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SOS (國際摩爾斯電碼救難信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sos

中文名: 國際摩爾斯電碼救難信號

外文名: SOS

表現方法: 191519

特 點: 三短三長三短

sos即S.O.S,是國際摩爾斯電碼救難信號,並非任何單詞的縮寫。

鑑於當時海難事件頻繁發生,往往由於不能及時發出求救信號和最快組織施救,結果造成很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國際無線電報公約組織於1908年正式將它確定為國際通用海難求救信號。這三個字母組合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只是因為它的電碼「 ...---...」(三個圓點,三個破折號,然後再加三個圓點)在電報中是發報方最容易發出,接報方最容易辨識的電碼。光線發射方法為:短光——長光——短光。

國際求救信號

船舶在浩瀚的大洋中航行,由於濃霧、風暴、冰山、暗礁、機器失靈、與其它船隻相撞等等,往往會發生意外的事故。當死神向人們逼近時,「SOS」的遇難信號便飛向海空,傳往四面八方。一收到遇難信號,附近船隻便急速駛往出事地點,搭救遇難者。

許多人都認為「SOS」是三個英文詞的縮寫。但究竟是哪三個英文詞呢?有人認為是「Save Our Souls」(拯救我們的靈魂);有人解釋為「Save Our Ship」(救救我們的船)有人推測是「Send Our Succour」(速來援助);還有人理解為「Saving Of Soul」(救命)……。真是眾說紛紜。其實,「SOS」的原制定者本沒有這些意思。 SOS另有一種表現方法為191519。19、15、19分別為S、O、S在26個英文字母中的順序。原因是SOS求救信號廣為人知,當在極端被動的情況之下SOS會暴露受難者求救的信息,所以191519是另一種隱晦的傳遞和表達求救訊息的符號。

事情還要追溯到20世紀初。1903年第一屆國際無線電報會議在柏林召開,有八個海洋大國參加了會議。考慮到航海業的迅速發展和海上事故的日益增多,會議提出要確定專門的船舶遇難無線電信號。有人建議用三個「S」和三個「D」字母組成的「SSSDDD」作為遇難信號,但會議對此沒有作出正式決定。

會後不久,英國馬可尼無線電公司宣布,用「CQD」作為船舶遇難信號。其實這只是在當時歐洲鐵路無線電通訊的一般呼號「CQ」後邊加上一個字母「D」而已。海員們則把「CQD」解釋為「Come quick, danger」(速來,危險)。因為「CQD」信號只是在安裝有馬可尼公司無線電設備的船舶上使用,所以這一信號仍然不能算作是國際統一的遇難信號。況且,「CQD」與一般呼號「CQ」只有一字之差,很容易混淆。

1906年,第二屆國際無線電會議又在柏林召開。會議決定要用一種更清楚、更準確的信號來代替「CQD」。美國代表提出用國際兩旗信號簡語的縮寫「NC」作為遇難信號。這個方案未被採納。德國代表斯利亞比-阿爾科無線公司的一位專家建議用「SOE」作遇難信號。討論中,有人指出這一信號有一重大缺點:字母「E」在莫爾斯電碼中是一個點,即整個信號「SOE」是「···— — —·」,在遠距離拍發和接收時很容易被誤解,甚至完全不能理解。雖然這一方案仍未獲通過,但它卻為與會者開闊了思路。接着,有人提出再用一個「S」來代替「SOE」中的「E」,即成為「SOS」。在莫爾斯電碼中,「SOS」是「···— — —···」。它簡短、準確、連續而有節奏,易於拍發和閱讀,也很易懂。

在宣布「SOS」為國際統一的遇難信號的同時,廢除了其他信號,其中包括當時普遍使用的「CQD」。但「SOS」並沒有馬上被使用,電報員們仍然偏愛於「CQD」,因為他們大多數過去是在鐵路系統工作的,習慣使用「CQD」。

1909年8月,美國輪船「阿拉普豪伊」號由於尾軸破裂,無法航行,就向鄰近海岸和過往船隻拍發了「SOS」信號。這是第一次使用這個信號。直到1912年4月「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之後,「SOS」才得到廣泛使用。

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SOS這三個字母無論是從上面看還是倒過來看都是SOS,當遭遇海難,需要在孤島上擺上大大的「SOS」等待救援的時候,頭頂上路過的飛機無論從哪個方向飛來都能立刻辨認出來。

在1908年之前,國際公海海難求救信號為C.Q.D.。這三個字母也沒有任何實際意義,儘管很多人認為它是Come Quickly, Danger.(快來,危險!)的首字母縮寫。雖然1908年國際無線電報公約組織已經明確規定應用S.O.S.作為海難求救信號,但C.Q.D.仍然有人使用。泰坦尼克海難發生初期,其他船隻和救助組織之所以沒有能夠及時組織施救,主要是因為他們不明白船上發報員開始發出的過時的C.Q.D.求救信號。直到整個船隻都快沒入大海才發出了S.O.S.求救信號,但到了此時誰可能還有如此的回天之力,拯救那些無辜的即將永遠葬身海底的靈魂呢?

救援中心簡介

1998年7月,創建了世界上第一家國際醫療風險管理公司-國際SOS救援中心(以下簡稱SOS)。總部設在倫敦和新加坡。到目前為止,SOS有103家常設機構和170家臨時機構分布在五大洲的60多個國家。它有10架專門用於醫療緊急救援和轉運的飛機。

SOS有4000名專職工作人員,每天可以提供77種語言的服務。

國際SOS擁有6400個團體會員,其中包括超過60%的世界財富500強企業。國際SOS成立22年來,與其無可比擬的優質、專業、全面的服務在全球贏得了良好的聲譽。

緊急救援機構

優普環球救助公司

歐樂國際救援機構

安盛救助集團

蒙迪艾爾救援集團

發信號的方法

有幾種不同的發信號方法,不過採用何種方式取決於你的情形和你可用的材料。

通用遠程表達方式:

求救方式一:發出聲響,三短三長三短(. . . _ _ _ . . .)莫爾斯電碼。

求救方式二:燈光,如手電,三短三長三短(開關燈) .

亮200、滅200、亮200、滅200、亮200、滅500、亮400、滅200、亮400、滅200、亮400、滅500、亮200、滅200、亮200、滅200、亮200、滅1300 (MS)循環 低電平LED亮。

用火

在黑暗中,火是最有效的信號手段。生三堆火,使之圍成三角形(國際通用的受困信號),或者排成直線,每堆火之間相距大約25碼(23米)。只要時間和形勢允許,儘快把火堆生起來,小心看護不要使它們熄滅,直到你需要它們的時候。如果你是孤身一人,保持三堆火燃燒可能有點困難,那就保護好一堆火。

生信號火堆時,要考慮你的地理位置,例如,如果你在叢林中,那麼找一片天然的空曠地或者在溪水邊生火,以免火堆被叢林的樹葉遮擋住。如果沒有天然的空地,那麼你需要清理出一片空地來。如果是在雪地中,你可能需要清理地面的積雪或者搭一個平台來生火,這樣火才不會被融化的雪水澆滅。 燃燒的樹是另外一種吸引注意力的手段。含有樹脂的樹木即使是未乾枯的也能點燃。對於其他類型的樹木,你可以在較低的樹枝上放一些乾枯的木頭,點燃干木頭,這樣火勢向上燒,會點燃整棵樹。在樹未燒完前,砍一些未枯的小樹添加到火里,可以產生更多的煙。一定要選擇離其他樹木很遠的樹,以免發生森林火災,危及自身安全。

用煙

白天可以用煙來吸引注意力。國際通用的受困信號是三柱煙。你應該盡力使煙的顏色和周圍的背景顏色有區別:如果背景是淺色的,那麼使用黑煙,反之亦然。如果你在火上加一些綠色的樹葉、苔蘚、或者澆一點水,那麼產生的煙會是白色的;如果往火里加一些橡膠、浸過油的碎布等,產生的煙會是黑色的。

在沙漠地區,煙無法升高,總是在地面盤桓,不過在空曠的沙漠地帶,飛行員還是能看見。

用煙來做信號通常只適用於相對風和日麗的日子,大風、雨、雪都會將煙驅散,減少你被發現的可能性。

煙霧手榴彈。如果你有煙霧手榴彈,你可以使用它們,模式和用火一樣。一定要保持手榴彈乾燥,確保需要使用時它們有效,使用時注意不要點燃周圍的植物和草。

M186信號槍

飛行員救生衣中就有這種信號槍求生裝置,包括一支槍,槍上用綠色尼龍繩綁着一粒子彈。發射時,筆形子彈發出的聲音很像手槍射擊發出的聲音。子彈射程達500英尺(152米)高,空中範圍直徑約為10英尺(3米)。

要想使子彈處於隨時待命狀態,可以將它從包裝中取出,將其部分旋入手槍,手槍扳機處於非擊發位置,然後用繩子或鏈子掛在脖子上準備好,一旦救援飛機出現馬上發射,並準備好第二次發射。同時也需要做好隱蔽的準備,以防飛行員誤將信號彈當作敵人火力。

星狀煙火信號彈。紅色是國際通用的危險顏色,所以,如果可能的話,使用紅色的煙火信號彈,不過任何顏色都可以使救援人員發現你的位置。星狀煙火信號彈射程高度達200到215米,可持續燃燒6到10秒鐘,下落速度為每秒14米。

星狀傘信號彈

這種信號彈射程高度達200到215米,下落速度為每秒2.1米。M126型(紅色)能夠燃燒大約50秒,M127型(白色)可以燃燒大約25秒。在夜間,這些信號彈的可視範圍為30到35英里(48~56千米)。

反光鏡閃光物

在晴朗的白天,鏡子是最好的信號裝置。如果沒有鏡子,可以磨光你的水杯、皮帶扣、或者其他類似物體,使之可以反射陽光。將反光集中於一處,要避開敵人的視線。就練習使用鏡子或閃光物來發信號,不要等到需要使用時才練習。

MK-3型信號鏡

將信號鏡用繩子或鏈子懸掛在脖子上,隨時準備好使用。不過一定要將可以反光的一面貼着你的身體,以免它反光被敵人發現。

警告:用鏡子發信號時速度不要太快,因為飛行員可能會錯把信號當成敵人火力。光線直射到飛機座艙上的時間也不能太長,不要超過幾秒,因為這樣可能會使飛行員眼花。

陰霾、霧氣都可能使飛行員很難看到閃光物發出的信號,因此,如果可能,到周圍地勢最高的地方去發信號,如果看不到飛機,那就朝着飛機發出聲響的方向發信號。

注意:在多數環境中,鏡子發出的反光信號在正常情況下,70英里(113千米)以外就能看見。如果在沙漠地區,100英里(160千米)之外都能看見。

手電筒閃光燈

晚上你可以使用手電筒或閃光燈向飛機發出SOS信號。使用頻閃閃光燈時,小心不要讓飛行員誤認為是襲來的槍彈。頻閃閃光燈一分鐘閃光60次。有些頻閃閃光燈有紅外線外罩和鏡頭。

VS-17信號布板。白天時你可以用VS-17信號布板發信號。將橙黃色的一面朝上,因為在空中,橙黃色比紫羅蘭色更容易被看見。晃動布板會更容易讓飛行員發現。

衣服。將衣服放在地上或者放在樹頂上也是一種發信號的方法。選擇那些和周圍顏色對比明顯的物品,將它們排成大大的幾何圖案,這樣它們更容易吸引注意力。

天然材料

如果沒有其他方法,你也可以利用天然材料來組成可以從空中看見的符號或信息。你可以堆一些可以投射陰影的土堆,或者可以利用任何類型的灌木、樹葉、岩石或者雪塊等。

在積雪覆蓋的地區,可以使勁踩踏雪,踩出一些字母或符號之後,將一些可形成對比的材料,如樹枝等,放入字母或符號中。

在沙地,用礫石、植物、或者海草來組成圖案。

在灌木叢生的地區,按照想要的圖案將灌木砍掉,或者將地面燒焦。

在苔原地區,挖掘溝渠,或者將草皮翻過來。

不管在什麼地區,都要用有對比的材料來布置符號,這樣才能讓飛機上的機組人員看到。

海水染色劑

軍用飛機如果被指派去附近有水的地方執行任務,或者去執行水上任務時,都會配備一個裝有海水染色劑的救生箱。如果你處在水上求生的困境中,可以在白天使用海水染色劑來標識自己的位置。染色區域在三個小時之內都會非常明顯,除非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中,所以該染色劑只能在友好區域使用。將染色劑包裹好,直到需要使用時才打開。只有當你聽到或看到飛機時再使用。染色劑還可用於雪地,用它將求救代碼字母染色也非常有效。

SOS介紹

英文

Many people think that SOS means "save our soul", but actually SOS is the commonly used description for the international Morse code distress signal (...---...). This distress signal was first adopted by the German government in radio regulations effective April 1, 1905, and became the worldwide standard under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Radiotelegraphic Convention, which was signed on November 3, 1906 and became effective on July 1, 1908. SOS remained the maritime radio distress signal until 1999, when it was replaced by the Global Maritime Distress Safety System.

中文

很多人認為SOS意味着"拯救我們的靈魂",但實際上SOS是國際電碼遇險信號的常用描述(...---...)。這個求救信號首先通過了德國政府無線電法規並在1905年4月1日生效,然後成為了全世界標準下的第二國際無線電報公約,在1906年11月3日簽署並於1908年7月1日開始生效。直到1992年被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系統所取代之前,SOS仍然是海上無線電求救信號。

為何是「SOS」

十九世紀隨着工業革命的發展,世界航海業也飛速進步,告別了古老的風帆,蒸汽機、螺旋槳相繼發明並應用在航海上。應用了新技術的船舶速度更快,活動範圍更大,世界海運業蓬勃發展。但是無論技術如何發展,船舶在大海上仍然無法避免風暴、濃霧、暗礁,甚至機械事故對航行造成的威脅。但是那時候的通訊技術相當落後,航行在變化無常茫茫的大海上,如果遇難只能聽天由命,無數生命因此葬身海底。

1895年英國人馬可尼與波波夫分別發明了無線電報機,並開始使用摩爾斯電碼傳遞信息。在馬可尼向英國郵政局官員演示無線電報後不久,在1896年實現了海岸與船舶之間的第一次通訊。1898年英格蘭海岸附近,通過無線電通訊成功搭救了附近的遇難船舶,這是最早的無線電救援記錄。

但是無線電在當時沒有統一的標準,各國船員有着各自的習慣與語言,在求救信號上更是五花八門。其次「未經規範」的各種無線電設備可能相互之間也不兼容,造成電報發送不成功。

基於這種情況,1903年第一屆國際無線電報會議上提出確定規範的船舶遇難無線電信號。會議不久後,航海大國英國支持馬可尼無線電公司並宣布使用「CQD」作為遇難信號。「CQD」中的「CQ」即Call to Quarters( All Stations Attend) 是「全部台站皆應答」的意思,是當時歐洲鐵路通訊的續,後面加上一個「D」表示Distress是遇難的意思。而海員們也將「CQD」解釋為:「Come Quick,Danger」( 速來,遇難)。但是也埋下了一個隱患「CQD」與一般呼叫「CQ」僅僅一字之差很容易引起混淆。

1906年第二屆國際無線電會議上決定採用一種更清楚,更準確的信號來代替「CQD」。會上一位德國專家建議採用德國的經驗使用「SOE」作為統一遇難信號,但隨即就有人指出他的重大缺點:字母「E」在摩爾斯電碼中表示為一個「短音」,在拍發或者接受時很容易被誤解或錯過。人們借鑑了這個思路,決定用第一個字母S代替E。在會後宣布「SOS」成為了國際統一無線電遇難求救信號。

新的「SOS」國際統一無線電遇難求救信號在摩爾斯電碼中由「三個短音」加「三個長音」加「三個短音」構成。簡短、準確、連續而有節奏的「SOS」信號在電報中最易發送也最容易辨識。1908 年7月1日協議正式生效,一個新的時代開始了。[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