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黔靈公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黔靈山公園位於貴州省貴陽市雲岩區棗山路187號,建於1957年,公園南接棗山路,東近八鴿岩路,東北有市北路,北至關刀岩小關水庫,西連長坡嶺林場、七沖嶺、三橋村及聖泉。距貴陽市中心1.5千米,面積426萬平方米。

氣候類型

黔靈山一帶大氣候背景處於高原地帶,具有與典型中亞熱帶地區有所不同的高原亞熱帶氣候特徵。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熱量充沛、生長期長,年均氣溫15.3℃,一月均溫4.9℃,最高氣溫33-34℃,最低氣溫4―5℃,無霜期270天。

地形地貌

黔靈山屬黔中山原中部的一部分,園區山嶺連綿、谷地相間,地形富於變化。海拔在1100米—1396米之間,地形各有起伏,相對高差不大,約200米左右。黔靈山公園山體有:白象嶺、八角岩、大羅嶺、象王山、七沖嶺、檀山、杖缽山。其中大羅嶺海拔高1396米,是園內及貴陽中心區西北第一高峰。

黔靈山地區由於地質構造複雜,在不大的範圍內出露較多的地層,包括二疊系下統茅口組;上統吳家坪組、長興組,三疊系下統大冶組、安順組,中統貴陽組及上統三橋組、二橋組和侏羅系中下統自流井群。 1944年4月,經中國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考察,黔靈山弘福寺寺址屬於第四紀冰川遺蹟「冰窯」。在地貌上黔靈山一帶為淺切割的低山丘陵,地貌變化主要受地質構造和岩性的影響,形成若干種地貌類型,成為其它自然地理成分及整修自然景觀發育的基本骨架。本區岩石包括碳酸鹽岩和非碳酸鹽岩兩大類。地貌類型按照成因的不同,分為岩溶地貌和常態侵蝕地貌兩類。

生態資源

植物資源

黔靈山植被以常綠闊葉林被破壞後自然更新的次生植物為主。植物已知共計128科350屬,其種數約占貴州省植物的8.17%,(其中蕨類植物占10.12%,裸子植物占26.56%,被子植物占8.06%)。 黔靈山公園內有各種植物1500餘種,其中有貴州特產並為國家重點保護的植物,如半楓荷、銀杏、琪桐、水杉、禿杉、鵝耳楊等;稀有植物有岩生紅豆樹;觀賞植物價值較高的有馬尾松、珊朴、雲南梅、燈台樹、火棘、湯飯子等;還有藥用價值較高的蒼耳、菌陳蒿、千里光、蒲公英、麥冬,以及蕨類植物、食用木油茶等。

動物資源

黔靈山公園各處鳥類繁多,猴群時現。獼猴主要活動於七星潭餵猴場及弘福寺周圍。黔靈山公園鳥類多達102種,分布在山谷、黔靈湖及其上游的濕地。102種鳥類隸屬11目35科,稀有鳥類占總種數71.6%。其中留鳥63種,占鳥類總種數的61.8%,其餘為候鳥和旅鳥;從區系從屬來看,有東洋種52種,占總種數的51%,古北種和廣布種分別為20種和30種。 黔靈山公園動物園有黑熊、金錢豹、非洲冠鶴、孔雀等70個動物種類共400餘只。

水資源

黔靈山地區由於岩石組合多樣、構造複雜,地下水的分布情況也較複雜。公園內有較多的地下水出露地表形成井泉,形成大羅溪、七星潭谷地以及動物園谷地中溪水;泉眼眾多水質良好,主要有聖泉、檀泉、白象泉、冷翠泉、大羅泉等。黔靈湖為人工水庫,蓄水面積約22萬平方米。聖泉附近有其他泉眼出現。

景區簡介

黔靈山公園是集自然風光、文物古蹟、民俗風情和娛樂休閒為一體的綜合性公園,因素有"黔南第一山"之稱的黔靈山而得名。黔靈山由弘福寺、黔靈湖、三嶺灣等六個大的瀏覽區構成,以山幽林密、湖水清澈為特色,集山、林、泉、湖、洞、寺、動物於一體,有「貴在城中,美在自然」之稱。黔靈山前有麒麟洞、古佛洞、洗體池等古蹟,山上生長着1500餘種樹木花卉和1000多種藥材。[1]

主要景點

弘福寺

為全國重點開放寺廟之一。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由赤松和尚創建。「弘福」二字乃「弘佛大願,救人求世,福我眾生,善始善終」之意。 沿九曲徑,經二十四拐,可抵達弘福寺。弘福寺主要建築有法化塔、九龍壁、大山門、鐘鼓樓、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玉佛殿、藏經樓、說法堂、客堂、雙桂樓及方丈苑;有碑廊、素香齋、五觀堂和五百羅漢堂等大小建築72座,加上放生池與茶樓等處,占地近11433平方米。徑旁摩崖石刻不絕,其中「虎」字高6米餘,題名岱山趙德昌書,實為清著名書畫家孫清彥(竹雅)代筆。寺後象王嶺望城台上(海拔1270米),建有「瞰築亭」(1986年春劉海粟大師親書)。

獼猴園

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原為中西上式建築,包括會議室、招待所等。解放後,此處一度作為貴陽市人民政府的臨時辦公場所。1957年黔靈公園建園,該地即劃歸公園管理。1985年,政府投投資對此處進行了整修,拆除原招待所,配以長廊及江南亭榭,以供遊人休息及欣賞。1991年,公園在該景區建成城市公園野生獼猴觀賞園。爾後,公園在此進行野生獼猴散養的科研,經過十餘載的努力,獼猴從當初的20餘只發展到五大群,300餘只。到2010年,這一數量增加到了500隻以上,最大的猴群獼猴數量超過200隻。

麒麟洞

原名唐山洞,因洞內有鐘乳石,酷似麒麟,故又稱麒麟洞。洞穴寬敞,可容百人。明嘉靖九年(1530年)洞前曾建一廟宇,稱為白衣庵。當年鎮守貴州的太監楊金曾為此洞寫景有云:「白雲深處一唐川,枕石煙蘿洞口蓮」,「千重嵐氣千峰翠,萬顆垂珠萬象懸」足見此洞明代就已為遊人所重。白衣庵迭經廢壞,現已改築精舍,面山臨澗。洞口石壁,藤葛繚繞,有似織簾;階前雙桂,臨秋揚芳,小院精雅,饒有幽趣。1941年5月至1942年10月和1949年2月至8月,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曾先後被蔣介石關押於此。1985年這裡設立了張、楊二將軍文物陳列室,恢復了他們當年在此的臥室,內陳珍貴的歷史文物、圖片物資,並簡要地介紹了「西安事變」的經過和兩位名將被關押的情況。1982年2月23日,麒麟洞被列為貴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4月,麒麟洞被列為貴陽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七星潭

七星潭源於檀山泉,泉水從麒麟洞湧出至公園正大門,形成七個潭,取北斗七星作潭名,依次為:搖光潭、開陽潭、玉衡潭、天權潭、天璣潭、天璇潭、天樞潭。赤松和尚曾詠詩讚道:「那是檀山幽澗水,和煙和月到前溪」。

黔靈山公園動物園

黔靈山公園動物園坐落在杖缽鋒山坳台地上,是一繁育、研究野生動物的園地,始建於1958年,占地面積75500平方米,地勢較為平坦,從大門向後呈台地形上升。依山順谷修建各種籠舍和飼養場,建有黑葉猴館、熊貓標本陳列室、獅虎館、熊池、鹿園等,籠舍面積3300平方米。展示有各種珍稀動物,其中有國家一類珍稀保護動物東北虎、非洲獅、金錢豹、孔雀、駝鳥、鴯鶓、大天鵝、羚牛等,有貴州特有的名貴動物華南虎、黑葉猴、長尾雉、紅腹錦雞、白鷳等。 在飼養和繁殖野生動物方面,動物園成功的繁殖了51頭華南虎,支援了國內13個城市動物園,並曾出口到蘇丹、朝鮮等地。

黔靈湖

黔靈湖於1954年攔大羅溪水築壩而成,湖面積28萬平方米。 黔靈湖畔還可遊覽「解放貴州革命烈士紀念碑」以及明代就被列入貴陽八景之一的「聖泉流雲」。

解放貴州革命烈士紀念碑

解放貴州革命烈士紀念碑於1956年建成,占地面積2000平方米,碑前廣場寬64米,長34米,可容萬餘人。台階6層,58級,最高一層聳立着高約30米的石碑,碑上李子光書寫的「解放貴州革命先烈永垂不朽」十二字。石碑頂端為兩層,呈塔型,每一層均有四隻翹角,下刻半圓型石花和一枚五星。碑座呈正方形,邊長4.2米,高1.5米,四面中間雕刻有一花環,花環兩旁為繫着的紅綢,以一定的弧度伸向兩邊,邊向下垂掛,兩側雕刻有齒輪、稻穀、麥穗組成的圖案。石階三重,分別築有雕花石柱、石攔,離碑座高1.2米的上端,四面雕刻有白雲托着的和平鴿兩隻。齒輪象徵着工人階級,旋轉的齒輪仿佛帶動着整個國家飛轉向前;稻穀、麥穗象徵農民階級,同時也象徵着人民的幸福,祖國的繁榮;花環則寄託了人民對浴血奮戰而犧牲的先烈們的衰思;鴿子象徵着祖國和平、安寧;五星則象徵着偉大的中國共產黨。

關刀岩

關刀岩位於黔靈山公園東北角,南與小梅灣相連,西側緊貼貴州省人民政府,有道路與中華北路相通。

小梅灣景區

周邊山嶺多為松樹林,部分為闊葉林,谷中則以竹林為主,另有部分銀杏林。

九曲徑

九曲徑乃通往弘福寺之山道,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開闢成徑。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貴州布政使、按察使陳大文倡導重修。咸豐五年(1855年)主剎悟證募化修復。新中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曾撥款拓寬加固。曲徑依山勢越懸崖峭壁築石而成,凡石階三百八十三,十數步一折,數十步一曲,經九道險峻的「之」字拐,始達弘福寺山門,故稱「九曲」石徑通幽,九曲徑沿徑有「古佛洞」、「吹螺壁」、「響石洞」、「楊柳井」、「洗缽池」、「翠竹龍潭」等自然景觀,又有「第一山」、「黔靈勝景」、「多行好事,廣積陰功」、「虎」等歷代名家摩崖石刻和「亭」、「靈官亭」、「一泉亭」等人文景觀,不時還有獼猴於路旁乞食。

聖泉

黔靈山中的「聖泉」亦稱「百盈泉」、「漏勺泉」,位於黔靈山湖西南約600米的黔靈鄉三橋村境內的下五里,海拔1180米,比黔靈湖水面海拔1090米高出約90米。聖泉從山腰兩山夾峙的一個窪地邊緣的石罅中滲出,一天中盈縮百餘次,故稱「百盈泉」。聖泉在明代就已成為「貴陽八景」之一,名曰「聖泉流雲」。

檀泉

檀泉位於黔靈山公園麒麟洞東側。據《雲岩區志》記載,該泉始建於清代以前。井前為一水池,井水靜止不動,邊上有泉水流向水池。

白象泉

白象泉為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黔靈山公園白象嶺腳的荷花池畔,始建於清代以前。據古代傳說,喝了白象泉泉水不只能防止生病,還能消災免難。

月亮井

月亮井位於黔靈山公園弘福寺後門正下方,康熙三十年(1691年)鑿此月亮井。

人文歷史

黔靈山寺之開創後,又經過三十年的擘劃經營,黔靈山遂成為貴州第一名區。時人以為「遙映天童、曹溪、廬埠、嵩少,並傳不朽;且上續雞足、峨眉,直追西域,是又在嗣赤松之者」。赤松亦有題壁詩二首,自述黔靈勝景:「青山隱隱白雲橫,一片閒花野色晴。溪上數椽茅屋隱,綠陰清畫有書聲。」「翠嶂清溪跨白牛,樂眠水草已忘憂。橫吹鐵笛無腔調,水月松風一韻收。」

老一代國家領導人曾登黔靈山峰作詩。董必武詩:「競上黔南第一山,老夫腰腳尚稱頑。泉清樹古葉微脫,寺外雙峰峙若關」。朱德詩:「黔靈山上望貴陽,十年建設換新裝。青年子弟多豪俊,鼓足幹勁建家鄉」。 抗日戰爭期間,愛國將領張學良,楊虎城曾被軟禁於麒麟洞內。張學良(1901年—2001年)著名愛國將領,西安事變主要組織之一。字漢卿,號毅庵。張學良1941年5月至1942年2月囚居在貴陽的麒麟洞。1941年4月9日,蔣介石、蔣經國父子在此會晤囚禁於麒麟洞的張學良將軍,並留宿一夜。 1942年2月,張學良又遷往貴州開陽縣劉育鄉。

據弘治 《貴州圖經新志》 記載:聖泉為明初洪武年間(1368年—1398年)鎮遠侯顧成所辟。志文云:「聖泉在治城西五里,水自山麓湧出,消長不一。鎮遠侯顧成甃石為池,覆以亭,池中置一石鼓,以驗消長。其流溉田數百畝。亭側有觀音堂,郡人歲時游觀焉。」 聖泉屬於間歇泉,一晝夜盈縮約百次,古人稱「百盈泉」、「百刻泉」,為「奇泉」中之「奇泉」。聖泉為貴陽遺留下最早的古蹟之一,利用它來供遊人觀賞是在明初,聖泉比甲秀樓、東山、黔靈山的興建還早。聖泉有着豐富的人文史料,明清著名遊記,筆記,如徐霞客《黔游日記》、陳鼎《黔遊記》、王士禛《池北偶談》、檀萃《黔囊》和麟慶《鴻雪因緣圖記》等皆有記載;歷代詩人墨客,明代學者(四川籍狀元)楊升庵、清代愛國詩人貝清喬(曾抗擊英侵略軍)、貴州著名詩人吳中蕃、鄭珍等咸來題詠,貴州該地還流傳不少有關聖泉的傳說。史料上還記載:因為遊客不斷,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當地民眾集資修下五里路,並刻有「永垂萬古」的修路碑。

貴陽(專指貴陽老城區南明和雲岩)歷代留傳有文字記載的吟詠貴陽景物的詩句中,吟詠黔靈景物的有40多首,為貴陽之最。 貴陽(專指貴陽老城區南明和雲岩)已發現的摩崖石刻有48處,雲岩區境內有33處,其中黔靈山公園占21處,歷代文人、政要在黔靈山公園內留下墨寶或史跡的有10人,分別是:徐霞客、李四光、劉海粟、張學良、楊虎臣、蔣介石、朱德、董必武、江澤民、趙朴初,也為貴陽公園之最。[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