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洛陽名園記》後》
原文
洛陽處天下之中,挾殽、澠之阻,當秦、隴之襟喉,而趙、魏之走集①,蓋四方必爭之地也。天下當無事則已,有事則洛陽必先受兵。予故嘗曰: 「洛陽之盛衰,天下治亂之候也②。」
方唐貞觀、開元之間,公卿貴戚開館列第於東都者,號千有餘邸③。及其亂離,繼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樹,兵車蹂踐,廢而為丘墟; 高亭大榭④,煙火焚燎,化而為灰燼。與唐共滅而俱亡者,無餘處矣。予故嘗曰: 「園囿之興廢⑤,洛陽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亂,候於洛陽之盛衰而知; 洛陽之盛衰,候於園囿之興廢而得。則 《名園記》之作,予豈徒然哉?
嗚呼! 公卿大夫方進於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為,而忘天下之治忽⑥,欲退享此樂,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注釋
①殽(xiao):山名,在今河南省洛寧縣北,是函谷關的東端,地勢險要。澠 (mian):古時的「九塞」之一,在今河南澠池縣。秦、隴: 秦,今陝西一帶; 隴,指今陝西西部和甘肅東部,因隴山而得名。趙、魏: 趙,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東部一帶;魏,今河南省北部和山西省西南部一帶。走集: 原指邊境上的堡壘,因往來必經而得名。此處指交通樞紐。
②候: 徵兆、標誌。
③貞觀: 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 (627—649)。開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 (713—741)。東都: 唐代建都長安,稱洛陽為東都。邸 (di): 府邸,王侯貴宦的住宅。
④五季: 五代,指唐朝以後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五個朝代。榭(xie): 建在高土台上的敞屋。⑤囿 (you): 畜養野獸的園林。⑥治忽: 治亂。忽,荒怠,猶亂。
譯文
洛陽位於全中國的中心,擁有殽山和澠池一帶的險要地勢,正堵着秦川和隴西的咽喉,又是趙、魏兩國的往來要道,歷來就是天下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全中國保持太平沒有戰事也就罷了; 一旦有動亂,那麼洛陽必定首先遭受兵災。我因此說過: 「洛陽的興旺或衰落,就是全中國太平或動亂的標誌呀。」
在唐朝貞觀、開元年間,朝廷高官和皇親國戚在東都洛陽營造館第的,號稱有一千多家。等到唐朝政治發生變化,接着又遭受到五代戰爭的殘酷破壞:洛陽的池塘、竹林、花樹,在兵車的踐踏下,變成了廢墟; 高聳的亭台、開闊的樓閣,在烈火濃煙中焚燒後,變成一堆堆灰燼。那些館第同唐王朝一起煙消雲散,沒有一處完好地保存下來。我因此說過: 「園林花卉的繁盛或毀滅,就是洛陽的興旺或衰落的標誌啊。」
既然說全中國的太平或動亂,從洛陽地區的興旺或衰落的跡象上可以看出來; 而洛陽地區的興旺或衰落,可以從當地館閣園林的繁盛或毀滅的跡象上看出來,那麼 《洛陽名園記》 的寫作,我難道是徒勞無益、白費筆墨嗎?
唉,達官顯貴們正在朝廷上得意受寵時,大都放縱自己的私慾,任意而為,而把天下的治理與荒亂拋在一邊。他們想在告老回家後安享園林之樂,辦得到嗎? 有唐一代的沒落之路就是前車之鑑啊!
鑑賞
洛陽園林在宋代號稱天下第一。《洛陽名園記》記述了十九處洛陽名園,本篇是記述這些名園後的總結。作者由洛陽名園的興廢看到洛陽全城的盛衰,又從洛陽的盛衰看到天下的治亂,同時還從公卿大夫放意乎園林的佚樂生活「以小及大」、「見微知著」,看出他們必將沒落的命運。通篇行文簡潔、論事精闢,採用由小見大、「因典型而明全局」 的論證角度和逐層嚴密推理的方法;卒章顯志,明確亮出真正的寫作意圖: 借古鑒今,批判現實。其筆力 「陵轢直前」,筆端飽含感情,「警世」 的語氣極為嚴厲深沉,具有很強的邏輯說服力和現實針對性。李格非能在號稱 「太平盛世」 的北宋中期尖銳地揭露掩蓋在表面繁榮下嚴重的社會危機,預見到達官顯貴的放縱享樂必將導致亡國,爾後的 「靖康之亂」 即使人驚嘆其識見之深遠和文筆的犀利。南宋初流落江南的洛陽士人邵博重讀此文後,曾為之痛哭流涕,並在其《聞見後錄》 中特意重錄此記,由此可見其影響之大。[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