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故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帝故里 |
中文名称;黄帝故里景区 外文名称;Huang Di's hometown Scenic Area 位置;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 面积;100余亩 始建时间;战国 景区级别;省级森林公园 气候类型;温带季风气候 |
黄帝故里位于河南省郑州市新郑市轩辕路北,占地面积100余亩,是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拜祖的圣地,也是十八届世界客属恳亲大会拜祖仪式和历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的现场。1996年底被命名为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汉代在此始建轩辕庙,历史有毁有修。明代隆庆四年(1570年)修葺,于庙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知事许朝术于庙前立“轩辕故里”碑。后又经2002年和2007年两次大的扩建,形成现在的黄帝故里景区。
2006年6月,由河南省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公布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6月7日,“新郑黄帝拜祖祭典”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是海内外炎黄子孙拜祖圣地之一,当代一些文化学者、专家倡议将轩辕黄帝诞辰、上巳节设立为“中华圣诞节”,呼吁普天下华夏儿女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共同纪念人文始祖轩辕黄帝。 根据新郑市十三五旅游发展规划(2016-2020),“十三五”期间将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打造为国家5A级景区。
目录
概述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汉代在新郑北关轩辕丘前建有轩辕故里祠。
自汉代建轩辕故里祠以来,历史有毁有修。明代隆庆四年修葺,于祠前建“轩辕桥”;清康熙五十四年新郑县知事许朝术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清乾隆二十九年修葺,《重修大殿碑记》记载:“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乃当年故址”。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缅怀始祖功德,新郑市人民政府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黄帝故里进行了多次整修、扩建和改造,特别是经2002年和2007年两次大的扩建,形成现在的黄帝故里景区。可以说,黄帝故里历经了千年风雨沧桑,见证了历代王朝沉浮,而黄帝故里的变迁历程恰恰是社会大变革、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缩影。
旅游景区
扩建后的黄帝故里景区共分五个区域:中华姓氏广场、轩辕故里祠前区、轩辕故里祠、拜祖广场、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
中华姓氏广场
黄帝故里景区门前广场原名轩辕广场,由于地处老城区,形状不方不圆,道路斜穿而过。2008年根据专家建议,将轩辕广场更名为中华姓氏广场,面积由原来的7千平方米扩建成1.5万平方米的方形广场,将景区内鼎坛移至百家姓广场,放至广场靠南三分之一处,鼎坛高9米,底座为35米×35米,坛面为21米×21米,共分三层15层台阶,鼎坛周围广场地板上刻满中华4600多个姓氏,并有抽象的祥云纹路散布广场之中,意喻“踩祥云之上,观百家姓,唱和谐歌,畅想民族腾飞之未来”。这一亚洲最大的姓氏广场将成为群众拜祖的主要场所。大典时,百家姓方阵群众将身着姓氏标志的服装参拜祖先。位于广场中心的中华第一鼎——黄帝宝鼎高6.99米,鼎口直径4.7米,腹深2.8米,耳高1.5米,足高2.8米,重24吨,鼎足为熊足,取意轩辕黄帝系有熊氏;鼎腹饰九龙,首顶艳阳火球,口倾水纹,祈风调雨顺,象征祖国统一安定。造型庄严、凝重、大气,被誉为“天下第一鼎”。其它分别为爱鼎、寿鼎、财鼎、仕鼎、安鼎、丰鼎、智鼎、嗣鼎,置八卦之位。
中华姓氏广场周围种植了活化石的水杉,共计960棵,正好象征了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俗话说:万姓同根,根在人祖。中华民族就象是一棵棵的大树,我们每个炎黄子孙就象是树的春华秋实,所以无论我们走到哪里都请不要忘了你是树的哪根哪枝那条哪叶,这也正是我们修建这中华姓氏广场的原因。
在“2009全国特色文化广场颁奖大会”暨“第三届全国广场文化论坛”上,以展现中华姓氏悠久历史的新郑中华姓氏广场被授予“全国特色文化广场”荣誉称号。
轩辕故里祠前区
轩辕故里祠前区,由南向北依次为汉代石阙、日晷、指南车、四柱石坊
、轩辕桥与姬水河、“轩辕黄帝之碑”。汉代石阙为蜂腰型子母阙,母阙为重楼,上楼为重楼,高16米,阙两楼间距18米。
日晷置于轩辕故里祠前区左侧绿化带中,为中国传统的标准赤道平面式造型,可在拜祖大典时确定开始时刻。
指南车置于轩辕故里祠前区右侧绿化带中,与日晷对称。
四柱石坊,为汉代青石牌坊。
轩辕桥下姬水可潺潺横流,“轩辕黄帝之碑”立于其右。
轩辕故里祠
轩辕故里祠是整个黄帝故里景区中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最核心的部分。汉代建祠,明清
修葺,有正殿、东西配殿和祠前庭,2000年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正殿五间,中央供奉轩辕黄帝中年金身塑像,上面人文初祖的扁额是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思远的题词,殿内四周的壁画生动形象的展现了皇帝一生的丰功伟绩。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配殿塑黄帝元妃嫘祖——“先蚕娘”像;西配殿塑黄帝次妃嫫姆——“先织娘”像。
祠前庭三间,以图照展示新郑的裴李岗、仰韶和龙山文化时期文物。祠庭院内,树“林则徐拜祖碑”和世界客属总会拜祖碑等。
拜祖广场
拜祖广场(原为黄帝宝鼎坛区),中间由南向北为一条36米宽,深红色花岗岩石通道,至黄帝像。地面铺30米×30米“五色土”图案,其五色分布中为黄色以应黄帝,东为青色以应青帝,西为白色以应白帝,南为赤色以应赤帝,北为黑色以应黑帝。拜祖广场东西两侧仍为楹联长廊。[1]
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
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设中华圣火台、拜祖台、颂歌台、黄帝像、中华始祖坊、黄帝纪念馆等。[2]
中华圣火台位于拜祖区北,台高2007毫米,取2007年丁亥年拜祖日,地面周长5004毫米,取意黄帝甲子纪年5004年。圣火台创意为“钻木取火”,文明之光。
拜祖台位于黄帝像前,台东西长27米,南北宽20米,台前设90厘米高汉白玉栏杆。
颂歌台位于拜祖台左右两侧,每侧各长20米,五级青石面层,每侧可立250名颂歌者。颂歌台两侧置黄龙。
中华人文始祖轩辕黄帝的塑像于2005年4月10日落成。这尊汉白玉塑像为黄帝手执宝剑的正面坐像。像高5.19米,以示“九五之尊”。像前基座正面刻字“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像”,基座面以黑色花岗岩板镶砌,其余三面为汉画石刻,每面左上角刻四方图案,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皆头南尾北,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皆头西尾东。四方图案的对角设星宿图。东南西北各置四方七宿和镌刻黄帝故事。
中华始祖坊实为黄帝像背景板,供举行拜祖大典时中央电视台现场拍摄使用,用来遮挡轩辕丘后面左右两侧的居民房屋建筑,为临时性建筑。此坊共九孔,中间高,两边低,正面镌刻所谓黄帝八大功绩,即初定甲子,历算星象;律吕恒音,教民歧黄;踪迹六书,文典辉映;创制指南,舟车四方;五谷丰登,蚕桑美裳;修德振兵,肇造华章;宇内一统,铸鼎开疆;设官司职,政体滥觞。石坊之后为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3]
轩辕丘区“圣”:轩辕丘高19米,长100米,丘内建有中华第一宫——轩辕宫,为地穴覆土式建筑,寓意黄帝出生地。黄帝文化艺术苑区“趣”:有丰富多彩的黄帝文化艺术展示。
历史文化
河南省新郑市黄帝故里景区建设分为三个阶段:轩辕故里词建设;2002年黄帝故里景区扩建工程;2007年初黄帝故里景区改造扩建工程。
轩辕故里祠建设
汉代始建轩辕故里祠,迭有毁修。
明隆庆四年(1570年)修葺,于祠前建“轩辕桥”。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新郑县知事许朝柱于祠前立“轩辕故里”碑,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新郑县志·金石志》记述:“国朝轩辕故里碑,碑在北门外,康熙五十四年邑令许朝柱立。”
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修葺,《重修大殿碑记》记述:“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乃当年故址。”
20世纪90年代初,新郑县委书记张海钦、县长王福成、市委宣传部部长郭更新、旅游局副局长赵国鼎及乔志敏、刘彤标等组织重修。轩辕故里祠区面积约2亩,坐北面南,祠有大殿五间,殿中端坐黄帝老年塑像,像上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会长程思远题写“人文初祖”匾额,像后背墙和东西墙壁上彩绘“黄帝诞生”、“黄炎结盟”、“征战蚩尤”、“高举龙旗”、“建都有熊”、“创造发明”等壁画;有东西配殿各三间,东配殿塑黄帝元妃嫘祖——“先蚕娘”像,西配殿塑黄帝次妃嫫母——“先织娘”像。大殿前设长方形鼎,供祭拜黄帝用;前左侧树“林则徐拜祖碑”,前右侧树“世界客属总会拜祖碑”。祠前庭三间,以图展示新郑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前庭门楣为薄一波题词“轩辕故里”。祠前门两旁置青石雕刻石熊,以示有熊国图腾。祠前左侧树原中共中央委员、中央直属工委常务副书记刘正威题“轩辕故里”碑。2000年,轩辕故里祠公布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帝故里景区扩建
轩辕故里祠面积小,不能满足海内外炎黄子孙拜祖需要。1997年3月,中共新郑市委书记岳文海、市长李和平、副书记郭更新、旅游局局长李留建及刘彤标等,组织首次对黄帝故里扩建,拆迁祠前居民户,建黄帝故里祠前区和黄帝故里广场,面积约5000多平方米,并进行绿化。2002年至2003年,新郑市委、市政府扩建轩辕故里祠区,易名为“黄帝故里景区”。扩建后景区面积为4.3万平方米,由祠前区、轩辕故里祠区、黄帝宝鼎坛区和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组成。
祠前区东西宽80米,南北长100米,约8000平方米,由南向北依次置黄帝故里景区扩建碑、第一石坊、乾坤浮雕盘、第二石坊、轩辕桥与姬水河、中华第一石碑、轩辕黄帝之碑和黄帝故里碑等。轩辕故里祠区基本未动,仅于祠两侧建竹林园与通道。
黄帝宝鼎坛区位于轩辕故里祠后,南北长150米,东西150米,面积约2.25万平方米,由青石甬道铭文、民族图腾柱、黄帝宝鼎坛和楹联长廊组成。青石甬道铭文镌刻上自伏羲、神农、黄帝,下迄21世纪近万年历史,其中记有关黄帝在河南新郑诞生、建都等史实。甬道铭文两侧镌刻“客家人脚印”。民族图腾柱耸立青石甬道两侧,汉白玉石,10方,高3.6米,6棱,镌刻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图腾或族徽。黄帝宝鼎坛是黄帝故里景区标志性建筑之一,坛基为正方形,代表八卦之一“坤”,边长50米。坛顶为圆形,代表“乾”。坛高5米,代表“五土”,即山林、川泽、丘陵、水边、洼地等,象征大地山河。鼎坛台阶取3699之数,第一平台为3个台阶,为正道。第二平台为6个台阶,寓八卦中阴爻,即阴、阳、风、雨、晦、明等。第三平台、第四平台各为9个台阶,合为99,为至尊。鼎坛四周以青石铺面,寓意大地浩瀚,自然和谐。鼎坛上伫立九鼎,黄帝宝鼎立于中宫之位,青铜铸造,高6.99米,直径4.7米,重24吨。鼎腹三面,每面镌刻三条龙,其中一条巨龙居中,回首反顾,龙首有似火球,寓为黄帝宝珠,象征光明;龙口涎水纹,象征风调雨顺;鼎足为立熊,寓意国于有熊。此鼎为中华第一宝鼎。新郑是鼎器之源,中国最早的鼎器出自八九千年前新郑的裴李岗遗址。五千年前,新郑人轩辕黄帝最早将陶鼎炊器制成铜鼎礼器。黄帝宝鼎比我国现存最大的商代“司母戊鼎”高出5.66米,重23.6吨,比现今进入世界吉尼斯纪录的广东肇庆青铜鼎高出0.39米,重8吨。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象征。其余8鼎,为四方四圆,通高1.25米,兽面纹饰,分别取仕、智、丰、爱、安、嗣、寿、财之名,以八卦之位环列黄帝宝鼎四周。楹联长廊位于黄帝宝鼎坛区东西两侧,各长150米,宽5米,楹联200幅,展示名人大家手笔,歌颂黄帝功绩,心系故里,其中多为书法艺术佳品。
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位于黄帝宝鼎坛之北,占地约1万平方米。轩辕丘旧址于此,清末被毁,今又象征性修复。丘高19米,直径100米,丘上植草木。黄帝纪念馆位于轩辕丘下,总投资1600万元,高11.9米,宽50米,二层,建筑面积30018平方米。由郑州大学建筑工程院和河南省古建筑研究所进行建筑设计和装修设计。纪念馆采用地穴覆土式建筑手法,为新石器时代人字形建筑,通过岩画和青石等传统表现手法,表现根文化主题。一层在地下,北壁墙中央端坐轩辕黄帝黄铜像,通高5.9米,取“九五”之尊,右手执权杖,左手握拳置膝上,目视前方,睿智、英武、端庄、慈祥。纪念馆门前亦有一尊玻璃钢仿石雕黄帝像,与馆内塑像相同。黄帝纪念馆前左侧靠东墙树“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拜祖纪念碑”。历年大型祭拜活动在黄帝纪念馆前黄帝宝鼎坛区举行。黄帝故里景区2003年为国家AAA级景区,2006年晋升为国家AAAA级景区,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改造扩建工程
2006年农历三月三“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由河南省政协主办,郑州市人民政府、新郑市人民政府承办,在海内外产生巨大影响,社会各界人士纷纷致信要求参加“丁亥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中央电视台总策划朱海的策划下,河南省、郑州市领导和新郑市委、市政府决定改造扩建黄帝故里景区。景区设置由南向北依次为中华姓氏广场、轩辕故里祠前区、轩辕故里祠区、拜祖区、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
中华姓氏广场面积约1.7万平方米,设黄帝宝鼎坛、中华姓氏墙。
轩辕故里祠前区,由南向北依次为汉代石阙,为蜂腰型子母阙,母阙为重楼,上楼为重楼,高16米,阙两楼间距18米。日晷置于轩辕故里祠前区左侧绿化带中,为中国传统的标准赤道平面式造型,可在拜祖大典时确定开始时刻。指南车置于轩辕故里祠前区右侧绿化带中,与日晷对称。四柱石坊,为汉代青石牌坊。轩辕桥与姬水河。轩辕故里祠区。
拜祖区(原为黄帝宝鼎坛区),中间由南向北为一条36米宽,深红色花岗岩石通道,至黄帝像。地面铺30米×30米“五色土”图案,其五色分布中为黄色以应黄帝,东为青色以应青帝,西为白色以应白帝,南为赤色以应赤帝,北为黑色以应黑帝。拜祖广场东西两侧仍为楹联长廊。
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区设中华圣火台、拜祖台、颂歌台、黄帝像、中华始祖坊、黄帝纪念馆等。中华圣火台位于拜祖区北,台高2007毫米,取2007年丁亥年拜祖日,地面周长5004毫米,取意黄帝甲子纪年5004年。圣火台创意为“钻木取火”,文明之光。拜祖台位于黄帝像前,台东西长27米,南北宽20米,台前设90厘米高汉白玉栏杆。颂歌台位于拜祖台左右两侧,每侧各长20米,五级青石面层,每侧可立250名颂歌者。颂歌台两侧置黄龙。黄帝像将原黄帝纪念馆前的汉白玉黄帝像沿中轴线前移3.5米,黄帝像抬高4.3米,像前基座正面刻字“中华文明始祖轩辕黄帝像”,基座面以黑色花岗岩板镶砌,其余三面为汉画石刻,每面左上角刻四方图案,即东方青龙、西方白虎,皆头南尾北,南方朱雀、北方玄武,皆头西尾东。四方图案的对角设星宿图。东南西北各置四方七宿和镌刻黄帝故事。中华始祖坊实为黄帝像背景板,供举行拜祖大典时中央电视台现场拍摄使用,用来遮挡轩辕丘后面左右两侧的居民房屋建筑,为临时性建筑。此坊共九孔,中间高,两边低,正面镌刻所谓黄帝八大功绩,即初定甲子,历算星象;律吕恒音,教民歧黄;踪迹六书,文典辉映;创制指南,舟车四方;五谷丰登,蚕桑美裳;修德振兵,肇造华章;宇内一统,铸鼎开疆;设官司职,政体滥觞。石坊之后为轩辕丘与黄帝纪念馆。
黄帝诞生
早在5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也就是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在中原一带居住着也个以熊为图腾的有熊氏部落。它的首领少典娶了一位名叫附宝的女人,她在轩辕生下了黄帝,于是就给他起名为轩辕。黄帝小的时候非常聪明,长大后也见识渊博,才华出众,深得部族的爱戴,被拥力为有熊部落的首皇帝结盟。轩辕黄帝非常有才华的,而当时势力最大的就是居住在新郑一带的有熊氏和居住在陈丘一带的炎帝部落。于是黄帝就率有熊氏与炎帝激战三次,终于打败了炎帝。此后炎黄二帝结为联盟,和睦相处,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础。所以说我们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
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
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下游一带居住着上万个大大小小的部落。这些大小部落,为了对付其他部落的入侵或对外扩张,往往联合起来,组成一个大的部落联盟。当时,在这些部落中,有三个最为强大的部落。一个是居住在黄河中游南部嵩山东麓的有熊(今河南新郑市)这个地方的有熊部落,其首领是姬轩辕。他是一位很有智慧和能力,集政治家、军事家和科学家为一身的领袖人物。一个是居住在黄河下游济水一带(一说在今湖北北部与河南南部)的最为强悍善战的九黎族部落,其首领名叫蚩尤。一个是居住在陈丘(今河南淮阳一带)的神农氏部落,神农氏的首领称炎帝,已传到第八代榆罔。《国语·晋语四》说:“昔少典娶有蛟氏,生黄帝、炎帝。生而异德,黄帝以姬水成,故姓姬,炎帝以姜水成,故姓姜。”由此看来黄帝和炎帝还是同胞兄弟呢。
据说,在神农氏时代,炎帝是天子,各氏族部落或部落联盟都要听从天子的命令。但是这时的神农氏部落已经没落,各氏族部落之间互相进攻讨伐,特别是九黎族部落,到处抢杀掳掠,使百姓深受其害,而神农氏炎帝榆罔又无力加以制止。这时的有熊部落正兴起,其首领姬轩辕经常出面调停部落之间的纠纷,以理服人,对不听劝告者,就以武力征服。这样,许许多多的部落已不再听从炎帝榆罔的命令。姬轩辕事实上已代替了炎帝榆罔的天子地位。炎帝榆罔为了挽回自己的天子地位,就出兵攻打那些服从姬轩辕的部落。这样,越是攻打,那些部落就越是归姬轩辕。于是姬轩辕就率领他的六七个部落在阪泉(在今河南扶沟境内,一说在今河北涿鹿县)与炎帝榆罔大战。经过三次大的战役,炎帝榆罔大败,归服姬轩辕。这样,两个部落联盟又联合,乘胜征讨肆虐百姓的蚩尤部落。姬轩辕与蚩尤交战,用的兵器是木棒、石斧、骨簇,而蚩尤这时已用上铜兵器,因此,初战连连失败。姬轩辕见一时不能取胜,就采用诱敌深入战略,将蚩尤引诱到地理环境陌生的涿鹿山(在今河北涿鹿县,一说是山西解县)之中,使蚩尤士兵粮食断绝,体力疲惫,然后乘着天降大雾,不辨东西,带着指南车,冲进蚩尤兵营,生擒蚩尤。
新郑最早称“有熊”
河南省新郑市在远古称“有熊”,这在历史书有明确记载。最早的记载是战国《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有熊在什么地方?《史记·五帝本纪·解集》说:“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或言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唐杜佑《通典·州郡典七》说:“新郑县,汉旧县,有溱洧二水,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本郑国之地。”1931年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说:“有熊,黄帝之都,即今河南新郑县。”1986-1993年版《汉语大辞典》说:“有熊,古地名,传说黄帝所建之都。故址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不仅历代史书这样记载,明代至民国年间的《大明一统志》、《大清一志》、《河南通志》、《开封府志》、《新郑县志》都一致记载新郑古为有熊。另外,如碑刻,金代刘文饶的《修德观问道碑记》曰:“郑,古有熊之国,黄帝所都。”明正德十二年《重修太清观志》:“河南新郑,古有熊氏之国也。”
以上历代文献、地方志和碑刻告诉我们,从战国的《竹书纪年》至今,一致记述新郑古代为“有熊”。当代著名史学家李学勤在《始祖山中华圣地建设促进会成立大会上的讲话》说:“常常有人问这样一个问题:新郑这个地方的传说究竟有多少可信性?我说从文献上来看,新郑作为‘有熊氏之墟’和作为‘少典氏之国’这一点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经《史记》和《史记三家注》等书记载下来,应该说两千年左右的时间里没有人提出任何有力的证据来怀疑这一点。”
至于新郑为何称“有熊”,何时称“有熊”,称至何时,许多专家学者发表不少高论,一致说法是,新郑在新石器时代,可能有许多熊。少典氏族是以熊为图腾,所以这里叫有熊。少典氏族生活年代,有许多学者认为是在裴李岗文化时期,如考古学家许顺湛在给《新郑县文物志》作序时说:“依据古史文献来看新郑的历史地位,如果对照《新郑县文物志》,我们就会更加清楚,距今8000年前后的裴李岗文化遗址,是少典族阶段的遗留,距今5000年至7000年的仰韶文化遗址,是黄帝族阶段的遗留……。”考古学家李友谋、马世之等皆持相同观点。至于“有熊”称至何时,汉代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第四》说:“帝纣乃囚西伯于羑里。闳夭之徙患之,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史记·正义》:“《括地志》云:‘郑州新郑县本有熊氏之墟也。’”由此可见,在商朝末,新郑还称为“有熊”。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1982年编制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商》在商代,仍称新郑为“有熊”。
轩辕丘在何处
既然黄帝是因居住或生于轩辕丘而得名,那么轩辕丘在何处?古代历史文献有三说:一是郦道元《水经注·渭水》说:“黄帝生于天水,在上邽城东七十里轩辕谷。”此说难以成立。因为黄帝的父亲少典是有熊国君,有熊国在河南新郑,怎么可能跑到甘肃天水的轩辕谷生下黄帝?再说,史书没有记载少典氏在那里活动过。二是《山海经·西次三经》说轩辕丘在西王母所居住的玉山之西480里。玉山在哪里?在昆仑山附近,也就是海拔4-5千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那里能够产生像黄帝族这样强大的部族吗?三是说轩辕丘在河南新郑。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王钦若《册府元龟·帝王部》说:“黄帝初受国于有熊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天下名胜志》说:“新郑县城内有轩辕丘。”《大明一统志》说:“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清乾隆二十九年轩辕故里碑刻说:“古传郑邑为轩辕氏旧墟,行在北有轩辕丘遗址,乃当年故址。”清嘉庆二十二年和民国十九年《密县志》引《中州杂俎》说:“密县大隗镇南三里许有‘七圣庙’……新郑轩辕丘距此四十余里。”这就是说轩辕丘在有熊国即今新郑市区内。汉代在轩辕丘旁建有轩辕故里祠,至今犹存。
黄帝其人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为五帝之首。早在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有熊氏部落曾在新郑一带定居。其部落首领“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黄帝、炎帝”。黄帝是少典的次子,生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西北),故称轩辕氏。黄帝幼时聪明异常,既长见识渊博,才干出众,遂继承父亲少典被拥立为有熊部落首领,故又称有熊氏。 五千多年前,以黄河中下游为中心的我国中原地区,氏族林立,大小部落成千上万。当初炎帝部落势力强大,最有威望。各部族听从他的号令,相安而居。到了黄帝时代,炎帝部落势衰。部落之间不断发生磨擦,甚至互相侵伐掠夺,侵占土地,抢劫财货,虏杀人口。
炎帝不能禁止,人民生活不得安宁。黄帝修德整兵,习用干戈,以道义促使部落之间相安友好,以武力征伐强暴,制止侵略。许多部落慕其戚望,前来通好,仰仗归从。当时炎帝侵凌周围部落,黄帝在阪泉(今河北涿鹿东南)与之三次交战,打败了炎帝,使其归顺于已。这时,东方九黎部族兴起,强悍凶横,炼铜制作兵仗刀戟大弩,侵略其他部落。其首领蚩尤更是凶神恶煞,每次出征作战都身披斑斓虎皮,头带双角铜盔,所向披靡。其他部落闻听蚩尤到来,惊魂落魄,溃散四逃。蚩尤在东方扫平诸部落后,一路西上,侵占炎帝部族。炎帝与之交战,竟一败涂地,于是丢弃境域,率领部族奔往涿鹿,向黄帝求救。黄帝亲率部族,九次与蚩尤交战而不能胜,就联合以熊、罴、貔、貅、虎为图腾的六个部落,会合炎帝部族,在涿鹿郊野与蚩尤展开决战。
传说,蚩尤有八十一个兄弟,个个铜头铁额,凶猛无比,又惯使刀戟弓弩等武器,炎黄兵卒战胜不过。黄帝即命风后制作战车,采用战车合围战术冲杀。蚩尤大败逃至中冀,被黄帝大将应龙擒杀。 黄帝平定蚩尤,威名大掁。各部族对他钦佩得五体投地,一致拥戴他为部落联盟首领。从此炎黄部族逐渐融合为一。接着,黄帝又打败北方前来侵扰的荤鬻部族(匈奴族的前身),在釜山(今河北怀来东)召集“万国”首领,庆贺天下太平,并“邑于涿鹿之阿”,休整士卒,养息生民。后来,他为了氏族的安全,又率领部族复归故里,“都于有熊”(今河南新郑)。为安抚百姓,他曾巡行四方,东至于海,南抵长江,西及崆峒(今甘肃陇右),北至河北燕山,初步奠定了中国的规模。
黄帝定都有熊,致力于各部落的繁荣与发展。他选贤任能,设官司职,治理天下。“举风后、力牧、常先、大鸿以治民”;仰天地置列侯众官,以风后配上台,天老配中台,五圣配下台,谓之三公;置左右太监,监于万国(诸部落),建立起完备的部落联盟管理体制。 黄帝总结神农氏炎帝时代的农业生产经验,祭祀天地百神,划野分州,计田设井,教民因时播种五谷蔬菜,驯养畜禽。黄帝和他的臣下,有很多发明创造。传说他命大挠制定天干地支,用来计算年月日,从此中国有了年月日的计算,后人称之为“黄帝历”。命容成制作盖天(浑天仪之类),观察天象;使羲和占日,常仪占月,臾区占星宿;命隶首作算数,制定度量衡之制,用来计量物之轻重、长短、多寡;命仓颉总结前人经验,制作象形文字;命宁封为陶正,制作釜、甑、碗、碟,进一步完备人们的饮食器物;命赤将为木正,共鼓、化弧刳木为舟,剡木为楫,邑夷作大辂,挥作弓,夷牟作矢,雍父作杵、臼;命伶伦定律吕,将竹管截成十二个长短不同的竹段,按照声音的高下清浊分为十二个音阶,制成各种乐器;命荣猨铸十二钟,以和五音;命元妃嫘祖教民养蚕制丝,供作衣料;伯余制作衣裳和鞋子。黄帝作冕垂旒充纩,定玄衣黄裳,于是衮冕衣服之制兴。建筑宫室,以避寒暑。与岐伯、雷公探讨医药之学。命俞跗、岐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防治疾病。黄帝时代,发明创造繁多,成就辉煌宏大,遂使中国跻身于“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列,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黄帝在位百年,死于荆山(又名覆釜山,今河南灵宝阌乡镇南),葬于上郡桥山(今陕西黄陵西北)。相传有子25人,得姓者14人,分为后世各国,不断繁衍,逐渐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相结合的中华民族。因此,后人共尊黄帝为祖先,称自己为炎黄子孙。
黄帝元妃
黄帝元妃——嫘祖
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部落联盟,黄帝被推选为部落联盟首领。他带领大家发展生产,种五谷,驯养动物,冶炼铜铁,制造生产工具;而做衣冠的事,就交给正妃嫘祖了。在做衣冠的过程中,嫘祖和黄帝手下的另外三个人作了具体分工:胡巢负责做冕(帽子);伯余负责做衣服;于则负责做履(鞋);而嫘祖则负责提供原料,她经常带领妇女上山剥树皮,织麻网,她们还把男人们猎获的各种野兽的皮毛剥下来,进行加工。不长时间,各部落的大小首领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嫘祖因为劳累过度而病倒了。她不想吃饭,一日比一日 消瘦。周围的男男女女,人人焦急万分,个个坐卧不安。守护在嫘祖身边的几个女子,想了各种办法,做了好多嫘祖平时爱吃的东西。谁知嫘祖一看,总是摇摇头,一点也不想吃。
有一天,这几个女人悄悄商量,决定上山摘些野果回来给嫘祖吃。她们一早就进山,跑遍了山山峁峁,摘了许多果子,可是用口一尝,不是涩的,便是酸的,都不可口。直到天快黑了,突然在一片桑树林里发现满树结着白色的小果。她们以为找到了好鲜果,就忙着去摘,谁也没顾得尝一小口。等各人把筐子摘满后,天已渐渐黑了。她们怕山上有野兽,就匆匆忙忙下山。回来后,这些女子尝了尝白色小果,没有什么味道;又用牙咬了咬,怎么也咬不烂。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果子。正在这时,造船的共鼓走了过来,发现几个女子站在那里发愣,连忙问发生了什么事。女子们便把她们为嫘祖上山摘回白色小果的事说了一遍。拱鼓一听,哈哈一笑说:“你们这些憨女子,现在咱们有火有锅,咬不烂就用水煮嘛!”他这么一说,立刻提醒了几个女子,她们连忙把摘回的白色小果都倒进锅里,加上水用火煮起来。煮了好长时间,捞出一个用嘴一咬,还是咬不烂。正当大家急得不知该怎么办的时候,有一个女子随手拿起一根木棍,插进锅里乱搅,边搅边说:“看你烂不烂,看你熟不熟!”搅了一阵子,把木棒往出一拉,木棒上缠着很多像头发丝细的白线。这是怎么回事?女子们继续边搅边缠,不大功夫,煮在锅里的白色小果全部变成雪白的细丝线,看上去晶莹夺目,柔软异常。她们把这个稀奇事立即告诉嫘祖。嫘祖是个急性子,不听则罢,一听马上就要去看。这些女子为了不让她走动,便把缠在棒上的细线拿到她身边。嫘祖是个非常聪明的女人详细看了缠在木棒上的细丝线,又询问了白色小果是从什么山上、什么树上摘的。然后她高兴地对周围女子说:“这不是果子,不能吃,但却有大用处。你们为黄帝立下一大功。”
说也怪,嫘祖自从看了这白色丝线后,天天都提起这件事,病情也一天比一天减轻,开始想吃东西了。不久,她的病就全好了。她不顾黄帝劝阻,亲自带领妇女上山要看个究竟,嫘祖在桑树林里观察了好几天,才弄清这种白色小果,是一种虫子口吐细丝绕织而成的,并非树上的果子。她回来就把此事报告黄帝,并要求黄帝下令保护桥国山上所有的桑树林。黄帝同意了。
从此,在嫘祖的倡导下,开始了栽桑养蚕的历史。后世人为了纪念嫘祖这一功绩,就将她尊称为“先蚕娘娘”。
参考资料
- ↑ 炎黄子孙恭拜始祖 庚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在新郑举行 , 快资讯 2020-03-26
- ↑ 庚子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今日举行,全球华人恭拜始祖轩辕! , 澎湃新闻 2020-03-26
- ↑ 在黄帝故里“祈福树”下 许下对国、对家、对根的最美愿望 , 快资讯 2020-0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