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顶噪鹛·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黑顶噪鹛[1](学名:Garrulax affinis):为鹟科噪鹛属的鸟类,全长约25cm。
上体暗橄榄褐色并具灰色斑点。中型鸟类,体长24-26厘米。
前额、脸、颏、喉黑色,头顶黑褐沾棕或深棕橄榄褐色,背栗褐或棕褐色,
颧斑白色或棕红色,眼后缘和颈侧亦具白斑,飞羽金黄橄榄色而具蓝灰色尖端。下体淡棕褐色。
栖息于海拔900-3400米的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针叶林和林缘灌丛中。
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常在林下茂密的杜鹃灌丛或竹灌丛中活动和觅食,
特别是在多岩石和苔藓的潮湿灌丛地区尤为常见。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
形态特征
黑顶噪鹛雌雄羽色相似,前额、眼先、脸颊黑色,头顶至后颈黑色或黑褐色微沾棕色,
有的呈暗深橄榄褐色,前部有时变暗,脸下有一大的白色颧斑(滇东亚种颧斑棕红色),
有的眼后缘和耳羽后亦有白斑,颈侧有灰色块斑。背栗褐或棕褐色具灰色羽缘,
形成鳞片状,腰灰褐或橄榄褐色、也有呈橄榄棕色;尾上覆羽栗棕色和锈色,
中央一对尾羽基部金黄绿色,端部蓝灰色或灰褐色,其余尾羽外翈金黄绿色,内翈灰褐色或蓝灰色。
两翅覆羽颜色与背相似,初级覆羽黑褐色,飞羽黑褐色,
外侧飞羽外翈蓝灰色,基部金黄绿色向内逐渐扩大,到内侧飞羽外翈几全为金黄绿色,仅尖端为蓝灰色。
颏、喉黑色,下喉、胸栗褐或淡棕褐色,
各羽均具灰色狭缘形成鳞片状,其余下体亦为淡棕色或更浅淡,羽缘亦不显。
虹膜褐色或深铬黄色,嘴黑褐色或黑色脚棕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60-85克,♀52-78克;体长♂240-284毫米,♀228-270毫米;嘴峰♂17-24毫米,♀17-23毫米;翅♂90-109毫米,♀95-104毫米;尾♂115-144毫米,♀116-137毫米;跗跖♂31-40毫米,♀33-39毫米(滇西亚种)(注:♂雄性;♀雌性)。
栖息环境
黑顶噪鹛主要栖息于海拔900-3400米的山地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竹林、针叶林和林缘灌丛中。
生活习性
- 迁徙: 留鸟。
- 习性:除繁殖期间成对或单独活动外,其他季节多成小群。
常在林下茂密的杜鹃灌丛或竹灌丛中活动和觅食,特别是在多岩石和苔藓的潮湿灌丛地区尤为常见,
有时甚至上到雪线以上的高山灌丛草甸地带。常在岩石下及苔藓间觅食昆虫、草籽及野果。
- 食性: 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果实与种子为食 。
- 叫声:善鸣叫,鸣声宏亮动听,但较嘈杂,多为三声或四声一度的哨声,其声似‘欺、欺、吐、威’。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于中南半岛和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包括缅甸、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以及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香港、海南岛。)
中国:中国为西藏南部及云南、四川等地的留鸟,数量较少。
繁殖方式
黑顶噪鹛繁殖期在5-7月。通常繁殖在海拔1500-3400米的山地森林中,
巢多置于林下或林缘灌丛中,距地1-2米。巢呈杯状,主要由苔藓、
细枝、枯草茎等材料构成。每窝产卵2-3枚,卵蓝色、钝端具少许粗著的紫黑色斑点,卵的大小为28.5毫米-21毫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