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黃平縣新州鎮老虎坳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全景視覺網 的圖片

黃平縣新州鎮老虎坳小學是因為它建立在老虎坳大寨而得名。「老虎坳小學」這個校名雖然不好聽,但它有着悠久的歷史。根據黃平縣的有關資料記載,老虎坳小學始建於1927年,至今已有95周年。該校建立之初,是一個私立學校,只有一名老師。之後,該校逐步擴大,特別是到1977年到1980年,該校曾經設有一年級至六年級和初一、初二、初三3個初中班級,共有教師13名。到20世紀90年代,該校有在校學生達到350多人,是該校學生就讀最多的時期。這些學生來自老虎坳大寨的3個村民小組和擺街營、擺身抱、猛桐寨、後山村民小組;有來自黃飄鄉的新莊村和白記村部分村民小組的學生;還有來自十里橋村龍塘、坳口田、上、下金萬村民小組和來自桐角沖村民小組的學生。這些學生%99都是苗族,入學前都不會說漢語。

辦學理念

老虎坳小學的辦學理念為:「以德為先,質量第一」;該校的校訓為:「奮發向上,有所作為」;該校的校風為:「文明、勤奮、活潑、創新和逆水乘舟,不進則退」。由於制定了正確的辦學理念和校訓、校風後,該校教學質量和考上初中和之後考取高中、考取大學的學生在黃平縣新州鎮列為前茅。

人才培養

據了解,該校自成立以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從這所學校走出去的學生中,有近百名學生成為國家有用的人才。這些人當中,有的成為中國知名的作家,有的成為中華詩詞作家,有的成為大學教授,有的成為高級工程師,有成為學者,有的成為中學高級教師,有的成為中、小學校長,有的成為醫師,有的成為報社記者,有的成為縣處級領導幹部,有的成為解放軍官兵,有的成為政法幹部和公安幹警,等等。如今,這些人中有的已經去世;有的已經退休,但仍然發揮他們的餘熱,為人民群眾辦實事;有的正在祖國各地為建設國家做出他們應有的貢獻。正如作家楊明淵1980年7月6日在《光明日報》上發表《老虎坳》一文中寫到:「如今,這山坳養育的人——我和童年的夥伴,像出窩的鳥,已飛到很遠的地方;我們當中,有的是工程師,有的是教師,有的是醫生……而在我們各自的履歷表上,仍然留下『老虎坳』這三個字,這是生我養我的故鄉啊!它寫着我們個人的歷史,也記載着家鄉的愛,我們不會忘記家鄉的水、家鄉的山、家鄉的人呵!」

從這個學校走出去的學生中,他們能取得這些成績主要是有學校正確的辦學理念和學校的校訓、校風嚴格教育,有歷屆老師認真輔導以外,同時與這些學生的生活環境和勤奮學習分不開。這些學生都是出生在農村的小孩,他們在農村讀小學時,每一天早上都要放牛、放鴨到坡上,回家吃中飯後才到學校學習;下午放學後,他們又上坡趕牛、趕鴨回家;有的男生還砍一挑柴,有的女生要割一籃豬菜才回家。這樣,既能培養他們熱愛勞動的美德,同時使他們知道農民勞動的艱辛,長大後他們才能奮發學習和努力工作。自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幾十年中,從老虎坳小學考進初中的學生,大多數在第一個學期因受語言和環境的影響,他們的學習成績跟不上城鎮出生的同學,但從第二學期開始,他們的學習成績反超城鎮的同學,因為他們有吃苦耐勞的學習精神!

然而,進入21世紀後,許多學生家長外出務工,其子女也跟着到外地讀書去;有的子女雖然未跟隨父母到外地讀書,但有的家長把自己二三歲的幼兒和六七歲的小孩送到縣城讀幼兒園和小學校讀書。每一個小孩由一個老人租房陪讀,每一年的房租費5000元左右,每一年大人和小孩的生活費10000多元左右;有點經濟實力的家長用40多萬元買校區商品房居住,方便自己的小孩上學。這樣,增加了這些農戶的經濟負擔。

當今造成該校學生減的原因,一是農民外出務工,把自己的子女帶到外地讀書[1]去;二是由於對農村學校教學質量缺乏有力監督,造成農村學校與城裡學校教育質量差距太大,從而許多學生家長不得不加大教育成本,想方設法讓自己的孩子進城接受教育。如果小孩在小學階段成績太差,到初中就會跟不上其他同學,這樣基本上可以說讀完初中畢業就難以升到高中,更不能考上大學

由於上述原因,加上現在農村農民生兒育女逐年減少,所以造成該校學生逐年減少。到目前,該校仍設有一至六年級,每一個班級只有一個班,共六個班,加上一個學前班(5個學生),共七個班級,有57名學生,9個教師。鄉村振興[2],要首先振興鄉村教育。希望該校的全體師生繼續努力,也希望有關部門大力支持,把這所近百年的村級小學重新振興!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