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陵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黄陵庙位于中国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三峡大坝下游长江南岸,2006年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陵庙坐南朝北,依山而建,占地面积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4860平方米,有山门、戏楼、禹王殿、祖师殿、武侯祠、白骨塔、放生池等建筑。主体建筑禹王殿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重建[1],面阔五间(18.45米),进深五间(16.2米),重檐歇山顶,殿内木雕及天花彩绘极为精美,殿内楠木柱上还能看到清代两次(1860年和1870年)长江洪峰淹没的痕迹。
基本简介
黄陵庙是三峡地区一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湖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05月25日,黄陵庙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2]。昔日飘摇欲坠、杂草丛生的古刹,经维修整治已经焕然一新,成为金碧辉煌、橙香醉人的文化场所。铎铎风铃似乎还在述说着长江1870年的那场大水,而巍巍禹王殿则又在见证着新一代大禹人根治长江洪水,高峡出平湖的壮举。在橙黄桔红季节,黄陵庙周围十里橙香,硕果累累。这里是三峡柑桔集中产区之一,著名的宜红橙就产于此地。
为了更好地保护黄陵庙,夷陵区政府对于黄陵庙的修缮和保护从未间断过,从1977年起就正式成立了黄陵庙文物管理处,开始了对黄陵庙的保护工作。1980年代初,原宜昌县(现为夷陵区)政府就多方筹措资金130余万对黄陵庙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进入21世纪,已经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黄陵庙又进行了一次的大规模维修。
历史沿革
历史上有关黄陵庙的传说很多,“黄陵”之称也令人费解。黄陵庙原名黄牛庙,据《宜昌府志》载:此庙为纪念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而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清同治甲子年(1864年)的《续修东湖县志》载:“峡之险匪一,而黄牛为最,武侯谓乱石排空,惊涛拍岸,剑巨石于江中”,又曰“神像影现,犹有董工开导之势,因而兴复大禹神庙,数千载如新。”黄陵庙的始建年代已无从考证,但从后来的一些史料上可以切摸到它的发展脉络。
黄陵庙中尚存一块诸葛亮为重建黄牛庙而撰刻的《黄牛庙记》,乃碑文云:“……古传所载,黄牛助禹开江治水,九载而功成,信不诬也,惜乎庙貌废去,使人太息,神有功助禹开江,不事凿斧,顺济舟航,当庙食兹土,仆复而兴之,再建其庙号,目之曰黄牛庙。”
视频
黄陵庙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西陵峡,猿啼渔歌 ,搜狐,2017-10-26
- ↑ 三国景点:黄陵庙武侯祠 ,搜狐,2018-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