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窝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龙窝镇位于广东省紫金县境东南部,东邻水墩、洋头,西连瓦溪、九树,南接苏区及惠东县马山乡,北与乌石乡及水墩的秋溪、群丰村相接。镇政府驻地龙窝圩,西北距紫金县城28公里。2009,全镇总面积42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7,333公顷、耕地50121亩;下辖33个村委会和1个居委会,总户数17663户、79610人。[1]
基本内容
龙 窝 镇
龙窝镇位于广东省 紫金县境东南部,东邻水墩、洋头,西连瓦溪、九树,南接苏区及 惠东县 马山乡,北与 乌石乡及水墩的秋溪、 群丰村相接。镇政府驻地龙窝圩,西北距紫金县城28公里。龙窝得名,相传有一占天师为寻找一条“龙脉”,由昆仑山经江西到此,发现却是条“孽龙”,施法叫它永驻于此,故名龙窝。境域明代属琴江都宝洞、 彭坊、龙窝社,部分属松坑、璜坑、清溪社。清代属宝洞、彭坊、嶂下社,龙窝约,部分属松坑、琴清溪、泷下约。 民国18年(1929年)属第三区,民国30年属第三区龙璜乡,民国34年改为龙光镇。建国初为龙璜镇,1952年为第三区,1957年分设龙窝、嶂下乡,1958年10月建立龙窝公社,1961年分出水墩、洋头公社,1963年3月洋头公社并入龙窝,1972年8月又分出洋头公社,1983年9月撤社设区,1987年4月改设龙窝镇。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北部与乌石乡交界的 官山嶂为最高峰,海拔796米。龙窝河(又称南琴江)流经洋头,流向五华。主要资源有木、竹、油茶、药材、松脂及矿产等。其中 黄洞村 沙梨驰名紫金县内外;木薯、柑桔、 三华李的产量闻名全县;瓷土、 钨矿、 锡矿储量丰富,开采历史悠久。 经济以农林业为主,是 广东省重点林区之一。1988年,产木材361立方米,松脂200吨;各种水果面积1.46万亩,总产1200吨;有水田3.15万亩,水稻播种面积5.51万亩,总产1.36万吨;产薯类1050吨。工业方面,建国前有采矿、铁锅、陶瓷、皮革等,大多以手工业生产为主。至1988年,龙窝镇办有铁锅、陶瓷、皮革、农械、竹木加工厂等企业,职工300余人,其中铁锅、皮革制品销往省内各地,人力 脱粒机销往县内外。境内交通方便, 紫金通往 海丰、苏区、洋头、南岭等地公路经过龙窝圩,成为紫金县东南部 交通中心。商业主要集中在龙窝圩。建国前,为上半县及 梅州五华、 惠州惠东的土特产与 汕尾 海陆丰的海味、食盐交易的主要 转销场所。建国后,圩镇面积扩大。至1988年,全镇设有国营、集体商业门店120余间,永久性农贸市场2座, 个体工商户380户,年集市贸易总额478万元。全圩用水实现自来水化。 龙窝镇文化事业发展较早。清嘉庆始设桂山“ 文明书舍”。至1988年,有完中、初中各1所,小学24所,在校中学生1100余人,小学生6200余人,入园 幼儿100人,教职工340余人。建有影剧院、广播站、 文化宫、 电视差转台、中心卫生院等。境内 木偶戏,建国前誉满东江,有宝洞“荣华堂”,慎田“ 瑞春堂”等8个戏班。建国后,艺术骨干上调组建省木偶艺术剧团。70年代,宝洞线剧团常在 东江各县演出。镇境是 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地区之一。1923年成立龙窝区农会。1925年建立中共龙炮区支部。同年冬, 蒋中正、 周恩来率东征军驻龙窝圩。1927年 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四师在龙窝会师。同年,成立中共龙窝区委、区苏维埃政府。保存 文化遗迹有龙窝圩天主堂、 牌楼村 节孝牌坊。
相关视频
紫---龙窝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