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三日亭午已後較熱退晚加小涼穩睡…呈元二十一曹長》唐朝·杜甫
《七月三日亭午已後較熱退晚加小涼穩睡…呈元》是一首由唐朝詩人杜甫所創作的詩歌作品。
[1] 作品名稱 七月三日亭午已後較熱退晚加小涼穩睡…呈元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唐
作品體裁 詩歌
目錄
詩詞原文
今茲商用事,餘熱亦已末。衰年旅炎方,生意從此活。
亭午減汗流,北鄰耐人聒。晚風爽烏匼,筋力蘇摧折。
閉目逾十旬,大江不止渴。退藏恨雨師,健步聞旱魃。
園蔬抱金玉,無以供采掇。密雲雖聚散,徂暑終衰歇。
前聖慎焚巫,武王親救暍。陰陽相主客,時序遞迴斡。
灑落唯清秋,昏霾一空闊。蕭蕭紫塞雁,南向欲行列。
欻思紅顏日,霜露凍階闥。胡馬挾雕弓,鳴弦不虛發。
長鈚逐狡兔,突羽當滿月。惆悵白頭吟,蕭條遊俠窟。
臨軒望山閣,縹緲安可越。高人煉丹砂,未念將朽骨。
少壯跡頗疏,歡樂曾倏忽。杖藜風塵際,老丑難翦拂。
吾子得神仙,本是池中物。賤夫美一睡,煩促嬰詞筆。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公元744年(天寶三載),在洛陽與李白相識。 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
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
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
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
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
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
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