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三希堂记意图》清 董邦达

《三希堂记意图》清 董邦达 《三希堂记意图》顾名思义是董邦达奉旨记写三希堂的一幅画,上方有乾隆御题《三希堂记》,并有梁诗正、张若霭、励宗万、汪由敦、裘日休等大臣题跋。

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是清高宗弘历即乾隆帝的书房,也是其作为养心殿主人留下的最明显的标志。

按其本意,“三希”有二解;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即士人希望成为贤人,贤人希望成为圣人,圣人希望成为知天之人。“三希”是鼓励自己不懈追求,勤奋自勉。第二种解释为“珍惜”。古文“希”同“稀”,“三希”即三件稀世珍宝。 ref>ifuun.com>三希堂位于故宫博物馆养心殿的西暖阁,原名温室,后改为三希堂</ref>

画家董邦达生平

董邦达(1696-1769),字孚存、争存,号东山、非闻,浙江富阳人。雍正元年(1723)拔贡。七年,乡试中式,经刑部尚书励廷仪保举,以七品小京官在户部行走。十一年成进士,改庶吉土。乾隆二年授编修,官终礼部尚书,谥文恪。墓在富阳新桐乡(今三山镇)新店村,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董邦达好古力学、画,篆、隶得古法,山水取法元人,善用枯笔,气势磅礴,生面别开,乾隆帝为之题志者甚多。其风格在娄东、虞山派之间。与董源、董其昌并称“三董”。清中期著名画家钱维城、曾师从于他。董邦达长子董诰亦是名画家。

董邦达画风远师“元四家”(黄公望、吴镇、倪瓒、王蒙),近学“清初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他的山水画作品水墨疏淡,设色淡雅,用笔轻柔,皴法松秀,文人情趣极浓。 [1]

目录

=乾隆御题《三希堂记》

内府秘籍王羲之《快雪帖》、王献之《中秋帖》、近又得王珣《伯远帖》、皆希世之珍也。因就养心殿温室易其名曰“三希堂”以蔵之。夫人生千载之下,而考古论世于千载之上、嘉言善行之触于目而会​​于心者,未尝不慨然増慕、思与其人揖让进退于其间。羲之清风峻节、固足尚;即献之亦右军之令子也。而王珣,史称其整颓振靡、以廉耻自许。彼三人者、同族同时,为江左风流冠冕,今其墨迹经数千百年治乱兴衰,存亡离合之馀,适然苍萃于一堂。虽丰城之剑、合浦之珠,无以逾此。子墨有灵,能不畅然蹈忭僻而愉快也耶。然吾之以三希名堂者、亦非尽为藏帖也。昔闻之蔡先生名其堂曰二希。其言曰: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或者谓馀不敢希天,馀之意非若是也。尝慕希文、希元之为人、故曰二希、余尝为之记矣。伹先生所云非不敢希天之意、则引而未发、予惟周子所云,固一贯之道,夫人之所当勉者也。若必士且希贤、既贤而后希圣、已圣而后希天,则是教人自画、终无可至圣贤之时也。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人人有尽心知性之责,则人人有希圣希天之道,此或先生所云非不敢希天之意乎。希希文希元而命之曰二希,古人托兴名物以识弗忘之意也。则吾今日之名此堂、谓之为希贤希圣希天之意可,慕闻之先生之二希,而欲希闻之之希亦可。即谓之王氏之帖诚三希也亦可。若夫王氏之书法、吾又何能赞一辞哉。 [2]

传世作品

《溪山深秀图》

《松崖苔磴图》

《仿黄鹤山樵山水图》

《秋山水阁图》

收藏

《三希堂记意图》 纸本,设色,纵201.5cm×横15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3]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