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十六國春秋》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十六國春秋》是一部記載晉代北方「五胡」十六國史事的紀傳體史書。舊題北魏崔鴻撰。原書約在北宋時散佚,現有明代屠喬孫等人的輯本、何鏜 《漢魏叢書》中的節鈔本以及清代湯球的輯本三種不同的《十六國春秋》 傳世。[1]


  崔鴻(約471—525後),字彥鸞,北魏東清河郡鄃(今山東平原縣)人。歷官黃門侍郎、加散騎常侍、齊州大中正。崔鴻少好讀書,博綜經史,向有著述之志。當時,他看到各種有關十六國史事的著作多達三十餘家,文字簡略,錯誤百出,且多為一方一隅之書,並無全面系統的記載。因此,崔鴻利用已有的分國史和起居注等多種材料,辨其同異,去粗取精,除繁補闕,前後用了23年時間,大約在北魏正光三年(522)才編纂成《十六國春秋》一書。此外,他還撰修了 《 (北魏)孝文帝宣武帝起居注》,已失傳。

  據劉知幾 《史通 ·古今正史》記載,《十六國春秋》共100卷。加上序例1卷,年表1卷,合為102卷。崔鴻將記載各國的篇卷稱作 「錄」,記載人物的稱作「傳」,可見是一部紀傳體十六國史。從後人對《十六國春秋》的評價中可以得知,崔鴻具有進步的歷史觀,他給了北方區域性政權以平等的歷史地位,不糾纏於正統、僭偽之說,也不因為生活在北魏而取悅於少數民族統治者。為此,他自知書中追述歷史有不利於北魏鮮卑統治者的言論,就藏書於家中不敢公之於眾。直到他死後,由兒子崔子元上書孝莊帝,請求把《十六國春秋》存放秘閣,此後才得以列為正式典籍。

目錄

《十六國春秋》主要內容簡介及賞析

  崔鴻的治史態度嚴肅認真。他在「諸史殘缺,體例不全,編錄紛謬,繁略失所」的情況下,能廣泛搜集史料,面對頭緒紛繁的史料慎重取材,審正不同,整理成系統的別具一格的十六國史書,其功績是不可淹沒的。據他的遺書自述,從開始寫作到前95捲成書,即用了大約8年時間,但十六國尚缺蜀李氏一國。為了得到第一手材料,他搜訪了15年之久,在設法購到常璩的《蜀李書》之後,才完成了《十六國春秋》的全書寫作。由於此書記事全面完整,體例編排得當,後來唐代官修的 《晉書》載記部分就是根據此書內容改編而成的。

  《十六國春秋》傳世後,《隋書》、《唐書》中均有著錄,宋初李昉的《太平御覽》亦多次引用過此書,司馬光修 《資治通鑑》還看到了該書的節鈔本。但宋代的《崇文總目》、《郡齋讀書志》、《直齋書錄解題》等公私書目已無著錄,估計原書在北宋已經亡佚。明萬曆年間,屠喬孫、項琳、姚士粦等人從 《晉書》、《北史》、《資治通鑑》、《冊府元龜》、《藝文類聚》、《太平御覽》諸書中,輯出有關十六國史事,補綴整理,重新編成《十六國春秋》100卷,內容計有: 前趙錄10卷,後趙錄12卷,前燕錄10卷,前秦錄10卷,後秦錄10卷,蜀錄10卷,前涼錄3卷,西涼錄3卷,北涼錄3卷,後涼錄3卷,後燕錄10卷,南涼錄3卷,南燕錄3卷,西秦錄3卷,北燕錄3卷,夏錄4卷。儘管此書仍標明為魏崔鴻撰,屠喬孫等人訂,但已遠非原作。現今流行的即為屠本。

  另外,何鏜的《漢魏叢書》也收有16卷本《十六國春秋》,十六國各為一錄。此本是否為司馬光時多次提到的節鈔本,至今已無法確證。

  清人湯球在屠本的基礎上,將《晉書·載記》和各種類書中所引文字補足,成《十六國春秋輯補》100卷。由於類書引文多有刪節,湯球為了追求完整,就將一些並無必然聯繫的文字也摻入其中,以致全書顯得鬆散。以往有人認為屠本是偽本,湯本方為真本,其實兩書都是輯本,在使用時可以互相參照。[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