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伙場」記憶(王世華)
作品欣賞
「伙場」記憶
陝北明長城沿線以外,歷史上屬於內蒙古人和漢人居住的交界地帶,耕地多為新墾,地名特點突出——一系來自蒙語,稱為某某海則、某某兔、某某淖……另一系名曰伙場或伙盤。
「伙場」、「伙盤」意為「結夥盤場」、「伙聚盤居」,也稱「搭夥種地」。今之橫山縣古之《懷遠縣誌》載「所謂伙盤者,民人出口種地,定例春出冬歸,暫時伙聚盤居故名之,猶內地之村莊也」。其中「出口」為出長城關口簡稱,宛若信天游歌曲中唱到的「哥哥走西口,妹妹實在難留」之西口。
陝北地方志記載,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開放邊牆(長城)外五十里以內地,准許漢民跑田種地,結夥盤場,春耕秋歸。乾隆元年(1736)又在原開放邊外地界之北,開放三十至五十里,蒙古族王爺按地畝收租稅銀兩。到清末民國初年,烏審、扎薩克兩旗王爺除大量招募漢民租種土地,收租得銀。為了維持其逐漸擴大的奢侈生活支出,大量地變賣連接漢民住地區域的土地,使其又北上,伙場隨之擴大。
我家鄉通往縣城途中的毛烏素沙漠有一高地,名曰「歡喜梁」。人們站在高地的沙丘上,可通視兩邊的村莊,歡喜地向西眺望,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張伙場,之後張、谷、胡、雙、新伙場等綿延十多公里,直至縣城;縣城西南還有伙場坬——這便是長城沿線伙場的縮影。
伙場的產生客觀上促進了蒙漢民族融合。隨着時間地推移,伙場從走種方式的「跑田種地」,變為定居耕種,逐漸發展成為集鎮、城市,形成漢蒙民族雜居地區。
伙場是種植糧食和牲畜草料的地域,打上了滄桑神秘的烙印,形成了獨特的伙場經濟、伙場社會、伙場文化。在伙場形成發展的過程中,伙場人歷盡滄桑變遷,飽嘗艱辛苦困,書寫了飽含酸甜苦辣的生活史詩。伙場開帳初始,多數人經歷過背井離鄉,茅棚草舍,露天壘灶,畜耕人挖,療病無醫,王爺盤剝,匪幫襲擾,天災人禍……甚至有種無收,有出無歸,淚灑異地,骨埋荒野者也不乏其人……
結夥「岀關」,便成為伙場產生的主要方式。春天,家人、親朋歃血組團把酒壯行,畜馱人扛,長途跋涉,隨着此起彼伏的《走西口》歌聲,心中裝着滿滿的夢想,出關盤場……到達目的地後,安營紮寨,生活生產,隨着時間流逝,一個個新的伙場誕生了。深秋至年關,伙場人趕着牲靈,馱着收穫,返回口內,一曲曲「走頭頭的騍子,三盞盞燈,趕牲靈的人兒過來了……」的歌聲,伴隨着騍馬的鈴鐺聲,和着隊伍踏起的塵埃,與伙場人喜悅的心情一起飛向家鄉……伙場多以家族為主盤居,是其大多以姓氏命名的原因。之後,伙場中也有各姓雜居,還因土地流轉、人口遷移、姓氏無嗣等原因,出現了有的以姓氏命名的伙場卻沒有本姓氏人居住的現象。
伙場起步階段,幾乎是男性世界,外地招親納婿,伙場之間攀親,蒙漢民族聯姻,形成了伙場婚姻模式。口內前來伙場攬工的後生、走場串戶的年輕貨郎 、各伙場中未婚小伙子,都可能成為場主未來的女婿。伙場中,長工贅婿,貨郎「倒插門」,比較常見。這個時期的納婿婚姻,基本上是父母之命 ,媒妁之言,家中有女兒的場主覺得年輕未婚男子誠實守信,勤勞能幹,身體健康,就暗示男方托媒人提親。雙方在媒人的說合下,利用春節休場期、或中秋糧作物待熟期,在口內舉辦婚禮,組成新的家庭,為伙場增加勞動力,擴大親族。但新女婿入門須當十年「站門漢」,就是十年幹活無報酬,方能另立門戶,或遠走高飛;也有為了生計,許年輕女子給蒙古族王爺貴族納妾的,以壯大夥場勢力。
伙場地處邊關,歷史上戰事頻繁,加之朔方地區自然災害較多,只有同舟共濟,方能戰勝來自自然的、人間的各種災難,形成了「打虎鬚靠親兄弟」的自我保護的生存發展精神和格局。舊社會,地處特殊地帶的伙場,需備防禦匪患的設施、器件和精神、本領。因而,伙場人有尚武練功的傳統。大的伙場還建有「寨子」,遇有土匪搶劫,人們便進入寨子對峙、扺抗,相機反擊。
伙場的規模大小、質量高低、成員人品優劣,還是融入社會的門票,走南闖北的路條,甚至是商品交換的信譽卡碼。伙場人相同的語言、習俗,共同的愛好、夢想,以及漢、蒙群眾的民間交流,形成了伙場內的特色文化。伙場裡有自己的掌柜帳房、場規民約、集會時間、娛樂場所、分配方式,一切都有序開展。漢族和蒙族群眾,在長期的交流共事、學習借鑑中,逐步形成了融合的文化氛圍,雙方相互用漢、蒙語言表達日常的生活、動物、植物名稱,為互通有無奠定了語言交流基礎;漢、蒙飲食文化相互影響,直至當今依然大塊手把肉,大碗敬美酒,釅茶泡炒米,酥油奶茶待客人……遇有喜慶之典「金杯銀杯斟滿酒,雙手舉過頭。炒米奶茶手扒肉,今天喝個夠……讓我們心心相印,友情長久」的《祝酒歌》高亢激昂的旋律,從帳蓬中飄出,縈繞在伙場上空,將伙場人的鄉愁跨越時空,帶回到了古遠的時代;伙場人取蒙古族人的氣質特點,形成大氣、義氣、豪氣的氣質、性格,定型了勇敢、勤勞、團結、創業的伙場精神……這些激厲着伙場人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不斷追求新的夢想,時至今日亦然。
如今,從靖邊縣縣城出發回我的老家,再不需要用腳步丈量土地,在火車、汽車風馳電掣經過的路上滿眼望去,已舊貌換新顏,村辦企業、現代化的天然氣淨化廠、煉油廠、工業園區、物流產業區、學校,布局在伙場之中,昔日以農耕為主的伙場變成了多業並舉以能源產業為主的新式伙場,名聲邇遐,威震八荒,隨着中歐國際班列飛向遠方。
歷史變遷,社會發展,昔日的伙場如今的園區,無時無刻不在告訴人們,伙場、園區正孕育着新的歷史。[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