、苦,性平;歸肝經 |
鯽魚膽草,中藥名。為茜草科植物耳草Oldeniandia auricularia(L.)的全草。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主治蛇、蟲咬傷,喉痛,便血,牙疳。[1]
別名:較剪草,山過路蜈蚣、蜈蚣草、行路蜈蚣,鯽魚草、龍膽草、節節花、苦膽草,苦節節花、細葉丑婆草。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30-100cm。莖近直立或平臥,小枝密被短粗毛,幼時近四稜柱形,老時圓往形,節上常生根,葉對生;葉柄長2.7mm,托葉膜質,被毛,合生成一短鞘,先端5-7裂成剛毛狀;葉片近革質,披針形或橢圓形,長3-8cm,寬1-2.5cm,先端急尖或漸尖,基部楔形或微下延,上面平滑或粗糙,下面常被粉末狀短毛,側脈4-6對。
聚傘花序密集成頭狀,腋生;無總花梗;苞片披針形,微小;花4數,近無梗;萼筒長1mm,被毛,裂片披針形,長1-1.2mm;花冠白色,長2.5-3mm,裂片長1.5-1.8mm,廣展;雄蕊生於花冠筒喉部,花葯伸出;柱頭2裂。
蒴果球形,直徑1.2-1.5mm,熟時不裂。種子每室2-6顆,種皮有小窩孔。花期春未夏初。[2]
植物種屬
茜草科耳草屬植物耳草。
分布區域
分布於華南和西南。
生長環境
生於草地、林緣和灌叢中。
藥用價值
一、
功能:清熱解毒。
主治:主要用於蛇、蟲咬傷,喉痛,便血,牙疳。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外用:搗敷。
化學成分:全草含生物鹼、黃酮甙、氨基酸。
相關論述:
1、《生草藥性備要》:行氣,敷瘡止痛,理蛇傷,生津液,止喉痛。
2、《福建民間草藥》:清熱潤燥,涼血解毒。
臨床應用:
1、治癩狗咬傷:鯽魚膽草、老虎利、大浮萍。蜜糖搗敷之。(《嶺南採藥錄》)
2、治毒蛇咬傷:耳草一握,胡椒目一錢。加水搗爛,外敷,日換一次。
3、治蜈蚣咬傷:耳草一兩,綠豆二兩。酌加水煎服。
4、治大便下血:耳草一兩和白米一兩。搗爛,沖開水燉服。
5、治中痧嘔吐:耳草一兩。酌加開水燉服。
6、治走馬牙疳:耳草一兩。水煎,另加米醋一盞漱口,每天漱三至五次。(2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
採收加工:夏季採收,鮮用或曬乾。[3]
二、
【出處】《嶺南採藥錄》
【拼音名】Jì Yú Dǎn Cǎo
【別名】較剪草(《生草藥性備要》),山過路蜈蚣、蜈蚣草、行路蜈蚣(《福建民間草藥》),鯽魚草、龍膽草、節節花、苦膽草(《廣東中藥》Ⅱ),苦節節花、細葉丑婆草(《農村中草藥製劑技術》)。
【來源】為茜草科植物耳草的全草。
【原形態】多年生、近直立或平臥草本,高達0.3~1米。莖平滑或粗糙。葉對生,近革質,卵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3~8厘米,寬1~2.5厘米,上面無毛,下面通常被柔毛;托葉膜質,合生成一短鞘,頂具長刺毛5~7條。花白色,幾無柄,團聚於葉腋內;萼4裂,長約2毫米,通常有毛;花冠長約3毫米.裂片4,禿淨;雄蕊4;雌蕊1,子房2室,花柱線狀。蒴果球形,長和寬約1.5毫米,不開裂,被粗毛。花期在夏秋間。
【生境分布】生于山野、曠地上。分布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化學成份】全草含生物鹼、黃酮甙、氨基酸。
【性味】
①《生草藥性備要》:"味苦,性平。"
②《福建民間草藥》:"甘微苦,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治蛇、蟲咬傷,喉痛,便血,牙疳。
①《生草藥性備要》:"行氣,敷瘡止痛,理蛇傷,生津液,止喉痛。"
②《福建民間草藥》:"清熱潤燥,涼血解毒。"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3~5錢。外用:搗敷。
【附方】
①治癩狗咬傷:鯽魚膽草、老虎利、大浮萍。蜜糖搗敷之。(《嶺南採藥錄》)
②治毒蛇咬傷:耳草一握,胡椒目一錢。加水搗爛,外敷,日換一次。
③治蜈蚣咬傷:耳草一兩,綠豆二兩。酌加水煎服。
④治大便下血:耳草一兩和白米一兩。搗爛,沖開水燉服。
⑤中痧嘔吐:耳草一兩。酌加開水燉服。
⑥治走馬牙疳:耳草一兩。水煎,另加米醋一盞漱口,每天漱三至五次。(②方以下出《福建民間草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