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黄性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黄性震
出生 1638-1702
国籍 中国
职业 康熙官员

黄性震(1638-1702),字符起,号静庵,漳浦县湖西人。中国明末清初人士。在清朝康熙年间以区区文人之身分而立军功,打败在台湾的郑氏王朝。清廷攻下台湾后被授与军功正一品,后任山西按察司校事,大常寺卿等职。

人物生平

投靠清廷

黄性震本任职于郑成功之子郑经之麾下,为“候补佥事道”[1]。后反叛投奔清廷,向当时的福建总督姚启圣献攻台策略,即所谓的“平台十策”(又称“进平海条陈十便”)[2]。 此时,清王朝舆台湾郑氏政权在东南沿海展开了长达三、四十年的政治、军事斗争。明末的郑成功打败荷兰人占据台湾后,五个月后病逝。其子郑经继位。郑氏政权后期,政事腐败,争权夺利,财源枯竭,人心离向,已经没有力量以军事力量打回大陆,与清朝抗争。黄性震分析了清、郑双方政治、军事形势后,在清康熙16年(西元1678年),在郑经渡海攻打金门、厦门期间,毅然脱离郑军,回归漳州故里。

献策福建总督

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军刘国轩从厦门出兵[3],接连攻克同安、长泰、平和、海澄等十县。清廷为扭转败局,任命姚启圣为福建总督。姚启圣上任后,首先到漳州视察战情,商议对付郑军之

策。在家乡冷眼观察政局变化的黄性震,认为时机已到,仗策军门,向姚启圣"进平海倏陈十便",也就是"平台十策"。黄性震计策的核心是:台湾地处天

险,难以强攻,也不可仅靠唇舌劝降。必须以官爵利禄折抚。他说:"倘能高位厚禄,买散人心,不用干戈,立可收其绩效。"这就是所谓"兵法攻心。"姚

启圣闻罢大喜,而且要立即付诸实施。黄性震说,郑军接连打了几个胜仗,军成正盛,骤然提出折抚,难以凑效。应该等待时机,出奇兵收复几个要地,

挫其锐气,然后抚而怀之。启圣从之。不久,指挥清军出师龙虎山,收复长泰,大破郑军于西溪,夺回江东桥、小港洲、水晶坪等战略要地。郑军伤亡惨重,刘国轩逃海澄。

此时,黄性震才说:"可以抚矣。"根据黄性震的建议,姚启圣将漳州卫改为"修来馆",并由黄性震主其事。"修来馆"对争取郑军官兵前来投诚起了重要作

用。凡前来投诚的文武官员,不仅给予官服车骑,而且让其"车马仆从,炫耀街衢",授予官司。对投诚士兵尊重其意愿,愿入伍者接纳入伍,愿归农者安

置归农。人伍者拨给饷银,归农者发给田地和"牛种"。结果,"至者如归,大喜过望"。黄性震还建议姚启圣,派人潜入台澎做策反工作,筹备征台事宜,得以采纳。同时使用反间计,制造郑军将领、官员来降的舆论,使其"自相疑贰,来归者日众"。至康熙二十年六月,折抚的投诚官兵,除归农者外,达四万余名。

折抚政策的成功,使清、郑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战场上,清军由被动变主动,复海澄、克厦门、取金门,节节胜利。金厦战斗后,清军将

领拟议杀尽郑经部属,将其子女和费财犒赏官兵。黄性震坚决反对,使数十万人免遭劫难,对争取台湾军民归附生成了巨大作用。康熙二十二年,清军仅

用七天攻克澎湖,收复台湾,完成了国家统一大业。黄性震对统一台湾的巨大贡献,永载史册。清廷授予他军功正一品。康熙帝特赐召见,宠赐蟒袍、宫

锻,慰劳备至,并加官进爵。

黄性震先后任山西按察司佥事、广西按察使司按察使、湖南布政使司布政使、大常寺卿等职。

视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