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IV號坦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IV號坦克

IV號坦克(德文:Panzerkampfwagen IV),是德國研製的一型中型坦克。第一次大戰結束後,德國被迫簽訂《凡爾賽和約》,其中協約國禁止其發展與生產坦克,然而到了20世紀20年代中期,德國軍方已體察到未來建立裝甲部隊的需求,故機動兵總司令部參謀海因茨·古德里安於1930年成立了一個工作組。

1934年1月,陸軍武器署提出了由III號與IV號兩種坦克搭配組成裝甲部隊,新的車輛被稱為Bataillonsführerwagen,也就是營指揮車(BW)。IV號坦克定位為支援型戰車,總重量限制在24噸左右。同時為了規避條約,IV號坦克最初研發時也有着「中型拖拉機」的代號。

基本內容

中文名稱:IV號坦克

國 家德國

正面裝甲:30-80mm

側面裝甲:15-30mm

德文名稱:Panzerkampfwagen IV

綽 號:德意志軍馬

中文名稱2:四號坦克

機械介紹

IV號坦克(德文:Panzerkampfwagen IV,又稱為:四號坦克)為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生產的一款用途廣泛的中型坦克。它原本被設計為步兵支援用的中型坦克,作為德軍裝甲部隊的主力武器之一與III號坦克一同作戰。是戰爭期間唯一保持連續生產的坦克。因其優勢主要體現在成熟、易生產、性能平均、使用可靠上,後期儘管「虎」式坦克與「黑豹」坦克威力強大,裝甲堅厚,也從未能替代IV號坦克。所以IV號坦克被德軍士兵稱為「德意志軍馬」。IV號坦克隨德國裝甲師走遍了各個戰場,就連敵人也對它讚賞不已。

IV號坦克的素質比盟軍大部分坦克更佳。四號坦克較大的改良空間亦使其經常被改造,成為用途最廣泛的坦克,既有改造為突擊炮、自行反坦克炮,也有改造為彈藥運送車、架橋坦克等。從投產至二戰結束,德國共製造了逾8,800輛四號坦克或其改造型。四號坦克參加了幾乎所有戰役,而且表現出相當的可靠性,沒有像豹式坦克初期型號有大量的技術問題,被德軍裝甲兵暱稱為「軍馬」。四號坦克除了由德國自行使用,亦有出口至其它國家,甚至二戰結束後仍有國家將其投入戰爭 。

技術性能

火力由於德國軍方初期打算以IV號坦克作為反步兵的工具,因此早期的坦克只有一門75mm KwK 37 L/24火炮,並配以高爆彈,車內可攜帶80發炮彈和2800發機槍彈帶。後來德國為了對抗蘇聯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便為IV號坦克F2型及G型裝上75mm KwK 40 /L43 高速反坦克炮,此時IV號坦克開始取代III號坦克擔任主力的地位。而在後期更為G型及其後生產的IV號坦克裝備75mm KwK 40 /L48反坦克炮,1000米能擊穿110mm厚的裝甲,其威力僅次於虎式坦克的88mm KwK 36 L/56坦克炮,勝過除了T-34/85,英國螢火蟲和美國的M4A3謝爾曼坦克等等盟軍主力坦克以外當時的所有中型坦克。

而全部型號的IV號坦克都有一挺7.92mmMG34機槍,由無線電員負責操作;而B型及C型則配有兩挺7.92mm MG-34機槍 。

裝甲IV號坦克A型採用了以滾軋均質鋼製成的30mm正面裝甲、15毫米側面裝甲以及10毫米頂部裝甲和5毫米的底部裝甲。由於IV號坦克主要執行步兵支援的任務,因此研發當時被認為它的裝甲是足夠的。然而,當IV號坦克接手了III號坦克的反坦克的用途後,它的裝甲便被大大強化了,如四號坦克B型的30毫米裝甲,到E型的50毫米裝甲及H型的80毫米裝甲等。此外,部分在前線服役的IV號坦克更加添了裙邊(Schur-zen)及附加裝甲層。裙邊大約有5毫米厚,裝置目的是讓高爆裝甲彈提前引爆;在車身側邊的可拆式附加裝甲則約5毫米厚,炮塔外圍的固定式附加裝甲則為8毫米,車身也常漆有一層Zimmerit防磁覆蓋物以避免磁性爆裂物附着。

機動IV號坦克引擎位於車體後方,動力由傳承軸輸至前方的齒輪箱和驅動輪。最早期的IV號坦克A型裝有230匹馬力的邁巴赫12汽缸HL108 TR發動機,最高時速為30千米/小時。而後期的IV號坦克則改採用了300匹馬力的邁巴赫12汽缸HL120 TRM發動機,最大時速可達40千米/小時。而IV號坦克亦像其他二戰德國坦克般使用汽油作為燃料。乘載系統每邊分為四組,每組兩個路輪,連接至台車式葉狀彈簧避震器上。大型惰輪位於後方,另有四個履帶支輪。IV號坦克可攜帶470升的汽油作為燃料,分別存於車內三個油槽,油槽容量分別為220升、140升及110升。

成員與配件IV號坦克炮塔乘有車長、炮手及裝填手,車體內有無線電操作員和駕駛員。炮塔由電動馬達轉動(III號坦克為手動,但後期型也改為電動),車長有一突出的頂塔位於炮塔後方,以提供更廣的觀察視野,而炮塔側邊有一個逃生門口。

從IV號E型開始安裝了儲物箱(Gepack Kasten),是一個很常見的小架子,有的在炮塔後有的在車體上。

1943年中期,IV號坦克開始安裝炮塔以及車體側裝甲裙板。以前的型號在返修的時候都被加厚裝甲,重裝武器以及及時進行標準升級,其他一些則被nskk機構用於訓練。1941年巴巴羅薩行動初期,IV號坦克配備單軸拖車攜帶兩桶燃料以增加其作戰半徑。1941年至1943年在非洲戰場使用的IV號坦克都加裝了適應沙漠戰鬥的過濾器以及改進的通風設備。從1942年秋天開始,東線作戰的IV號坦克開始裝備加寬的「冬季履帶」,1944年春天起,則開始安裝更寬的「東部履帶」。

發展歷程

1934年1月11日,古德里安對陸軍武器署提出了一項坦克規格需求方案,主要戰鬥由兩種坦克搭配:主戰坦克配備高初速炮,而支援型坦克則搭配大口徑炮,四號坦克即屬於後者。計劃中希望德國廠商開發一款重24噸、最高時速35千米/小時、安裝一門可發射高爆彈的短管大口徑炮,目標為掩護步兵攻擊之坦克。新型坦克被稱為Bataillonsführerwagen,即「營指揮車」(BW)。

1935年,克虜伯受命按照其設計生產,同時採納其他樣車的優點。又經過一些測試後,克虜伯公司開始製造IV號A型。新坦克行動裝置由前置主動輪、誘導輪、車體每側8個負重輪2個一組分為4組,懸掛裝置則採用板簧平衡式,每條金屬履帶由101塊履帶板組成,履帶板寬360mm。在負重輪上面是4個托帶輪(J型減少到3個)。乘員5人,分別是:炮塔內的車長、炮手、裝填手,車體前部的駕駛員和機電員,乘員之間採用對講機保持通信。炮塔用軋制鋼板和鑄造裝甲板鉚接而成,炮塔後部有一個桶狀指揮塔,兩側有應急出口,炮塔旋轉採用電驅動或者手操縱,車體前部右邊安裝1挺7.92mm MG34型機槍。

當年,克虜伯、萊茵金屬及MAN生產的三款試驗型坦克開始進行測試,結果克虜伯公司的產品受到採用,雖然克虜伯的方案被選定,但德國軍方與克虜伯方面此時因為懸掛問題發生矛盾,最後克虜伯不得不作出妥協,使用雙彈簧平衡灶式懸掛,這是之後四號坦克的標準懸掛。

之後,克虜伯以IV號坦克A型的名稱進行量產,並和三號坦克一樣與許多廠商簽下製造合約。並賦予其編號「第622號試驗車」(Versuchskraftfahrzeug 622,「Vs.Kfz.622」),指定由其進行生產,很快,克虜伯於馬德堡的工廠開始生產IV號坦克。1937年10月第一輛IV號A型於1937年10月製造出來,緊接而來的六個月則繼續生產另外35輛同型車,並繼續進行改良工作。但由於為了簡化結構花了不少時間,直到1939年時四號坦克才能進行量產,此時已經發展到D型了。於是,IV號坦克即成為德國於戰前開發的最後一款坦克。

1937年10月,克虜伯製造出第一輛IV號A型坦克,到1938年3月為止,A型一共生產了35輛(底盤編號80101-80135),其中5輛被用於測試,另外30輛則被投入實戰直到1941年,德軍在波蘭、挪威、法國戰役中都使用過IV號A型坦克。1938年4月到9月,克虜伯又生產了42輛B型,B型一直服役到1943年晚期,B型改進了炮塔,車體前部裝甲也有所加強,取消了前機槍,其駕駛員和機電員艙門都做了改進。IV號B型坦克參加了德軍在波蘭、法國、巴爾幹以及蘇聯的戰鬥行動。IV號A型坦克發動機採用的是邁巴赫公司的HL108 TR型12缸水冷汽油機,轉動裝置則是ZF公司的SRG75型,有5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B型的引擎是邁巴赫公司的HL120 TR型12缸水冷汽油機,功率為300馬力,轉動裝置為ZF公司的SSG-75型。

1938年10月到1939年8月,IV號坦克C型開始生產,克虜伯共生產了134輛(底盤編號80301-80440),1943年仍可以看到一些C型在服役。C型晚期型(從底盤編號80341開始)採用了新型的邁巴赫HL120 TRM水冷12缸汽油發動機,其功率為320馬力,轉動裝置為ZF公司的SSG76型,有6個前進檔和1個倒檔。這種發動機成為以後所有型號IV號坦克的標準發動機。c型的同軸機槍上加裝了裝甲套管,和b型一樣它也取消了前機槍。1940年後期的c型的車體和上部結構都加厚了裝甲。波蘭戰役中德軍第1裝甲師有14輛IV號坦克C型參戰,而第1輕裝甲師則有8輛參戰。

大多數早期IV號坦克都是作為試驗及訓練之用,當然也有一些被投入實戰。1939年10月,克虜伯製造出D型,到1941年5月一共生產了229輛(底盤編號80501-80748)。D型是首個生產型,其在德軍中一直服役到1944年。

D型採用新的車體前部裝甲設計和新的火炮外部防護,D型還恢復航向機槍,車內機電員的位置也稍有後移。1943年,有一些D型被升級成G型的樣式,換裝上威力較大的長身管75mm kwk 40/L48型火炮,D型中有少數底盤被用於改裝成架橋車、自行火炮、甚至巨炮「卡爾」的彈藥供應車。

1940年9月到1941年4月,克虜伯公司又製造出223輛(似乎有些資料說是233輛,也有280輛一說)IV號E型坦克(底盤編號80801-81023),E型是以D型為基礎設計的,其將正前方裝甲提升至50毫米,並臨時在傾斜裝甲加上一塊30毫米厚鋼板,指揮官的車頂艙口向前移動,很多舊款的IV號坦克回廠修理時也進行了升級。E型是IV號坦克系列裡第一個在炮塔上安裝儲存箱的型號。車體後部都安裝了一個儲存架。並在駕駛員艙門以及主動輪和指揮塔上都做了修改。炮塔頂部安裝了新的排氣風扇。大約有40輛IV號坦克D、E型坦克被送到非洲的第5、第8裝甲團服役。值得一提的是在1940年後期,為了使III號和IV號坦克標準化,出現過一種基於IV號坦克E型坦克,改裝了大的負重輪以及FAMO的懸掛裝置的設計樣車。

1941年4月,IV號坦克F型開始生產。與E型的附加式裝甲不同的是,IV號坦克F型於炮塔及正前方上直接安裝上50毫米裝甲,而側部裝甲亦同時加厚至30毫米。改裝後車重22.3噸,這使廠商相應將履帶寬度由380毫米增加至400毫米以減少地面平均承受的壓力,寬一點的履帶也有助安裝雪地單向齒輪配件。生產商同時改造了滾輪及前鏈輪。1941年5月26日,在巴巴羅薩行動前幾星期的一場會議中,希特勒決定提高IV號坦克的主要裝備。克虜伯獲得該合同,它整合了Pak 38反坦克炮到新的車體:Sd Kfz161/1。第一輛原型車於1941年11月15日交付。[1]

然而,一個月後出現的蘇聯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使德軍發現他們需要一門更強的坦克炮。1941年11月,曾經決定使用的50毫米炮又被放棄,改用萊茵金屬制的75毫米反坦克炮,該炮後來稱為75毫米Pak 40 L/46。由於該炮的後坐力的行程很長,IV號坦克的炮塔根本放不下。因此軍方對其進行改良,成為75毫米KwK 40 L/43。這種裝備長炮管的IV號坦克F型名為IV號坦克F2型,同時裝備短炮管的就改名為F1型。當發射穿甲彈時,炮彈的初速從以前的430米/秒提高到790米/秒,能在1830米外穿透77毫米的鋼製裝甲板。最初IV號坦克的炮管安裝了單腔球型炮口制退器,但它提供的制退能力甚至不到反后座系統需求的一半。坦克的重量此時增加到23.6噸。除了生產時裝上長炮管外,有25輛F1型回廠改裝並升級火炮。三個月後,IV號坦克F2型重新命名為G型,早期的G型與F2型沒有太大分別。

1943年3月起,德國開始生產安裝了新的75mm Kwk 40/L48型火炮的IV號G型,這種型號的設計編號被定為sd.kfz.161/2。G型生產的一年當中,其又小改進了幾次。鑑於該坦克幾乎達到改裝的上限,為了避免再增加重量,側面附加的20毫米鋼板被取消,但基本裝甲厚度增加至30毫米。省下來的重量轉移到前方裝甲,該處附加了一塊30毫米表面硬化裝甲板,至此正面裝甲厚達80毫米。正面裝甲附加的30毫米裝甲板其後又改至焊接在裝甲上。除了因為增加重量而導致懸掛系統經常發生技術故障,1942年11月8日的報告顯示增厚的正面裝甲受到部隊好評。此時軍方決定為IV號坦克上一塊30毫米附加裝甲板,1943年1月5日,希特勒決定將所有IV號坦克改為80毫米前裝甲。此時,美軍的M4謝爾曼坦克只能在100米以內擊穿IV號坦克的前裝甲。

為了簡化生產,炮塔兩側和正面右側的觀察鏡被拆除,而兩個備用車輪則放在車體左側後方。然後再將7個備用履帶鏈放置在正面傾斜裝甲板之上。在較熱地區執行任務的坦克改善了後側的通氣口,而在較冷地區執行任務的坦克則加設加熱冷卻液的裝置及一個起動液噴氣器。新光源取代了原來的大燈,炮塔上的通訊器亦遭拆除。1943年3月19日,第一輛在兩側和炮塔加了裙邊的四號坦克展出。G型後期將指揮官的兩個艙口改為一個較大的圓型艙口,艙口並加以裝甲覆蓋。1943年4月原來的炮管改為更長的KwK 40 L/48坦克炮,並加上一個重新設計的炮口制動器。IV號坦克在此時開始取代了III號坦克的地位

生產

最初德軍有限的使用IV號坦克,因此克虜伯是其唯一製造商。波蘭戰役之前,IV號坦克生產了262台,35台A型,42台B型,140台C型及45台D型。入侵波蘭後,IV號坦克作為裝甲部隊中流砥柱被確定下來,在奧地利城市聖.淮倫天增加了尼柏龍根工廠(由戴姆勒-奔馳管理)。作為擴大生產型號,223台E型交到德軍手中。到1942年,德國生產了462台F1型,強化主炮的F2型也開始生產。此時IV號坦克的生產規模已超過原來4倍。

在普勞恩的沃瑪格工廠在新型IV號坦克出現後也參與了生產。在1941年平均每月生產39台坦克,1942年提升到83台,1943年每月生產了252台,1944年IV號坦克月產量達到了每月300台的頂峰。然而,在1943年12月,克虜伯工廠開始轉產IV號突擊炮,1944年春天,沃瑪格工廠開始生產IV號自行反坦克炮,僅剩下尼柏龍根工廠在繼續生產IV號坦克。鑑於盟軍在空中及地面攻擊,屢遭挫折的德國工業遭受巨大的壓力。1944年10月尼柏龍根廠在空襲中遭到數次嚴重損失,1945年4月IV號坦克的產量下跌到1942年之前水平,大概每月僅有55輛坦克走出生產線。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