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報任安書)讀後感(張學民)

(報任安書)讀後感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報任安書)讀後感》中國當代作家張學民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報任安書)讀後感

——《報任安書》讀後感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名人的著作成為後人研究和思考的源泉。《史記》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八《書》、十《表》,一個個鮮活的人物,一個個著名的事件,一句句言簡意賅的道理,講述的帝王將相的故事為世人所熟知。而《報任安書》則是太史公的自述,從中我們能看出他的內心世界和堅韌不拔的信念。這封書信不僅揭示了他對自身境遇的獨特反思,還深刻觸及了修身、政治、戰爭等多個層面的智慧。

很久就有寫《報任安書》讀後感的衝動,但是每每下筆就感覺吃力,倒不是讀了多年多遍以後寫不下三言兩語的體會心得。而是始終做不到將自己所寫融入那種深刻的理念中。生活本來就是如此,每個熱血沸騰不是在轉瞬之間戛然而止,就是在俗世煙塵中消磨殆盡,很多想做的事也會在一拖再拖中「大事化小,小事化無」。只是當我在某個不經意間讀到《報任安書》時,我就想起,我還有個事情沒做,也無法說服自己說不了。?

這是一封司馬遷給老友任安的回信,寫盡了他關於生命的慷慨激昂。全篇三千來字,如一曲抒怨的交響,太史公自將受刑以來種種蠅營狗苟、滿腔激忿,化作傾盆而出的文字,一瀉千里。歷代文人為之傾倒,歷代讀者為之動容。?

司馬遷不肯人云亦云,隨波逐流,他秉持公心仗義執言,卻給自己招來了橫禍,幾乎遭受滅頂之災。饒是如此,為了心中寫作《史記》的信念,他踽踽獨行,只留下了一個孤獨的背影,卻讓自己的靈魂與書中人物融為一體,用泣血的生命寫就了精彩的華章!

隱忍的他在《報任安書》中寫到:「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掩卷沉思,司馬遷的信念讓人觸動,受盡天下百般難,養就胸中一段春。其實命運的公正性無可辯白,你是怎樣的態度,它就還你怎樣的世界。心中若有大天地,無論人生之旅是風平浪靜還是荊棘叢生,都可以坐擁一片春天。你不會擁有美麗的相遇,除非之前,能忍受等待的孤獨;你不會看到晨光的熹微,除非之前,能忍受暗夜的迷霧。

記得尼采曾說過:「凡一切寫下的,我只愛其人用血寫下的書,用血寫書,你將體會到:血便是精義。」《報任安書》筆力雄健,或慷慨激昂,或如泣如訴;或旁徵博引,或椎心瀝血。昭昭此心,日月可鑑,雖千百年,我亦為之動容。這正是司馬遷帶血的信念。

透過如歌如泣的文字,穿越亘古千年的長河,我仿佛看到文弱的司馬遷,面對命運的裂變,是那樣的堅強而又安靜。不急不緩地說,世界以痛吻我,我要報之以歌。有了堅強的信念,一切困難就不是事了。

寫到此,我喝了一杯茶,披上衣服,出去轉了一圈。沒想到,天天讓我心煩的的那棵樹,也是那麼美。[1]

作者簡介

張學民。現為莘縣王奉鎮邢灘小學教師,莘縣作家協會會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