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窩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窩鎮位於廣東省紫金縣境東南部,東鄰水墩、洋頭,西連瓦溪、九樹,南接蘇區及惠東縣馬山鄉,北與烏石鄉及水墩的秋溪、群豐村相接。鎮政府駐地龍窩圩,西北距紫金縣城28公里。2009,全鎮總面積42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37,333公頃、耕地50121畝;下轄33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戶數17663戶、79610人。[1]

基本內容

龍 窩 鎮  

龍窩鎮位於廣東省 紫金縣境東南部,東鄰水墩、洋頭,西連瓦溪、九樹,南接蘇區及 惠東縣 馬山鄉,北與 烏石鄉及水墩的秋溪、 群豐村相接。鎮政府駐地龍窩圩,西北距紫金縣城28公里。龍窩得名,相傳有一占天師為尋找一條「龍脈」,由崑崙山經江西到此,發現卻是條「孽龍」,施法叫它永駐於此,故名龍窩。境域明代屬琴江都寶洞、 彭坊、龍窩社,部分屬松坑、璜坑清溪社。清代屬寶洞、彭坊、嶂下社,龍窩約,部分屬松坑、琴清溪、瀧下約。 民國18年(1929年)屬第三區,民國30年屬第三區龍璜鄉,民國34年改為龍光鎮。建國初為龍璜鎮,1952年為第三區,1957年分設龍窩、嶂下鄉,1958年10月建立龍窩公社,1961年分出水墩、洋頭公社,1963年3月洋頭公社併入龍窩,1972年8月又分出洋頭公社,1983年9月撤社設區,1987年4月改設龍窩鎮。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北部與烏石鄉交界的 官山嶂為最高峰,海拔796米。龍窩河(又稱南琴江)流經洋頭,流向五華。主要資源有木、竹、油茶、藥材、松脂及礦產等。其中 黃洞村 沙梨馳名紫金縣內外;木薯、柑桔、 三華李的產量聞名全縣;瓷土、 鎢礦、 錫礦儲量豐富,開採歷史悠久。  經濟以農林業為主,是 廣東省重點林區之一。1988年,產木材361立方米,松脂200噸;各種水果面積1.46萬畝,總產1200噸;有水田3.15萬畝,水稻播種面積5.51萬畝,總產1.36萬噸;產薯類1050噸。工業方面,建國前有採礦、鐵鍋、陶瓷、皮革等,大多以手工業生產為主。至1988年,龍窩鎮辦有鐵鍋、陶瓷、皮革、農械、竹木加工廠等企業,職工300餘人,其中鐵鍋、皮革製品銷往省內各地,人力 脫粒機銷往縣內外。境內交通方便, 紫金通往 海豐、蘇區、洋頭、南嶺等地公路經過龍窩圩,成為紫金縣東南部 交通中心。商業主要集中在龍窩圩。建國前,為上半縣及 梅州五華、 惠州惠東的土特產與 汕尾 海陸豐的海味、食鹽交易的主要 轉銷場所。建國後,圩鎮面積擴大。至1988年,全鎮設有國營、集體商業門店120餘間,永久性農貿市場2座, 個體工商戶380戶,年集市貿易總額478萬元。全圩用水實現自來水化。  龍窩鎮文化事業發展較早。清嘉慶始設桂山「 文明書舍」。至1988年,有完中、初中各1所,小學24所,在校中學生1100餘人,小學生6200餘人,入園 幼兒100人,教職工340餘人。建有影劇院、廣播站、 文化宮、 電視差轉台、中心衛生院等。境內 木偶戲,建國前譽滿東江,有寶洞「榮華堂」,慎田「 瑞春堂」等8個戲班。建國後,藝術骨幹上調組建省木偶藝術劇團。70年代,寶洞線劇團常在 東江各縣演出。鎮境是 中國共產黨早期活動地區之一。1923年成立龍窩區農會。1925年建立中共龍炮區支部。同年冬, 蔣中正、 周恩來率東征軍駐龍窩圩。1927年 中國工農紅軍第二、四師在龍窩會師。同年,成立中共龍窩區委、區蘇維埃政府。保存 文化遺蹟有龍窩圩天主堂、 牌樓村 節孝牌坊。

相關視頻

紫---龍窩鎮(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