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侯靜山》是蒲松齡寫的一篇文言小說,出自聊齋志異。   

目錄

原文

高少宰念東先生雲[1]:「崇禎間[2],有猴仙,號靜山。托神於河間 之叟[3],與人談詩文,決休咎[4],娓娓不倦。以餚核置案上[5],啖飲狼藉, 但不能見之耳。」時先生祖寢疾[6]。或致書云:「侯靜山,百年人也[7],不可不晤。」遂以仆馬往招叟。叟至經日,仙猶未來。焚香祠之。忽聞屋上 大聲嘆贊曰:「好人家!」眾驚顧。俄檐間又言之。叟起曰:「大仙至矣。」 群從叟岸幘出迎[8]。又聞作拱致聲[9]。既入室,遂大笑縱談。時少宰兄 弟尚諸生[10],方人闈歸[11]。仙言:「二公闈卷亦佳[12];但經不熟[13], 再須勤勉,雲路亦不遠矣[14]。」二公敬問祖病,曰,「生死事大,其理難 明。」因共知其不祥。無何,太先生謝世[15]。舊有猴人,弄猴於村。猴斷 鎖而逸,不可追,入山中。數十年,人猶見之。其走飄忽,見人則竄。後漸 入村中,竊食果餌,人皆莫之見。一日,為村人所睹,逐諸野,射而殺之。 而猴之鬼竟不自知其死也,但覺身輕如葉,一息百里[16]。遂往依河間叟。 曰:「汝能奉我,我為汝致富。」因自號靜山雲。

[1]高少宰:指高珩。高珩號念東。少宰,對吏部的別稱,高珩曾任吏部侍郎,故稱其為「少宰」。詳見《上仙》注。

[2]崇禎:明思宗朱由檢年號(1628—1644)。

[3]托神:迷信所說的神靈託附人身,顯示靈異。河間:今河北省河 間縣。

[4]休咎:吉凶。

[5]餚核:指肉類、果類食品。

[6]寢疾:臥病。

[7]百年人:年老有道之人。

[8]岸幘(zé嘖):巾高露額。岸,露額曰岸。幘,頭巾。

[9]拱致:拱手致意。

[10]少宰兄弟:指珩及其兄高瑋、弟高■。高瑋、高珩以崇禎己卯(崇 禎十二年)年同中鄉試。見乾隆《淄川縣誌》卷六。在諸兄弟中,瑋、珩中 鄉試最早。所云「時少宰兄弟尚諸生」,時間當在瑋、珩中鄉試之前。

[11]人闈(wéi 違)歸:指參加鄉試回來。

[12]二公:指高瑋、高珩。

[13]經:指儒家的「五經」。

[14]雲路:直上青雲之路,喻仕途。

[15]太先生:指高念東祖父。太,對上輩的尊稱。

[16]一息:呼吸之間,極言時間短暫。

翻譯

吏部侍郎高念東先生說:「明朝崇禎年間,出了個猴仙,號叫靜山。它的神靈託附在河間縣的一個老人身上,能和別人談論詩文,判斷吉凶,講起話來娓娓動聽,不感到疲倦。如將肉類、果類食品放到桌子上,猴仙便吃得一片狼藉,只是不能見到他。」那時先生的祖父臥病在床,有人來信說:「侯靜山,是個年老有道的人,不能不見見他。」於是高家便派僕人騎馬去河間縣請那個老人。這老人來到一整天了,而猴仙還沒有來到,便燒香祭祀。忽然聽到屋上大聲讚嘆說:「這真是家好人家!」眾人驚訝地看去,又聽屋檐上還這樣說。河間老人站起來說:「大仙到了。」眾人便跟着老人整理衣帽出去迎接,又聽到拱手致意的聲音。隨後走進房內,大笑放聲言談。當時高侍郎的兄弟還是秀才,剛剛參加鄉試回來。大仙說:「二公考得好,不過《五經》不熟悉,還需要努力,飛黃騰達之時不遠了。」高公兄弟聽完後很恭敬地詢問祖父的病情,大仙說:「生死是件大事,其中的道理很難講清楚。」於是都知道病人有不祥之兆。不久,先生的祖父就去世了。

起初有個耍猴子的人,到村子裡去耍猴子。猴子把鎖着它的鐵鏈弄斷逃跑了,沒有追上,它便跑進了山里。過了幾十年,人們仍然能見到。它走起來像飛一樣,看到人就躲藏。後來漸漸跑進村里偷吃果餅,可村裡的人都看不見。有一天,村裡的人發現了它,跟着追到野外,用箭把它射死了。但是猴子的靈魂居然不知道自己死了,只覺得身子像樹葉一樣輕,瞬間就能走百里路;於是去依附河間老人,說:「你能敬奉我,我就讓你發家致富。」於是自號叫靜山。

湖南長沙有個猴子,脖子上繫着條金鍊子,曾經往來於士大夫家。見到它的人必定會有喜慶幸運之事。給它果子,它也吃。但不知道它是從哪裡來的,也不知它到哪裡去。有位九十多歲的老人說:「我小時候好像見到它鏈子上有個牌子,上面有明代藩王官府的識記。」想來這猴子也成仙了。[1]

一、關於作者

蒲松齡(1640—1715),清代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今屬淄博)人。

蒲松齡出身在一個沒落的地主家庭。蒲家號稱「累代書香」,祖上雖然沒有出過顯赫人物,在當地卻是大族,但在明末清初的動亂中衰微下來。蒲松齡的父親蒲槃原是讀書人,由於家境困難,不得不棄儒經商。

蒲松齡童年時跟着父親讀書,由於勤奮和穎慧而深得父親鍾愛。他19歲初應童子試,以縣、府、道三個第一名補博士弟子員,頗受當時主持山東學政的著名詩人施閏章的賞識,贊他「觀書如月,運筆成風」,一時文名頗高。此後,他與同鄉學友砥礪學問更勤,曾與李希梅等人結成「郢中詩社」,常「以風雅道義相劘切」(張元《柳泉蒲先生墓表》)。他在李希梅家中讀書時,「請訂一籍,日誦一文焉書之,閱一經焉書之,作一藝、仿一帖焉書之。每晨興而為之標日焉。庶使一日無功,則愧、則警、則汗涔涔下也」(蒲松齡《醒軒日課序》)。康熙九年(1670)至康熙十年間,他應做縣令的友人邀請,先後到寶應和高郵做過幕賓。這是他一生中惟一的一次遠遊。幕賓生活使他對於官場和世情有了更多的認識。回家鄉後,長期在鄉間作塾師。他設館的主人家藏書豐富,使他得以廣泛涉獵。他不但研究經史、哲理和文學,而且對於天文、農桑、醫藥等等也有很大的興趣。

蒲松齡一生刻苦好學,但自19歲「弁冕童科」之後,屢試不第,直到71歲高齡,才援例成為貢生。康熙五十四年農曆正月二十二日,也就是在他的夫人去世的兩年之後,依窗危坐逝世。

二、思想內容

《聊齋志異》是一部文言短篇小說集,所收作品將近500篇。故事的來源非常廣泛,或者出於作者的親身見聞,或者是借鑑過去的故事,或者采自民間傳說,或者是作者的虛構。雖然有些故事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因為加入了作者豐富的想像和創作理念,所以能夠舊瓶裝新酒,傳達出獨特的意蘊。

《聊齋志異》的故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抒發公憤,刺貪刺虐。這是《聊齋志異》中很有思想價值的部分。

2.揭露科舉制度的弊端。

3.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聊齋志異》里眾多的狐鬼花妖與書生交往的故事,也多是蒲松齡在落寞的生活處境中生髮出的幻影。

4.關注社會風氣和家庭倫理的作品。

除此之外,《聊齋志異》中還有其他一些篇章,有的頌揚了女子超人的智慧,如《顏氏》《狐諧》《仙人島》;有的描寫了兒童的膽量和計謀,如《賈兒》《牧豎》等;有的則純是描述奇聞異事,如《偷桃》《口技》《海市》等;有的則是通過一些奇聞異事,表達一定的哲理和思考,比如《罵鴨》《狼三則》《螳螂捕蛇》等。[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