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吉訶德》
唐·吉訶德
|
|
|
《唐·吉訶德》(又譯作《堂吉訶德》《堂·吉訶德》等)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薩維德拉於1605年和1615年分兩部分出版的長篇反騎士小說。
故事發生時,騎士早已絕跡一個多世紀,但主角阿隆索·吉哈諾(唐·吉訶德原名)卻因為沉迷於騎士小說,時常幻想自己是個中世紀騎士,進而自封為「唐·吉訶德·德·拉曼卻」(拉曼卻地區的守護者),拉着鄰居桑丘·潘沙做自己的僕人,「行俠仗義」、遊走天下,做出了種種與時代相悖、令人匪夷所思的行徑,結果四處碰壁。但最終從夢幻中甦醒過來。回到家鄉後死去。
文學評論家稱《唐·吉訶德》是西方文學史上的第一部現代小說,也是世界文學的瑰寶之一。
目錄
簡介
《堂吉訶德》一書全名是《拉曼卻的機敏堂·吉訶德傳》,共兩部,第一部出版於1605年,第二部出版於1615年。
拉曼卻地方一個鄉村的小紳士叫吉桑諾,將近五十歲,身段頎長,面孔瘦削,有一匹瘦馬,還有一支長矛、一面舊盾,家中有一個四十來歲的女管家,一個二十來歲的外甥女,還有一個幫工,一般生活可以維持,但並不大富裕。他有一個嗜好是喜讀騎士小說,讀得入迷了,不打獵,不管家事,後來竟然把土地賣了去買這類書,並見人就與人議論書中的義理。
從黑夜到白天,從白天到黑夜,他每天這樣談,以致腦汁漸漸枯竭下去,終於失掉了理性。他腦子裡滿是魔法、戰車、決鬥、挑戰、受傷、漫遊、戀愛、風波以及書中種種荒唐無理的事,凡是書中所寫的他都信以為真。於是發生奇想,為了增進自己的聲名利謀求公眾的福利,他要去做遊俠騎士,把書中見到的都實行起來,去解救苦難,去親歷危險,去建立功業。他於是給馬起了名為羅齊南脫,意為從前勞役的馬,找出矛和盾,把一個鄉間女子臆想為身為騎士的自己的夫人,便出了村子去行俠仗義,遊走天下。
在客店裡,他把店主認作堡主,硬叫他封了自己,然後第一件遇到的不平事是一個富農拷打一個小牧童,是因為牧童放羊時丟了羊,堂吉訶德見狀不平,他不僅叫富農放了牧童,還叫富農把欠下的九個月的工資照致發給放羊的孩子。那個財主叫郝屠多,當時雖然答應下來了,可是當吉訶德一走,又把小牧童安德列斯綁起來打了一頓,他的仗義毫無結果。後來,他回家來了,約見了他的鄰居——個老實的農民桑丘·播薩,約請其為侍從,答應將來叫他做海島總督。於是懷着夢想的桑丘,騎着小毛驢,作為侍從與他一起「建功立業」去了。在兩次外出遊俠冒險中,鬧了無數的笑話,傻把風車當巨人,把旅店當城堡,把苦役犯當作被迫害的騎士,把皮囊當作巨人的頭顱等等。最後由桑丘把他鎖在籠子裡用牛車拉回來。
但他仍執迷不悟,養好傷後又開始了第三次遊俠。這次桑丘真當上了「總督」,唐吉訶德迫不及待地要桑丘實施改革社會的方案,卻受盡了公爵夫婦的戲弄,險些喪命。最後,被同村的加爾拉斯果學士假扮的白月騎士打敗後才被迫返鄉,從此臥床不起。最後在垂危中理智醒來,發現過去自己的荒唐,死前立下三條遺囑,一是過去付給桑丘的一筆錢,都不用算了,花剩下的都給他用,因為這個人心地純良,做事忠實;二是遺產全部歸甥女,但如果嫁人時,那個人要讀過騎士文學,就不要嫁給這樣的人,遺產全部收回,撥給宗教充做宣傳費用;三是向以他為題材的作者致歉,令其寫出了這部荒唐的書,自己為此有良心負擔。最後,這位騎士便安心地死去了。
創作背景
《唐·吉訶德》的產生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西班牙經過光復戰爭,顛覆和驅逐了阿拉伯人的統治,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同時又依靠其龐大的騎士隊伍,雄霸歐洲,遠征美洲,造就了西班牙的「黃金世紀」。這一時期,西班牙的文學也繁榮發展起來,田園小說、流浪漢小說、騎士文學和戲劇等各大流派爭奇鬥豔。騎士文學在西班牙曾風靡一時,各種作品層出不窮。
別林科夫說「騎士小說表現出對個人人格的愛護和尊重,為壓迫者和被壓迫者犧牲全部力量甚至自己生命的勇敢精神,把女子作為愛和美在塵世的代表。」騎士文學對於衝破中世紀神學禁欲主義的束縛、對人性的解放具有極大的進步意義。不過隨着後來封建經濟的解體和火槍火炮在軍事上的使用,騎士文化變得越來越不合時宜,15世紀開始出現一批打家劫舍、殺人越貨的強盜騎士,騎士文學開始變得愈發庸俗化。塞萬提斯生活的時期,西班牙還流行着五六十部粗製濫造、荒謬愚昧的騎士小說,為此,塞萬提斯決定創作《堂吉訶德》,「把騎士文學的地盤完全摧毀」,他沿用騎士作為主角的寫作形式,把騎士制度、騎士精神漫畫化。
作品影響
《唐·吉訶德》書中寫的人物有七百多 ,是歐洲最早的長篇現實主義小說之一,是國際聲望最高、影響最大的西班牙文學著作。作品出版後,上至宮廷,下至市井,到處傳誦。該作已用100多種文字譯成數百種譯本。
儘管小說的結構不夠嚴密,有些細節前後矛盾,但不論在反映現實的深度和廣度上,還是塑造人物的典型性上,都比歐洲在此以前的小說前進了一大步,標誌着歐洲長篇小說創作跨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作品評價
德國文學家歌德:「我感到塞萬提斯的小說,真是一個令人愉快又使人深受教益的寶庫。」
英國詩人拜倫:「《唐·吉訶德》是一個令人傷感的故事,它越是令人發笑,則越使人感到難過。這位英雄是主持正義的,制伏壞人是他的惟一宗旨。正是那些美德使他發了瘋。」
法國作家雨果:「塞萬提斯的創作是如此地巧妙,可謂天衣無縫;主角與桑丘,騎着各自的牲口,渾然一體,可笑又可悲,感人至極。」
俄國文藝批評家別林斯基:「在歐洲所有一切著名文學作品中,把嚴肅和滑稽,悲劇性和喜劇性,生活中的瑣屑和庸俗與偉大和美麗如此水乳交融。這樣的範例僅見於塞萬提斯的《唐·吉訶德》。
尼日利亞作家奧克斯:「人生在世,如果有什麼必讀的作品,那就是《唐·吉訶德》。」
中國學者朱光潛:「一個是滿腦子虛幻理想、持長矛來和風車搏鬥,以顯出騎士威風的唐·吉訶德本人,另一個是要從美酒佳肴和高官厚祿中享受人生滋味的桑丘·潘沙。他們一個是可笑的理想主義者,一個是可笑的實用主義者。但是唐·吉訶德屬於過去,桑丘·潘沙卻屬於未來。隨着資產階級勢力的日漸上升,理想的人就不是唐·吉訶德,而是桑丘·潘沙了。」
中國學者周作人《歐洲文學史》:塞萬提斯「以此書為刺,揭示人以舊思想之難行於新時代也,惟其成果之大,乃出意外,凡一時之諷刺,至今或失色澤,而人生永久之問題,並寄於此,故其書亦永久如新,不以時地變其價值。書中所記,以平庸實在之背景,演勇壯虛幻之行事。不啻示空想與實際生活之牴觸,亦即人間向上精進之心,與現實俗世之衝突也。唐吉訶德後時而失敗,其行事可笑。然古之英雄,現時而失敗者,其精神固皆唐吉訶德也,此可深長思者也」。[1]
參考文獻
- ↑ 西班牙通史:塞萬提斯發表《堂·吉訶德》,網易2021年6月28日