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方閣」中話「離別」(廖林)
作品欣賞
「暖方閣」中話「離別」
火爐,是多年前兄弟饋贈,茶色玻璃大書櫃為同學公司真情打造,還有黑的茶几、黃的涼椅,到處都顯得方方正正的,且把書房取名「暖方閣」吧。在其中讀書、品茗,回憶從前的同事、同學,摒棄平常的俗務,享受慢時光,多好!
人非草木,孰能無情?人世間,很多人走着走着就散了,交集的點在時光的蒼穹里由閃亮到褪色再到歸隱。
離別是人生不得不多次面臨的難關,是考驗人性的主觀性難題。世間的「別」,簡單地從時間上分類應該就這幾種:永別、闊別、分別和小別;從情感上分,有悲壯蒼涼的政治博弈,有豁達爽朗的肝膽相照,有失意流落的被迫無奈,還有糾心悱惻的兒女情長,更有偉大震撼的家國情懷……真可謂內涵豐富、血色各異!
歷史的長河中,不乏各種各樣的別,讓我們芸芸眾生感動和銘記。
在風瀟瀟水寒徹徹的易水河畔,門客荊軻為主子燕太子丹去刺殺秦王,暢飲沉甸甸的壯行酒,高歌「風瀟瀟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的絕唱,其心、其勢皆可贊!為曾經的國,為現在的主,明知毫無勝算卻赴湯蹈火,置生死於度外,這場面這氣氛何等的蒼涼悲壯!
翻到盛世大唐。詩仙李白佇立船頭,聆聽朋友汪倫的送別之歌,盛讚朋友之情深過桃花潭水。詩聖杜甫閬中訪友,而朋友房琯已經病逝,一首《別房太尉墓》,兩句「近淚無干土,低空有斷雲」,讀後令人淚隨詩溢。詩畫兼修的摩詰居士王維,在咸陽送朋友元二去新疆庫車縣,道阻且長,前路漫漫。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不僅有依依惜別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關心,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七絕聖手」王昌齡在芙蓉樓寄語辛漸「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再三明示他的志向抱負如冰清玉潔,矢志不渝。性格豪爽無拘無束的王翰,寫出華麗的《涼州詞》,「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把出征將士們的豁達爽朗、視死如歸表現得淋漓盡致。李商隱一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燭成灰淚始干」,更是將相思之無奈和痛苦作了最飽和的比喻,比喻而已,只能化作青鳥罷了。相比之下,崔護的心境還是比較開闊,《題都城南莊》中人面難尋,桃花依舊,作者僅用一個「笑」字讓曾經的美好更加美好地隨風而去。
唐朝大師們筆下的別展現出更多的是朋友志同道合的深情厚誼。而接下來的宋朝,著名史學家陳寅恪這樣評論道:「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可言之,宋代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教育與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但宋代確又不失動盪和戰亂,難怪宋代文人墨客從詩詞中流傳下來的「離愁別恨」不勝枚舉,大都充滿了失意哀怨和綿綿傷痛。真可謂,一部宋詞,滿紙眼淚。
柳屯田算是耿直率性的代表。官場情場皆失意之時,他敢於直面人生,敞露心跡。一首《雨霖鈴·秋別》讓多少人淚眼婆娑。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相看淚眼、無語凝噎、暮靄沉沉、曉風殘月、好景虛設——一個接一個煽情的詞彙,勾勒出了一位真性情的柳七爺,有道是「男兒有淚不輕彈,只因未到傷心處」!
柳公去世31年之後,中國古代著名的女詞人李清照呱呱墜地。本是富貴殷實人家,後來卻因父親受政治事件牽連而家道中落,再後來丈夫去世,宋帝南逃,生活充滿了流離悽苦。
易安居士18歲結婚,婚後不久丈夫趙明誠負笈遠遊,新婚燕爾,怎耐相思之苦?20歲時寫下了《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時值重陽佳節,把酒黃昏,暗香盈袖,西風銷魂,人比黃花瘦,一讀便知相思有多麼的沉重。同時期還有一首《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
紅藕香殘玉簟秋。
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
一種相思,兩處閒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動作、想像、景物、神態,作者調動了所有的描寫利器,將相思之苦如杜鵑啼血咯在了紙上。
晚年名作《聲聲慢》歷來為人們所稱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悽苦情,不知感動過多少人。通過描寫殘秋所見、所聞、所感,從頭到尾,字字句句全是孤寂落寞、悲涼愁苦的心緒。到這時,不再是小別時的春心蕩漾,而完全徹底是哀愁和控訴!
同時期的偉大愛國詩人陸游,為追念永別的愛妻唐琬,四十年後隻身遊覽曾經留下無數美好的沈家花園,在歷史文化名城紹興,苦作一篇《沈園二首》:
城上斜陽畫角哀,沈園非復舊池台,
傷心橋下春波綠,曾是驚鴻照影來。
夢斷香消四十年,沈園柳老不吹綿。
此身行作稽山土,猶吊遺蹤一泫然。
多麼美的遺憾,多麼痛的領悟!
柳永、李清照、陸游,他們的人生在大宋的一段時期疊連,敢愛敢恨,嬉笑怒罵,無所不可,充分展現了平常之人對「別」的人性態度。相比而言,東坡先生、少游帥哥似乎虛偽了一些,說什麼「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說什麼「兩情若是長久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純粹是士大夫們聊以自慰,騙人的鬼話罷了。當「肅情」對上「俗情」,儘可能實在真實更好。
然而,這世上還有一種別,以其超凡脫俗、浩然正氣存於天地之間,足以引以為傲,足以鑄就每一位炎黃子孫的靈魂和脊樑,足以讓每一位華夏兒女深感偉大和震撼!
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魯迅在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平,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悽苦,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為題材,寫了這篇小說《故鄉》。
「我冒了嚴寒,回到相隔二千餘里,別了二十餘年的故鄉去。
時候既然是深冬;漸近故鄉時,天氣又陰晦了,冷風吹進船艙中,嗚嗚的響,從篷隙向外一望,蒼黃的天底下,遠近橫着幾個蕭索的荒村,沒有一些活氣。我的心禁不住悲涼起來了。
阿!這不是我二十年來時時記得的故鄉?」
兩個概數,一組景物,一句反問,大師寥寥數語把「我」見到故鄉那種蒼涼蕭索的景色時所產生的悲涼心緒非常細緻逼真地傳達了出來。簡言之,闊別二十多年,愛之深,恨之切。
2018年12月1日,巾幗英雄華為女神孟晚舟,遭政治迫害身陷美加囹圄,直到2021年9月25日釋放,不得不與祖國分別1028天。那是怎樣的1028天吶!她自己說,過去的1028天,左右踟躇,千頭萬緒難抉擇;過去的1028天,日夜徘徊,縱有萬語難言說;過去的1028天,山重水複,不知歸途在何處。其苦難艱辛祖國人民感同身受,正是那一抹絢麗的中國紅,燃起她心中的信念之火,照亮她人生的至暗時刻,引領她回家的漫長路途。強大的祖國沒有忘記她,時時刻刻關注關心,伸出援手,不懈努力,永不放棄。難怪孟女士由衷感嘆:回家的路,雖曲折起伏,卻是世間最暖的歸途。從她在回國航班的感言中,濃濃的愛國激情、拳拳的遊子之心飄灑在華夏上空。這是國家、實力和信仰的勝利!
當然,與他們相比我們大都是普通的平常人家,家庭成員、同事同學、知心朋友之間的別在所難免、司空見慣,但珍惜眼前,活好當下很有必要。
別亦難。曾經,岳母病逝前依次緊握每位親人的手胡亂囈語,其實想挽留的應是時光;婆婆生前每次送別我們,黑絲帕包着飄動的銀髮,矮小的身影定格在暮靄繚繞的郭外地邊,其實是見一面就少一面了;父母每次見我們回去時眼神都會陡增幾分明亮,其實是因為陪伴的次數還不及格;兄弟姐妹一起長大,然而早就天各一方,其實以前的時光無法倒流;多年不見的知心朋友雖然能夠用平行的影子暫時去丈量城市的靜謐和喧囂,其實說不定在哪個路口卻又分道揚鑣……人生很多的相交線,很多時候都會變成平行線。我努力地嘗試用一些文字記錄它們的點點滴滴,但都無法抗拒——聚是暫時的,別是永恆的。
在這個僅僅幾個平方的暖心閣,火爐絲絲地吐着火苗,吸頂燈慷慨地瀉下亮白的光輝,書遂人意地歇在柜子里,妻兒早就酣睡了,而我在這裡,縱橫穿越,品嘗古今。其實,我們與我們周圍的一切相聚真的很不容易。
心有所屬,人有所屬,別亦有所異。[1]
作者簡介
廖林,「兩德」故里四川省儀隴縣賽金鎮小學校語文高級教師,南充市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