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质子

Tpyleo讨论 | 贡献2022年11月15日 (二) 09:59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质子(英语: proton ),是一种带正电荷亚原子粒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质子则是由两个上夸克和一个下夸克通过胶子在强相互作用下构成[1]。原子核中质子数目决定其化学性质和它属于何种化学元素。

中文名质子 外文名proton 所属粒子类型复合粒子 所属学科物理 发现时间1918年 发现人欧内斯特·卢瑟福

目录

质子、电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电子:是一种带有负电的亚原子粒子,通常标记为e-,是构成原子的基本粒子之一,质量极小,带负电,在原子中围绕原子核旋转。

质子、电子、原子之间的关系:

1、一个原子包含有一个致密的原子核及若干围绕在原子核周围带负电的电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质子和电中性的中子组成。

2、当质子数与电子数相同时,这个原子就是电中性的;否则,就是带有正电荷或者负电荷的离子。

3、根据质子和中子数量的不同,原子的类型也不同:质子数决定了该原子属于哪一种元素,而中子数则确定了该原子是此元素的哪一个同位素[2]

历史

英国物理学家欧内斯特·卢瑟福被公认为质子的发现人。1918年他任卡文迪许实验室主任时,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注意到在使用α粒子轰击氮气时他的闪光探测器纪录到氢核的迹象。质子命名为proton,这个单词是由希腊文中的“第一”演化而来的。卢瑟福认识到这些氢核唯一可能的来源是氮原子,因此氮原子必须含有氢核。他因此建议原子序数为1的氢原子核是一个基本粒子。在此之前尤金·戈尔德斯坦(Eugene Goldstein)就已经注意到阳极射线是由正离子组成的。但他没有能够分析这些离子的成分。卢瑟福发现质子以后,又预言了不带电的中子存在[3]

发现

1919年,卢瑟福做了用α粒子轰击氮原子核的实验,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容器C里放有放射性物质A,从A射出的α粒子射到铝箔F上,适当选取铝箔的厚度,使容器C抽成真空后,α粒子恰好被F吸收而不能透过,在F后面放一荧光屏S,用显微镜册来观察荧光屏上是否出现闪光.通过阀门T往C里通进氮气后,卢瑟福从荧光屏S上观察到了闪光,把氮气换成氧气二氧化碳,又观察不到闪光,这表明闪光一定是α粒子击中氮核后产生的新粒子透过铝箔引起的.

卢瑟福把这种粒子引进电场和磁场中,根据它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测出了它的质量和电量,确定它就是氢原子核,又叫做质子,通常用符号卢瑟福把这种粒子引进电场和磁场中,根据它在电场和磁场中的偏转,测出了它的质量和电量,确定它就是氢原子核,又叫做质子,通常用符号表示。

这个质子是α粒子直接从氮核中打出的,还是α粒子打进复核后形成的复核发生衰变 时放出的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又在充氮的云室里做了这个实验.如果质子是α粒子直接从氮核中打出的,那么在云室里就会看到四条径迹:放射α粒子的径迹、碰撞后散射的。粒子的径迹、质子的径迹及抛出质子后的核的反冲径迹。如果粒子打进氮核后形成一个复核,这复核立即发生衰变放出一个质子,那么在云室里就能看到三条径迹:入射α粒子的径迹、质子的径迹及反冲核的径迹。布拉凯特拍摄了两万多张云室照片,终于从四十多万条“粒子径迹的照片中,发现有八条产生了分叉。分叉的情况表明,这第二种设想是正确的。从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可以知道产生的新核是氧17。

在云室的照片中,分叉后细而长的是质子的径迹,短而粗的是反冲氧核的径迹.

后来,人们用同样的方法使等核发生了类似的转变,并且都产生了质子。由于各种核里都能轰击出质子,可见质子是原子核的组成部分[4]

应用

物理中质子常被用来在加速器中加速到近光速后用来与其它粒子碰撞。这样的试验为研究原子核结构提供了极其重要的数据。慢速的质子也可能被原子核吸收用来制造人造同位素或人造元素。核磁共振技术使用质子的自旋来测试分子的结构[5]

视频

质子 相关视频

请问质子到底会是什么样呢?
卢瑟福生平简介
粒子世界三:原子核之父卢瑟福砸开原子!现质子预言中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