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部
中日區別
中國和日本佛教所特有的神,除深沙大將外,尚有灶神、伽藍神或招寶七郎、大權修利菩薩等源自中國的諸神;這些隨着法相、禪及其他宗派一起輸入日本(大部分是道教的神)。又有稱為權現、明神的日本神。日本各地的三寶荒神,本是日本土著的信仰,但在日本神話中找不到他的起源,可以說是佛教與神道合作的結果。這些神被視為佛、菩薩乃至印度諸神的權化,而納入佛教信仰中。[1]
典故
佛教不承認有絕對者的人格神,以為印度的眾神仍在欲界,不如已出三界的佛,為佛法的守護者。屬於天部的神格,含有吠陀以來的古神和出現於梵書、二大敘事詩、《往世書》(Puran!a,印度的古代稗史)文獻等的眾神、民間信仰的神,或如深沙大將等,也有出自西域地方的神。這些神可大致分成三類︰原始佛教到大乘初期的神、密教時代的神、中國和日本佛教所特有的神。 原始佛教以來的神,以吠陀、梵書乃至敘事詩的諸神為中心,如帝釋天、吉祥天、那羅延天等雖是《梨俱吠陀》以來的諸神,但其性質並非一仍吠陀之舊,而是釋尊當時民間信仰形態的神,其中有很多經過梵書、奧義書,而變成印度教式的神。 所謂印度教的神格──梵天、毗紐笯、濕婆居於最高地位──在部派、大乘佛教時代,數目逐漸增加,而且性質也有改變。這一方面是印度教之《往世書》等文獻本身發展的反映,而且也是大乘經典特別積極吸收民間信仰融入教理所致。這種傾向不久形成密教時代。 密教的要素雖已見於《法華》、《金光明王》等大乘經典,但密教經典獨特之處,是在能網羅向來散見諸處的眾神而將之納入教理體系,編入金剛界曼荼羅中。且一一為彼等分類特性、定儀軌、真言、圖像,並加以入奉祀。然而,它與印度教怛特羅派相應之處極多,許多地方幾乎毫無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