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龙门(大禹治水)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龙门

来自 搜狐 的图片

中文名 龙门

相关传说 应龙开龙门传说

出 处 《墨子·兼爱中》

水经注

相关人物 应龙

华胥羲皇

龙门,即应龙开辟传说中的龙门 ,又称伊阙,位于今河南洛阳龙门石窟所在。 出自《墨子·兼爱中》、《水经注》。 距今4000多年前,河洛地区洪水泛滥,龙门山以南是一望无际的汪洋,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深知遭受洪水的苦难。大禹治理洪水,率领人民疏九河、导百川,终于迫使洪水归流大海,伊阙龙门也就是这时为应龙所开的。 [1]

开凿历史

开凿背景

远在五六千年以前,龙门一带就是人们聚居生息的好地方,今龙门西山南端魏湾村北唐代奉先寺遗址一带,发现有原始社会晚期的大量石器和陶器便是明证。

开凿时间

到了距今4000多年前,由于河洛地区是夏民族活动和兴国的中心,夏朝的第一个帝王大禹,常领导人民“疏川导滞”、“合通四海”、“尽力乎沟洫”,所以相传洛河、伊河也都是大禹疏浚开凿的。 据说那时洪水泛滥,龙门山以南是一望无际的汪洋,人民窘困不堪,溺死甚多。大禹的父亲鲧死后,帝舜命大禹继续治理洪水。大禹继承其父的遗志,率领人民疏九河、导百川,终于迫使洪水归流大海,人民才得以安居乐业。伊阙也就是这时开凿的。

相关记载

《越绝书》卷一载: “禹穴之时,应龙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 《水经注》云:“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故谓之伊阙矣。” 《汉书·沟洫志》贾让奏道:“昔大禹治水,山陵当路者毁之,故应龙凿龙门,辟伊阙。”

这振振有词、娓娓动听的记载,都认为大禹确实开凿了伊阙龙门。 如果以为这些均系汉代以后的说法,尚不足信的话,那么比汉代还早近400年的春秋时期,人们就称赞这是禹的功绩。

如《左传>昭公元年(公元前541年)记载:“天王使刘定公劳赵孟于颍,馆于洛}内,刘子日: ‘美哉禹功,明德远矣。微禹,吾其鱼乎!’”是说禹的功绩真值得赞美啊,他的德泽浦远,疏导了洛水、伊水,开凿了伊阙,不然,我将变成在水中游荡的鱼了!

诗词印证

由于应龙开伊阙的历史记载凿凿不悖,信而有征,所以后来的人们就更加赞颂禹的功绩。 诸如唐代诗人成崿写道:“高阁聊登望,遥分禹凿门。” 许浑颂日:“鱼龙多处凿门开,万古人知夏禹才。” 刘沧也赞道:“禹门烟树正春色,少室云屏向晚晴。”

还有宋代的吕公著、司马光都分别对禹的功绩大加歌颂:“中分洪造夏王力,横截大山伊水流。”“人怜山气佳,予叹禹功美。” 金代的魏搏霄、清代的汤右曾附声更高,他们在诗中赞美:“少室右臂禹所断,开排清伊来高寒。”“山断似存神禹迹,天晴犹见洛阳城。”对这些不一而足的赞颂,谁能说伊阙不是大禹开凿的呢!

开凿争议

伊阙龙门真的是禹开凿的吗?这在宋代已发出了疑问。如司马光在《温国文正公文集》的《凿龙门辨》中说:“或问禹凿龙门,辟伊阙,有诸?迂雯日:‘龙门伊阙天所为也,禹治之耳。非山横其前,北雍不流,禹始凿而辟之,然后通也。”这就是说,龙门伊阙乃天然形成,并非山横其前,堵壅了北流的洪水,只是由于水流不畅,大禹始凿而辟之,然后河水才得畅通。这一说法似乎有些道理。试想距今约4000年前,人们使用的主要是石制工具,偌大一座坚硬的石山怎能辟开?即使用现代的设备去凿,又谈何容易。

现代的地质学告诉我们,龙门山约形成于距今20万年前的更新世晚期到全新世早期,其山体由中晚寒武纪的白云岩和石灰岩所构成,内中喀斯特溶洞极多。这些纵横交错的溶洞长久被流水冲刷,发生剧烈变化,遂形成一道峡谷,将山体切割开来。伊河之水虽绵流受阻,但尚能通过,又经禹率众开凿。方为今伊阙龙门之势。这种解释既没有否定禹的功绩,又合乎自然发展的逻辑和规律,因而被世人所接受。

参考来源

  1. 访禹穴至阳明洞, 古诗文网,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