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雙城記》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所著的一部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所寫成的長篇歷史小說,首次出版於1859年。

《雙城記》

故事中將巴黎倫敦兩個大城市連結起來,圍繞着曼馬內特醫生一家和以德發日夫婦為首的聖安東尼區展開故事。小說里描寫了貴族如何敗壞、如何殘害百姓,人民心中積壓對貴族的刻骨仇恨,導致了不可避免的法國大革命。書名中的"雙城"指的是巴黎與倫敦。

目錄

內容簡介

1775年12月的一個月夜,寓居巴黎的年輕醫生馬內特散步時,突然被厄弗里蒙地侯爵兄弟強迫出診。在侯爵府第中,他目睹一個發狂的絕色農婦和一個身受劍傷的少年飲恨而死的慘狀,原來姐弟二人是侯爵家的佃戶,侯爵兄弟為了片刻淫樂殺害了他們全家。他拒絕侯爵兄弟的重金賄賂,寫信向朝廷告發。不料控告信落到被告人手中,醫生被關進巴士底獄,從此與世隔絕,杏無音訊。

18年後,馬內特醫生獲釋,但身心受到極度摧殘的他對周圍事物已完全失去記憶。這位精神失常的白髮老人被巴黎聖安東尼區的一名酒販、他舊日的僕人德發日收留。這時,女兒露西已經長大成人,專程接他去英國居住。旅途上,他們邂逅法國青年查理·達爾奈,受到他的細心照料。原來達爾奈就是侯爵的兒子。他憎恨自己家族的罪惡,毅然放棄財產的繼承權和貴族的姓氏,移居倫敦,當了一名法語教師。

到英國後不久,達爾奈被一場莫須有的官司纏身,他所聘請的律師幫他打贏了官司。律師的助手西德尼·卡頓與達爾奈相貌酷似。卡頓和達爾奈很快成為醫生家的常客。經過露西的細心照料和無微不至的關懷,醫生幾乎已完全擺脫了他那長期的牢獄生活的陰影,只是在他非常激動的時刻,人們才會覺察到他過去精神錯亂時的一些痕跡。露西可愛的容貌使這兩位年輕人都為之傾倒,但露西愛慕的只是達爾奈。馬內特為了女兒的幸福,決定埋葬過去,欣然同意他們的婚事。

1789年 法國大革命的風暴終於襲來了。巴黎人民攻占了巴士底獄,把貴族一個個送上斷頭台。遠在倫敦的達爾奈為了營救管家蓋白勒,冒險回國,一到巴黎就被捕入獄。這些消息很快傳到了倫敦。醫生帶着女兒露西趕往巴黎,因為他相信他在巴士底獄長期被監禁的經歷會博得法國人民的同情,從而能有助於搭救他的女婿。隨着時間一天天、一月月的流逝,醫生終於獲得了不處死達爾奈的諾言。

情況在最後發生了逆轉,在巴士底獄遺址中發現了一個文件,其中包括馬內特醫生關於自己如何被劫持和監禁的敘述以及對侯爵家族及其後代的嚴肅的詛咒,「向蒼天和大地控告厄弗里蒙地家族的最後一個人。」法庭判處達爾奈在二十四小時內將被執行死刑。

此時,卡頓隨後來到了巴黎。他曾經答應過露西為了拯救她所愛的人不惜犧牲自己。通過賄賂,他獲准進入了監獄。利用自己的相貌與達爾奈十分相像這一點,他把被麻醉的達爾奈挪出牢房,自己代替達爾奈在牢房裡,等待着他的末日來臨。馬內特父女早已準備就緒,達爾奈一到,馬上出發。一行人順利地離開法國。

沿着巴黎的街道,六輛押送死囚的囚車裝載着當天去祭斷頭台的祭品。卡頓坐在第三輛囚車裡,他的手被捆綁着。當他聽到街上有反對他的呼喊聲時,只是平靜地微微一笑,同時把頭髮擺動得更鬆散些以遮蓋他的臉部。在斷頭台上,卡頓為了愛情,從容獻身。

創作背景

據狄更斯在序言中所說的,1857年在狄更斯和他的孩子們、朋友們一起演出威爾基·柯林斯先生的劇本《冰海深處》時,他開始有了這個故事的主要構想。《冰海深處》的主人公是一個被心愛的姑娘拋棄後,在北極探險時為拯救情敵而犧牲的青年。這種人物的塑造完全和狄更斯產生了共鳴,也完全符合狄更斯對一個有道義的人的定義:捨己為人,品德高尚。這為他在《雙城記》中構思出卡頓這個人物形象提供了素材資料。

人物介紹

馬內特醫生

在《雙城記》中,馬內特醫生是作者全力塑造的一個理想形象。馬內特醫生醫術精湛,心地善良、為人正直,是一個極其同情貧苦人民遭遇的知識分子。

狄更斯將醫生作為理想的化身,表達了通過以德報怨的方式來解決各種現實問題、緩和社會矛盾和尖銳衝突的理想。作者堅信寬容、善良和仁愛能夠有效化解現實生活中各種尖銳的階級矛盾,解決下層勞動人民和上層貴族階級之間的激烈衝突,使他們能夠和諧共處。

卡頓

英國律師卡頓是一個悲劇人物,他才華橫溢,討厭這個骯髒的社會,但又無力抗爭。他愛上了美麗善良的露西,卻覺得自己沒有資格去愛她,而且他還身患嚴重的肺病,將不久於人世。最終,他把對露西的愛埋在了心底露西與達爾奈結婚後,他對達爾奈充滿了羨慕,心中十分難過,萬分失落,但他最終還是選擇為達爾奈和露西道上自己最誠摯的祝福。

卡頓甚至做好了隨時為露西犧牲生命的準備,他毫無保留地「願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做任何事」,並毫不畏懼,「抓住一切機會,為你和你所愛的人做出任何犧牲。,他深愛露西,不求任何回報,只是希望露西能夠「不時想起有這麼一個人」,希望露西記住自己。這也就暗示了卡頓最終為愛犧牲的結局,為下文埋下了伏筆。最終卡頓代替達爾奈走上了斷頭台,用鮮血和生命實現了自己對露西的愛的承諾。卡頓對女主角的深切愛意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也使得《雙城記》的主題精神得到了進一步的升華,增強了小說的浪漫主義色彩。

露西

醫生的女兒露西是博愛的化身,她對身邊所有人都抱着仁愛之心,溫和、友善地和所有人相處。作家着意將露西刻畫為一個完美的聖母形象,她用愛心溫暖着父親受傷的心靈和身體,在她的精心照料下,父親的神智恢復了正常。而她又是勇敢的,當丈夫有難時,她義無反顧地離開了平靜溫暖的家,來到危險重重的巴黎,竭盡全力挽救丈夫。

達爾奈

達爾奈身為厄弗里蒙底侯爵的後裔,本應是代表醫生仇人的一個反面形象,但作家卻將他描寫成高大光輝的正面形象。後來,達爾奈以自己的真誠和善良得到了馬內特的寬容和肯定,最終和露西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大革命爆發之後,達爾奈返回巴黎去營救自己的僕人。雖然受到家族背景的牽連而被抓進監獄,但他最擔心的卻是自己的妻女以及岳父的安全。達爾奈是狄更斯心中理想青年、理想統治者的化身。

德發日太太

德發日太太作為一個具有悲慘命運的社會下層女性,其經歷應該是讓人感到同情的,在自己的親人接連被厄弗里蒙地所迫害致死之後,這位悲情人物逐漸變得堅強起來。她一直在忍耐,等待着復仇的機會。在革命開始時,她成為了一位令人畏懼的婦女領袖,並逐漸開始了自己的復仇計劃。

作品評價

中國學者、作家梁實秋《英國文學史》:仇恨是痛苦的,而痛苦的仇恨應該用仁愛及人道去化解,作品沒有寫法國大革命的歷史,卻因此而造就了大革命的氣氛,化解了暴力行為,體現了人道主義的浪漫色彩。

作者簡介

狄更斯(1812~1870 ),英國小說家,出生于海軍小職員家庭,10歲時全家被迫遷入負債者監獄,11歲就承擔起繁重的家務勞動。曾在皮鞋作坊當學徒,16歲時在律師事務所當繕寫員,後擔任報社採訪記者。其作品廣泛而深刻地描寫這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鮮明而生動地刻畫了各階層的代表人物形象,並從人道主義出發對各種醜惡的社會現象及其代表人物進行揭露批判,對勞動人民的苦難及其反抗鬥爭給以同情和支持。狄更斯一生共創作了14部長篇小說,許多中、短篇小說和雜文、遊記、戲劇、小品。代表作有描寫勞資矛盾的長篇代表作《艱難時代》(1854)和描寫1789年法國革命的《雙城記》(1859)。[1]

參考資料

  1. 狄更斯2015-01-30 來源: 易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