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AKU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OTAKU |
名稱 OTAKU 用語名稱 (御)宅(族) 其他表述 Otaku、阿宅、宅人 用語出處 日語:お宅/おたく/ オタク/ヲタク |
OTAKU:OTAKU一般指御宅族。「御宅族」一詞本來指代的是許多種人群,如鐵道宅、軍事宅、攝影宅、ACG宅(動漫宅、遊戲宅)等,但傳到華語圈之後,則多用於專指熱衷於動畫、漫畫、遊戲等所構成的ACG次文化的人群。他們所形成的文化一般被叫做御宅文化。 [1]
目錄
御宅論(御宅族的定義)
“ | 請大家理解我! | ” |
岡田率先定義了御宅族。這裡岡田使用了御宅( オタク )這個片假名,與之前被社會所詬病的御宅( おたく )區別。所謂的otaku,就是在這個被稱為「映像的世界」的20世紀中,所產生的NEWtype人種。換而言之,也就是「御宅族是對映像的感受性極端的進化的人種」。換句話說,通過動畫風格的細微不同的表現,能從中察覺出的人才才是御宅族。
岡田對於御宅族第二條定義是「有著高度搜尋參考資料能力的人」。也就是說,要具有能夠收集大量信息,並處理自己所收集到的信息,提取有用的信息的能力的人才能稱得上御宅族。
而第三條「御宅族需要永不滿足的向上心和自我滿足表現欲」。御宅族就是永遠不會滿足於當下,他們會不斷進步,不斷進化,不斷地索取信息研究收集,探討創作。他們會把自己的想法,理論做出來(同人本),或者發表在網絡上。
語史
御宅稱呼
此用語作為私人場合使用的第二人稱敬語[2],最初是山區的一種通用語言。《超時空要塞》中林明美和一條輝互相使用「御宅」來寒暄,而被眾多愛好者模仿,從而慢慢演變成了動漫愛好者群體的代表詞。
變成片假名
- 平假名「 おたく 」一開始用於喜歡ACG作品的人,世人不理解其興趣而指責為「缺乏社會性的人」,由此「 おたく 」便包含這兩種特點。
- 然而,「宮崎勤事件」導致「 おたく 」受到歧視。
- 片假名「 オタク 」是岡田在東京大學時開始提出使用的,是為了替代因宮崎勤事件而染上污名的「 おたく 」。
轉用
在日語中,「 おたく 」的詞形具有一種可變化性,於是出現了軍事宅、電腦宅、鐵道宅、偶像宅等XX宅的表達方式;此種用法類似於XX迷(都是對特定的對象或領域的愛好者)。[3]
歷史
御宅族與日本acg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可參見御宅文化的發展。
在《超時空要塞》播出後作為宅的團體的代言詞風靡一時,在1983年由中森明夫寫作而成的《 漫畫ブリッコ 》是首次使用「 オタク 」指代ACG愛好者的文章,這正式確定了御宅族的地位。
但是在1988年的「宮崎勤事件」後,社會產生對於御宅族以及動漫畫產業的誤解,御宅族被典型化成為了「失敗者」的代名詞,社會上出現了反對御宅及動漫畫的熱潮,日本動畫產業界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擊。於是從1988年開始,御宅族開始逐步下潛,OTAKU一詞在當時一度成為禁忌。
在1996年《EVA》放映後,御宅族重新開始慢慢上浮。當年岡田斗司夫發表了《御宅入門》一書,發出了著名的御宅宣言「御宅是日本文化的正統繼承人( オタクは日本文化の正統継承者である )」。不過,岡田斗司夫作為第二代宅人,涉足學術研究的一大動機是為「御宅族」正名而創造理論武器,所以這份宣言以及書中許多其他的內容其實是有待商榷的。
進入二十一世紀後,隨着《電車男》等描寫御宅族生活的作品的出現,御宅族的形象才在人們心中被重新塑造,至此御宅族慢慢地被人們認可和接受,並且再次活躍起來,受到了社會越來越多的關注。
御宅世代論
以下論述來自於知乎總結岡田斗司夫先生的有關四個世代論述,可能不具有普遍性。[4]
第一世代
從環境上來講,這一世代往往在兒時就有電視可看,在其成長過程中又沒有經歷宮崎勤事件的衝擊,在原文中被稱為「電視兒童」。他們在「入宅」過程中所能獲得的資源是很匱乏的,所以他們主要的工作都集中於尋找資源和篩選優秀的作品。如說「御宅原人」是日本商業動畫的父母的話,他們就是接近於幼馴染的角色。
從思想上來講,這一世代對於宅文化的看法是以作品為中心的,他們雖然具有對「宅」這一身份的認同,但是並不像後文第二世代那樣,具有極強的捍衛這一身份的鬥志。相對於求得社會的理解,他們更關注作品本身的詮釋和優劣。原文中稱之為「貴族的一代」。
第二世代
從環境上來講,這是以宮崎勤事件前後「入宅」,受盡歧視和痛苦的一代。宮崎勤事件使得御宅的社會環境急劇惡化,創作者開始隱藏。雖然他們的創作很好地繼承了前輩們的道路,也誕生了一批經典的作品,但是總體而言,御宅群體從之前可以接受甚至無視社會偏見的心態發生了巨變,這些偏見已經確實地從一般的閒言碎語進化為充斥整個社會的惡意了。
(註:或許有讀者注意到本文作者與上一篇論及東浩紀的作者不是同一人,而兩人在對宮崎勤事件的看法上是有所分歧的。他的看法在上一篇文章中已表述清楚了。但筆者認為,宮崎勤事件固然可以稱為「污名化的結果」,但是在論及對御宅群體和業界本身的影響時,宮崎勤事件的「歷史地位」在這種觀點中被大大低估了。按筆者的觀點,與其說是「污名化的結果」,不如認為是「污名化的高潮」更為合適。)
從思想上來講,這一代人開始廣泛地討論「御宅論」,並有意識地將之作為與社會偏見相抗衡的力量。這一代宅人渴望其興趣被社會接納,其身份認同的中心在「御宅」這一概念本身。
從行為上來講,他們對所謂「身份認同」的興致是很高的,並有為之戰鬥的欲望。正因為對「御宅聖戰」的思想武器的渴望,導致了他們成為最接近學者的一個世代,也確實出了一些宅文化研究的學者。
第三世代
從環境上講,這一世代宅人沒有經過宅物難以獲取的時代,也沒有經過宅文化遭受廣泛歧視的時代。他們能夠不受歧視地發表自己對動畫的觀點,也容易獲得作品資源。
從思想上講,這一世代宅人並非是以作品為中心,也不是以某一圈層為中心團結起來,而是以自我為中心,而反對共性的看法(雖然他們仍然會由於從眾心理而在行為上與這思想背道而馳)。這直接導致其思想中存在一種『消極的反權威』——他們往往不接受一些經過驗證的作品鑑賞理論,也拒絕把作品好壞和個人好惡分開對待。但他們卻不樂意提出一套駁論來駁斥這些觀點,而是選擇忽略它們。從這個角度講,他們或許對有利於表達讚美、抑制批判的觀點更容易接受——雖然這些觀點並不比他們所忽略的那些要更有道理。
從行為上講,這一世代宅人雖然容易團結在某個口號下(岡田斗司夫是通過「萌」的概念本身描述這一點的),但是到具體的宅文化生活上,他們往往是較為封閉的。後一點易於理解,而『團結在某個口號下』是因為他們需要一個足夠包容的大環境來悅納與展示自己的個性,一個不包含任何綱領的口號顯然是最富有包容性的,因為這不過是個無實義的暗號罷了。他們更樂於細化自己的圈子,並且對於同屬於宅文化的圈子不甚感興趣。他們相對於對作品本身的鑑賞,更樂意於尋找作品與自己的共鳴,並且將對自我的悅納融入對作品的評價中。
第四世代
第四世代成為一種本能。他們徹底地將宅文化融入自己的生活和價值觀,平等地將虛擬事物和現實經驗納入自己的價值體系,即通過二次元完成自己的「補完」。他們完全消解了類似「萌」這樣表意不清的概念,將之轉化為僅具有識別意義的「暗號」。是看似極端團結又各不相同的一個世代。「御宅」成為人人都可以隨時自我標榜的無意義概念,這樣,「宅」作為一個概括性的名詞,其意義也就徹底的「死」了。
有關於「z世代」
Z世代指1995-2009年間出生的一代人 。美國市場營銷專家就曾指出,美國本土的Z世代人數已超千禧一代,在總人口中達到最大占比,而在中國,根據百度MUX(Mobile User Experience Department,移動用戶體驗部)2015年發布的《95後生活形態研究報告》,95後人口總數約0.99億,加之年齡更小的00後,中國的「Z世代」人口總數和占比同樣不可小覷。 Z世代青年的成長過程對消費市場的影響持續加大且加重。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全球Z世代零花錢有 400多億美金,父母在2015年一共為 Z世代花費了1400億美金,而根據IBM與美國零售聯合會 (NRF) 共同發表的調研報告表明,到 2020 年,全球 Z 世代消費者總數將達到 26 億。
御宅學入門書
岡田斗司夫
1958年7月1日出生,是一名御宅。
- 1996年,出演NHK番組《BS漫畫夜話》
- 1997年,96年出版了《御宅學入門》後開始以「 オタキング 」( =おたくの王 )自稱,為了改善Otaku的形象而進行各種活動。同年卸任了Gainax社長一職。
- 2006年,在新宿 ロフトプラスワン 發表演說「御宅已死」等言論,由此整理成書並出版。(也是在這幾年,因其記錄式減肥的方法又再次出名。。。)
中文 | 日文 |
---|---|
《御宅學入門》 | 『オタク學入門』太田出版(1996年) |
《征服世界是可能的嗎?》-2008年時報文化版-談璞譯 | 『「世界征服」は可能か?』築摩書房(2007年) |
《阿宅,你已經死了!》-2009年時報文化版-談璞譯 | 『オタクはすでに死んでいる』新潮新書(2008年) |
東浩紀
1971年出生於東京都,是日本的哲學家、小說家。
中文 | 日文 |
---|---|
《動物化的後現代》-2012年大鴻藝術版-褚炫初譯 | 『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オタクから見た日本社會』([講談社現代新書]、2001年) |
《遊戲性寫實主義的誕生》-2015年唐山版-黃錦容譯 | 『ゲーム的リアリズムの誕生―動物化するポストモダン2』([講談社現代新書]、2007年) |
相關
文化論
- 亞文化之御宅文化
御宅族的三隻眼
- 御宅的三隻眼:粋,匠,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