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中國青年》編輯部舊址

《青年》編輯部舊址原圖鏈接來自 搜了網 的圖片

《中國青年》編輯部舊址,位於上海市黃浦區延中綠地淡水路66弄(南通里)4號(原薩坡賽路朱依里252號),是一幢一正一廂兩開間、兩層坐北朝南舊式石庫門裡弄住宅,它也是第一批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

目錄

歷史

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決議發動學生運動與青年活動。同年8月,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蘇南京東南高等師範學校舉行,計劃相應中共三大的「統一戰線」方針政策;並在同年10月20日,由團中央負責的機關刊物《中國青年》在上海創刊,第一任主編是團中央宣傳部惲代英

創辦之初,《中國青年》編輯部沒有固定場所,信件由辣斐德路(今復興中路)186號但一君(惲代英)轉。1924年春,團中央最終選定薩坡賽路朱依里252號的一幢石庫門樓房內,成立《中國青年》編輯部。當時底樓客堂是蕭楚女的寓所;二樓客堂和亭子間作為編輯部辦公室;三樓小閣樓是印刷室。面積總共61平方米,條件極為簡陋。蕭楚女、鄧中夏張太雷、林育南、任弼時、李求實、陸定一等都擔任過主編或編輯工作。《中國青年》是在中共中央領導創辦的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與共產主義的青年刊物,創辦時為32開的周刊,發行量最大時達3萬份,1923年10月至1926年2月期間,在上海此處一共出版了113期。1927年四一二事變爆發後,《中國青年》編輯部隨中共中央轉移到武漢、瑞金、延安等地繼續發行。

1959年,舊址經徐行之回憶踏勘和訪問鍾復光、房東朱叔屏中醫師後確認。之後舊址作為民居使用,建築情況完好。1962年9月7日,舊址被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10月20日,《中國青年》雜誌社和共青團上海市委在舊址舉行了揭幕儀式。1999年5月21日,舊址被命名為首批黃浦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

視頻

《中國青年》編輯部舊址 相關視頻

《中國青年》編輯部舊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