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支教的日子(陳春)

支教的日子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支教的日子》中國當代作家陳春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支教的日子

隨着支教的日子一天一天的過去,我們跟小朋友們越來越熟悉,我們一起打籃球、一起打乒乓球、一起聊天、一起玩耍,感受着我平時根本無法體會到的感動,是一種簡單而又深刻的快樂。沒錯,村裡的生活的確是很苦,沒有水龍頭、沒有空調、沒有餐館、甚至連晾衣服的架子都沒有、晚上的村子可是一片漆黑,但是能體會到與小朋友們在一起的快樂,也許這些苦真的不算什麼。

為了更好地進行三下鄉活動,我們對村民們進行調研,了解他們的生活情況。我們隊員們挨家挨戶地與當地村民進行交談。經過交流,我的觀念再一次改變,我曾經為我學業有成而感到驕傲,但是實際上村裡的孩子面對的壓力比我們在城市的孩子要大得多。我們放學可以輕輕鬆鬆回家玩耍,但是村裡的孩子要負擔起家務,要回家做飯。而且在城市裡,我們享受着優質的教學資源,教科書、模擬卷、輔導書要多少有多少,老師也是來自各地的精英,而農村呢?很多教師是不願意來農村教書的,所以師資比城市要差得多,那教育資源呢?農村的學校本來就不多,更不支付不起昂貴的教育資源。在這個層面上,我們學得比農村的孩子好,是理所當然的事,農村的孩子上不了高中、大學,重要原因是他們生活壓力大,教育資源缺乏。假如他們也享受我們同樣的教育資源,他們做得並不會比我們差,我真心這樣覺得。

一位小朋友曾經跟我說,她的夢想是做數學老師,她喜歡數學。聽到這,我感受到了我肩上的責任,我有義務去幫助她實現他們的夢想,我的課堂應該啟發更多的同學,科普更多的知識,讓他們找到自己的興趣,至少讓他們知道,世界還有這些知識。

一年的支教轉眼就過去了,在離別時,我們跟小朋友們一起唱歌,一起表演節目,一起享受這最後的時光,我們拍下了很多照片,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拍照可以是這麼有意義的,它不僅是一種藝術也可以是一種記錄感動的方法。最後我在車上看着離我越來越遠的小朋友們的眼鏡,心裡泛起了漣漪。

這次下鄉讓我深刻地感受到支教的意義,我們給小朋友們帶來知識,他們也給我們帶來歡樂,我認為我們的地位是平等的,我們不是救世主,但是我們可以讓他們收穫,最後一節數學課,我沒有教任何的新知識,我只是跟他們分享了自己的生活,我告訴他們只有希望是永生不死的,後來看到一些小朋友跟我說這句話激勵着他,這讓我感到十分欣慰。

讓下一次支教做得更好是我新的一個夢,這次支教是我夢開始地方,我的觀念改變了很多,我收穫了很多,更重要的是我明白了支教是一種愛的傳遞,不只是我們傳給孩子們,孩子們也在傳遞他們的愛,我們的夢在這裡交融,創造出新的夢,這是我第一次支教,但不會是我最後一次支教。[1]

作者簡介

陳春,字春,號楊柳依依,祖籍甘肅敦煌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